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眼不识金镶玉这句话很多人耳熟能详,但并非所有人都知道,它最初指的并不是后来的金镶玉饰品,而是秦始皇留下的传国玉玺。最开始的传国玉玺并没有镶金,只有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至于它是否是用和氏璧雕刻,或者金镶的原因是否因为孝元皇太后将印打王寻、苏献,崩其一角,以金镶之,这些细节并不重要。真正值得关注的是,面对金镶玉的诱惑,三国时期的枭雄们展现了各自截然不同的反应,令人感叹不已。 传国玉玺曾经四次易手,最终落入不同人的手中。孙坚本来是一个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大英雄,但当他得到传国玉玺后,从一个大义凛然的忠臣变成了心怀不轨的叛臣。曹操得到传国玉玺后,并没有如许多历史人物那样代汉自立,反而使得他在奸臣形象上大打折扣。
根据《三国演义》以及《吴书》、《江表传》和《山阳公载记》的记载,汉室江山动荡时,传国玉玺最终落到了江东猛虎孙坚的手中。无论是历史正史还是小说中的描写,四次易手的过程几乎完全一致。今天,我们就以更加生动的《三国演义》为依据,来探讨这些三国枭雄是如何在传国玉玺的面前暴露出本性。 孙坚曾是个志在恢复汉室的大英雄,他勇猛无畏的气概让当时的董卓感到忌惮,并萌生了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孙坚之子的想法。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描述,董卓欲将女儿董白嫁给孙策或孙权,但由于年龄原因,董白更可能嫁给孙权。董卓此举不过是一个口头之约,具体结婚与否,还要等几年才能揭晓。 董卓心怀不轨,结果派出媒人李傕去与孙坚提亲,却遭到了孙坚的强烈拒绝。孙坚痛斥董卓逆天无道,心中充满了复国之志,绝不与逆贼结亲,并威胁李傕如果不立刻离去,将会为董卓报仇,屠尽董卓的九族。此时的孙坚,仿佛是一个屠龙的勇士,面对董卓如同恶龙一般,决心将其斩除。 当董卓出逃后,孙坚第一个带兵进入洛阳,参与了对董卓的讨伐。尽管袁绍指挥了大部分联军,曹操也带着自己的部队昼夜兼程,追击董卓和汉帝刘协。曹操的部队因寡不敌众,陷入了吕布的围攻,最终大败而回,剩下的兵力只剩下五百。与此同时,孙坚却在洛阳皇宫发现了金镶玉的传国玉玺,他从井里捞起了这件汉朝的国宝,玉玺上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篆文,旁边有五龙交纽,虽然缺了一角,但用黄金镶嵌,显得格外珍贵。 得到传国玉玺后,孙坚开始变得心思复杂。程普认为,玉玺是天授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孙坚心领神会,暗自做出了不为人知的计划,并叮嘱军士们不可泄露此事。然而,就在孙坚准备隐藏玉玺时,袁绍来访,并提出要求交还玉玺,声称自己将会为国除害,等到讨伐董卓成功后,玉玺会归还朝廷。孙坚表面上口口声声表示自己没有私藏玉玺,但实际上心中已经产生了不小的动摇。 孙坚的言辞变得愈发矛盾,从最初的誓言要消灭董卓,到私下里谎称玉玺不在自己手中,孙坚也悄然完成了从忠臣到叛逆的转变。从屠龙的勇士,到开始逐渐染上权谋的气息,孙坚已经不再是那个单纯的英雄。最终,孙坚因乱箭之下死去,传国玉玺落到了他的儿子孙策手中,成为了孙家家族的私人财富。孙策甚至将玉玺拿去与袁绍交换兵力和马匹,这也成了孙策能虎踞江东的基础。 而拿到玉玺的袁术,却没有任何返还的打算,迅速称帝,自封九五之尊。袁术的僭称行为引起了曹操的愤怒,曹操为此写下《蒿里行》表达自己的愤慨。然而,袁术的称帝梦最终被刘备粉碎,传国玉玺再次转手,最后由曹操得到。曹操大喜,将玉玺献给刘协,而刘协的二舅曹丕最终又将其收入囊中。 曹操将传国玉玺归还给刘协,历史记载中提到,为了保住这块国宝,曹操的妻子曹节与族兄曹洪、曹休发生了争执。曹节在当时怒不可遏,甚至亲自将玉玺送到轩下,流下了痛苦的泪水。如果曹操将玉玺交给曹丕,曹家的兄妹关系可能会因此而改变,玉玺也可能不至于再度受损。通过传国玉玺的四次易手,我们不仅看到了孙坚、孙策、袁术与曹操的不同处境,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一个问题:在孙家父子和袁家兄弟面前,曹操究竟是该算治世之能臣,还是应当被视为乱世之奸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