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融媒体中心精心策划——《陕博新说唱》系列短视频,再次以全新的方式带您穿越时空的文物,唤醒历史的记忆。我们为文物披上现代说唱的外衣,让每一件文物都开口“说唱”,用rap的节奏带你穿梭时空,感受历史的温度。在这里,古老不再是尘封的过往,而是跃动在节拍中的鲜活力量!
在陕博的展厅中,一件彩绘釉陶昆仑人俑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它不仅是唐朝艺术的瑰宝,更是那个时代对外开放与多元文化的生动见证。
彩绘釉陶昆仑人,唐朝风采扬。七一年出土,礼泉县里藏。随着rap的节奏,我们仿佛穿越回了千年前的唐朝,见证了彩绘釉陶昆仑人俑的辉煌时刻。这件文物于1971年在陕西省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高29厘米,通身施黄釉,白胎上绘制的黑色卷发、浓眉大眼和面带笑容的面容,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唐朝历史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繁华与多元。
昆仑人儿肤色深,南洋环岛旁。昆仑人,这个在唐朝时期频繁出现的词汇,究竟指的是谁呢?据史书记载,昆仑人指的是来自南洋诸岛、中南半岛以及印度洋附近某些岛国的黑肤卷发民族。他们可能是马来人、南海小黑人、达罗毗荼人等,肤色深浅不一,但都有着卷曲的头发和独特的文化。这件彩绘釉陶昆仑人俑,很可能就是一位来自环王国等肤色较浅的东南亚人的形象。
奴仆马夫水手当,历史风云长。在唐朝时期,昆仑人被贩卖或进贡到中原,大多从事奴仆、马夫、水手等工作。虽然他们的身份地位不高,但他们的存在却为唐朝社会增添了异域风情。从这件彩绘釉陶昆仑人俑的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面带笑容,颈戴项圈,上身斜披一条红巾,下穿红色短裤,身体略向左倾,双腿粗壮。尽管双臂自肘部残断,但他的姿态依然充满了力量和活力。
唐墓陶俑多异邦,交往广又昌。西安附近唐墓出土了大量的外国或外族人形象的陶俑,这些陶俑不仅展示了唐朝社会对外交往的广泛性,也反映了当时文化的多元性。据史书记载,唐朝曾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相互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人通过陆路或海路来到长安。这些外国人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宗教和艺术,与唐朝本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唐朝文化。
七十多国来交往,长安路上忙。长安,作为唐朝的首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七十多个国家的人们在这里汇聚,交流着各自的文化和技艺。长安路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各种肤色、各种语言的人们在这里共同书写着历史的篇章。彩绘釉陶昆仑人俑,正是这一历史时期的生动见证。
彩绘釉陶昆仑人俑,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唐朝社会的多元与包容,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文化的繁荣与辉煌。让我们跟着rap的节奏与韵律,穿越时空,与那些古老的文物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