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名垂千史的皇帝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创下了贞观之治的壮举,大唐盛世社会和谐,民富兵强,万国来朝。
能把天下治理得这么安稳富强,那这位皇帝的手段肯定不一般。贞观六年底,李世民放了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约定年后回来受刑,有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应该会有很多犯人会逃跑吧,毕竟没有人不想多活几年。
结果却出乎人们的意料,贞观七年前天,到了约定的日子,390个犯人竟然一个不少地回来了,那么犯人为什么不逃跑呢?
天可汗
李世民自玄武门之变后,唐高宗李渊被迫退位,唐太宗李世民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身为史书中的千古一帝,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然是不在话下。
李世民18岁自晋阳起兵之时,就一直活跃于战场之上,他领兵平定了共计11个地方政权和国家,为唐朝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
李世民即位后,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同时设立安西四镇,获得尊号“天可汗”,被李世民征服或灭掉的国家和部族共计12个。
李世民一生经历了数十场战争,所灭之人成百万计,而且其在位期间,中国版图面积直接翻了将近一倍,也是中国古代封建时期唯一一个不修长城的朝代,正如毛主席评价所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其次是李世民的治国能力,开创贞观之治。从唐朝初期的两百万户籍到贞观后期的三百八十多万户,人口的增长是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的有力保障,而且李世民实现了多民族共同发展的伟大计划,也正是在唐代,中华民族的有了新代称——“唐人”,形成并奠定了现代中华民族的基础。
在人才的选拔方面,李世民从来不问出处,唯才是举,招贤纳士,先后招纳和培养了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这些有贤之士,都为大唐建立了不世之功,大唐社会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百姓安居乐业。
《资治通鉴》中还记载了一件能体现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智慧的一件事。
贞观四年被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29人,然而仅仅过了两年之后,却猛增至390人,首先我们要看这期间的背景,贞观五年一位叫做张蕴古的判官,因为包庇罪而被李世民直接处死了。
李世民的举动,让全国上下的官吏一下子就毛骨悚然起来,开始了严打犯罪,而犯罪的人数正因为这个严打急剧增加。
光死囚的人数就一路猛增到390人,这里边肯定有不少冤假错案,这些死囚里,有很多人都罪不至死,李世民也认识到了这一点,自己造成了坏的影响,于是决定去采取一些措施来弥补。
放囚归家
李世民先是微服私访,来到天牢之内,亲自去审查这些被判了死刑的囚犯,的确发现有很多人的犯罪都是不得已而为之,他让随从仔细做好了登记,真正罪大恶极的只有二十几个人。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点子,放这些死囚回家过年,约定好第二年归来再处死,这样既能彰显自己人挣的理念,又能够提醒判官要尊重生命,严谨办案,不要滥杀无辜。
这些马上要被处斩的囚犯们听到了皇帝向他们提出的约定,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大赦天下的皇帝有很多,但是像李世民这样亲自与死囚犯做约定的君主还是头一个。
朝中有不少大臣对李世民的做法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他们认为这些囚犯都是亡命之徒,如果放任他们回归社会,说不定会造成大乱,万一这些只求当中有人想要逃跑,无异于放虎归山。
但李世民认为,这些人当中很多都是官逼民反,并不是凶恶之徒,应该给他们一个机会去处理后事,于是在李世民的授意下,390名死囚换上了崭新的衣服,离开了监牢。
李世民这一做法,让死囚在临死之前能得到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而且时间还不短,所以这些人心里面自然就会对唐太宗李世民感恩戴德,皇上对他们有恩,他们自然要报答,所以这些囚犯们自然就不会去想逃跑的事。
或许有个别囚犯会有想过逃跑,但回到家里,看着家人的身影,自己跑了家人该怎么办?唐朝有连坐制度,公然违抗君令,再仁慈的皇帝也会施以严刑,到时候自己的家人和孩子都会受到牵连。因为一个人而连累到这么多人,囚犯们肯定不会做这样的事。
况且李世民执政期间仁爱治国,只要在监狱表现好,都有机会免除死刑,并且根据唐朝律法,要处死一个囚犯,必须上报三次,这样一来,免死的机会就很大。
仁爱之君
贞观七年秋天,到了李世民约定的日子了,朝中的官员心情一片忐忑,万一这些囚犯当中有人逃跑,不仅皇帝的脸上无光,自己还要花大力气去缉捕这些囚犯。
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390个囚犯全部准时回到了长安城,自觉地回到了监牢,没有一个人逃亡。
李世民非常开心,第一时间来到天牢去看望这些回来的囚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和家人的相处,已经处理好了自己的后事,完成了自己未结的心愿,能坦然的面对死亡。李世民对这些人的态度非常满意,大手一挥,将这些死囚犯全部赦免。
小结:
在场的所有人无一不被李世民的宽宏大量所折服,只有以德服人才能治国兴邦,这些死囚们遵守了和皇帝的约定,却没想到能获得重生的机会,全部由衷地跪倒在地大呼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