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手”护!让档案资料“焕发生机”
创始人
2025-08-29 08:03:15
0

档案修复师刷浆。

“35年了,有时候也觉得很累,但是看到修复之后完整的档案就会特别有成就感!”3月2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全国档案工匠工作室”,档案修复师王毅和他的同事黄树军专心致志修复清末内蒙古中西部垦务档案。

二人动作娴熟、心平气定,经过前期处理、展平、上浆等工序,那些纸张破损、字迹斑驳,存在发黄、脆化、残缺、褶皱、霉变问题的档案,重新“焕发生机”。

档案修复师进行展平作业。

“每一张档案的修复,都需要经历除尘、消毒、杀菌、字迹恢复、刷浆、上背纸、上墙干燥等十多道工序,有时遇到深度挤压粘连的‘成砖档案’,更是考验档案修复师的技术和耐心。”60岁的王毅2024年年底刚退休,就在单位返聘继续从事档案修复工作,长久工作使他双手患上严重的皮炎,几乎已经看不到正常的皮肤。

“我的手经常发痒难受,日复一日的档案修复工作使我的皮炎难以彻底痊愈,我也习惯了,每次发痒都提醒着我,我是一名档案修复工作者。”王毅说,档案修复工作是坐冷板凳的行业,一定要耐着性子来,带着十足的责任感来,干一行爱一行。

认真细致修复。

一尺长桌,一方天地。在这间寂静的屋子里,王毅和他的同事抚摸着一页页档案与历史对话。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承担的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藏清末内蒙古中西部垦务档案》一书正式出版发行,书中真实记录了内蒙古中西部“蒙地放垦”的全过程,是研究清史、蒙古史及地方史的重要史料,已入选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目前,清末内蒙古中西部垦务档案还在进一步地持续修复中。

上墙干燥前仔细检查。

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馆藏档案起始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分为清代档案、民国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档案,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宗教等领域,包含纸质档案、电子档案、音像档案、实物档案等,包括汉文、蒙古文、满文、日文、俄文等,馆藏量达到191.5万卷(件)。

利用多功能修复台修复档案。

档案是历史的印记,也是文脉的传承。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对全区12个盟市综合档案馆进行书面调研,并在做好馆藏破损档案保护修复工作的同时,为其他单位破损亟待抢救的重点档案进行修复。同时大力培养档案保护、修复接班人,为内蒙古档案保护工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内蒙古新闻网·草原云记者:刘燕杰 潘佳慧

编辑:刘晓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原... 李卫这个人大家肯定都知道,不少人都看过《李卫当官》、《雍正王朝》、《李卫辞官》这三部电视剧,所以对于...
原创 西...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出现了无数势力庞大的政治家族,最有名的当属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秦末汉初的动荡...
原创 江... 说起古代的才子,大家脑子里一定飘过他的身影,作为中国古代最知名的才子,影视剧里的唐伯虎是才高八斗、风...
原创 赵...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赵士祯给皇帝献上“迅雷铳”,经过改进后可以连发四十弹,算是现代机关枪的原...
原创 赵... 赵构这个人很有意思,好不容易坐稳了皇位,却突然说要让位给赵昚,别人哭着求着让他别闹,他却说累了,不想...
原创 他... 提起清代的两江总督,耳熟能详的有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他们无一不是近代中国的杰出代表人...
毛主席说:陈毅在华东有两位得力... 都知道,陈毅元帅是一位综合型的帅才,军事能力与政治能力五五开。算不上是顶级的军事家,但指挥能力也不差...
走进革命圣地,传承红色精神 中铁二局电务公司沈阳地铁3号线项目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青年团员及职工近日前往沈阳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何琦:为陶瓷... 何琦,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副教授,2024年全国优秀教师。 何琦深耕职业教育15年,立...
原创 他... 1320年十二月,元英宗硕德八剌以学习佛经为由,将一位十分特殊的人物流放到了西藏。这个人名叫王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