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2年,东吴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败。此后,染上重病的刘备再也没能回到成都。次年,刘备召集诸葛亮等人到永安宫安排后世,史称“永安托孤”。
托孤期间,刘备曾对诸葛亮说道,“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刘备死后,诸葛亮成为了托孤重臣,事无大小均由诸葛亮裁决,刘禅成为了一个空架子,“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后面发生的一个事件在中国家喻户晓,“失街亭,孔明挥泪斩马谡!”
刘备在世时,马谡担任过越嶲太守,因为喜欢讨论军事计策,被诸葛亮逐渐器重。比如诸葛亮南征时,马谡就向诸葛亮提出用兵的策略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诸葛亮听从了马谡的建议,结果到诸葛亮去世时,南方再也没有出现过反叛的现象。
对于马谡提出的南征计策,诸葛亮很是满意,“幼常(马谡的字)足知吾肺腑也!”此后,马谡在诸葛亮的心目中的地位越发崇高。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为何不听刘备的建议,谨慎使用马谡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马谡具备了其他人不具备的一切条件。仔细分析蜀汉集团的势力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荆州集团,这里面包括跟刘备一起打天下的老班底,诸葛亮属于此列;东州集团,主要是当年迎接刘备入川的那部分人;益州集团,成都的土著们。
反观马谡,他是襄阳宜城人,是马良的弟弟。刘备占据荆州时,马谡跟随马良投奔刘备麾下,成为重要幕僚之一,显然马谡属于荆州集团。当刘备提醒诸葛亮谨慎使用马谡时,诸葛亮却不以为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随着刘备去世,当年追随刘备入川的荆州势力已经逐渐衰弱,而马谡正是蜀汉后期荆州势力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诸葛亮看来,马谡是“自己人”,既然这样就一定要重用他。除了这个重要原因外,诸葛亮和马谡哥哥关系也非常好,裴松之曾这样推测,“以为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耳。”
总之,诸葛亮被马谡所重用,归根到底还是诸葛亮的用人方式,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而这也是蜀汉后期人才凋敝的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