在三国那一时期的历史上,三国之前,群雄争霸,最后三足鼎立。等到三国晚期,第一代的人物基本是死了,二代君主和官二代上位,基本上就注定了蜀吴两国的失败。那么后世流传的说法,刘禅的江山——白给!这种说法到底靠谱吗?或者说究竟是不是刘禅将蜀汉拱手相让的呢?
其实不然,刘禅是一个很有建树的皇帝,蜀国之所以战败,完全是蜀国国力从大势上根本比不过曹魏,不要说刘禅守不住刘备的基业,就算是刘备没有陨落在白帝城,刘备也无法挽救蜀国必败的颓势。刘禅在敌军包围了都城后,在自己的人马几乎没有了抵抗能力的时候,他没有继续发动人马进行抵抗,这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好的结局,同时百姓们也可以免于再受到战争之苦了。那么刘禅该不该投降呢?
三国鼎立,蜀汉较弱
首先,我们看一下蜀汉和曹魏、东吴的国力比较,他们之间的差距有多大呢?
曹魏的势力在曹操时期就是可以平定天下般的存在,无论是从地盘、粮草、人口,还是武将、谋士即人才方面看,曹魏的势力都是数一数二的强大。武将方面,曹操的五子良将都可以独当一面,除了这些还有虎将许褚……他们都是当世的战神,除此之外,曹氏、夏侯氏多将军。接下来看看吴国,东吴在江东已历经了三代,有着长江天堑阻挡,东吴可以和曹魏相抗衡,吴国甚至是“名更正,言更顺”,因为有着传国玉玺在手上,好好经营一番一统江山也不是问题。
而蜀国有什么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六出祁山、数次北伐也无法完成这个事业,天下并没有归于蜀汉,曹魏也没有被蜀汉所灭,反倒是主动出击的蜀军,劳民伤财,损失较重。刘备等人拼尽全力也才刚刚建立蜀国,刘禅能够用比刘备差的蜀汉来对抗曹魏一年比一年强大的实力吗?显然这是做不到的。
二十八年,稳定蜀汉
那么可以确定了刘禅是无论如何也拿不下曹魏、也攻不下东吴了。那么刘禅能做成什么样子呢?他在位期间又为蜀汉做了些什么呢?
很多人都认为刘禅投降了,他没有任何作为。这是一种过于绝对的观点,刘禅在位期间,从他继位一直到他投降,也就是从建业十三年到景耀六年,整整28载的守护,足以看出刘禅坚持之久了。要知道刘禅遇到的困难比刘备相比,不遑多让,都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刘禅坚守着蜀汉28年,稳定安稳也是拿着平定内部叛乱和打退曹魏进攻换来的,刘禅能做到这个地步,实在不得不令人赞叹他的魄力。
刘禅守护蜀国近30年,期间天下大赦了十余次,蜀汉境内安居乐业,治安良好。刘禅治国方面,确实是有着一套。内部斗争益州派和荆州派水火不容,刘禅权衡两边的势力,不然蜀汉何以安稳了30年。当然,这也少不了主动出击曹魏的策略和常年用兵的惯例。
为民着想,功成身退
等到了刘禅守不住江山的时候,也就是面临天下大势即将一统的时候,刘禅选择了投降,不如说是百姓需要投降,蜀汉既然必败,何不让蜀汉百姓免于战事呢?
最终,那就是刘禅投降了,主要是国力不足,相让百姓免于水火,不再让百姓受灾受难。司马昭想要的,也是一个安稳的天下,既然能够免于战事,安稳的拿下蜀汉,接下来去用全力对抗东吴。司马昭就欣然接受了刘禅的投降,那么刘禅投降之后呢?司马昭是否完全对他放下了戒心呢?
其实,刘禅出于亡国之君的最后颜面,又不好直接告诉司马昭自己就仅仅是一个亡国之君了。若是告诉真的直白地告诉他,反而有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引得司马昭再动杀心,那么到最后自己就不好过了。于是刘禅在书房之中悬挂着“中山寨”三个大字,这就是为了让司马昭真的放心。
结语
司马昭看到了这三个字,这三个字倒着读就是什么呢?“在山中”,司马昭明白了他的意思,在山中就是不问世事的意思,言外之意是刘禅乐不思蜀,司马昭可以彻底放心了。
其实对于刘禅投降,司马昭是钦佩他的,毕竟最后在刘禅的手上败光了父亲刘备的家业。刘禅能当亡国之君,更愿意以身犯险来此地作为人质。他的勇气和见识着实令人钦佩,试问别人,谁能做到这些呢?对于蜀国的灭亡,刘禅投降。司马昭对刘禅是钦佩的,因此也对他没有过于责难,于他照顾有加。蜀国灭亡,对于刘禅来说,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历史大势,谁人能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