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地理分区,我国分为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七大地理分区。其中,东北地区指的就是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加上内蒙古东部的4个盟市。
不过今天在本篇文章中,内蒙古东部的4个盟市不在我们讨论范畴,我们只是单纯的来讨论东北三省。
由于境内有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又有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等河流,东北被称作“白山黑水”之地。随着东北地区的开发,从明清开始,尤其是清末民初,为了躲避战乱,外出求生,以山东、直隶两省为主,关内人开始了“闯关东”的历程。
得益于广袤的平原、肥沃黑土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较多外来人口的涌入,东北获得了较快发展,尤其是建国初期,凭借着发达的工业基础,东北曾被称为“共和国长子”。
但随着发展,受困于产业转型升级和相对恶劣的气候,东北对于关内人的吸引力逐渐下降,由“闯关东”变为了“逃离东北”,这点从东三省的人口数据上体现的最为直观。
我们把时间拨回10年前——2012年,彼时的东北还有超过1亿的人口,东三省的人口总数是10797万。
一、黑龙江
黑龙江位于东三省最北端,是东北三省中面积最大的省,2012年黑龙江还有3724万人口,而到了2022年,这一数字就变成了3099万。10年的时间,黑龙江的人口减少了625万,什么概念呢?人口流失率达到了16.7%,相当于每6个黑龙江人中就有1个离开黑龙江。
尤其是人口流失最严重的大兴安岭地区,像是新林、呼中、松岭等地,人口流失了一半以上。最多的呼中,2012年还有4.5万人,2022年只剩了1.6万人,人口流失率达到了63.68%,相当于10个人中就走了6个。
而且黑龙江的人口流失不同于其他省份,其他省份,虽然全省人口流失,但是省会仍是人口流入的。但是黑龙江的省会哈尔滨,已连续几年人口都是负增长,尤其是2021年,人口跌破千万,也意味着东北再也没有了千万级人口的城市。
二、吉林
吉林位于东三省中部,2012年还有2698万人口,2022年只剩下了2347万,10年前减少了350万,人口流失率达到了13%,比黑龙江要好。
但需要注意的是,从2021年到2022年,吉林流失的人口为27.7万,超过了黑龙江流失的人口。也就是说,吉林流失人口还没有达到顶峰,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流失。
三、辽宁
三个省份中,辽宁的情况最为乐观,代言仅仅是相对于黑龙江与吉林而言。
从2012年到2022年,辽宁省的人口从4375万下降为4197万,减少了178万,人口流失率为4.1%。
虽然人口流失率是东北三省中最低的,但。辽宁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因为从黑龙江与吉林两省中迁出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到了辽宁省。
而且有一点不能忽视,辽宁省下辖城市中,除沈阳与大连的人口占全省比重在增加之外,其余所有地级市的人口占全省的比重都在减少。也就是说,辽宁全省的人口都在向沈阳与大连两个副省级城市汇聚。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东北人纷纷离开家乡、外出谋生呢?清静未眠看来,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气候,属客观原因。
气候原因很容易理解,说白了就是冷,尤其是冬天太冷。作为北方人,曾经亲历过初冬的哈尔滨,虽然当时已经把全部厚衣服都穿上了,但是动辄-20℃的冷可真不是盖的。
二是经济,是根本原因。
建国初期,东北的经济曾经有过辉煌。但仔细一想,当时辉煌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策影响,当时苏联援建的工业项目,有相当一部分落在了东北。
但是当时落地的多为依靠东北丰富的资源来维持的重工业项目,像是钢铁、煤炭、石油等,都是不可再生资源。
随着资源的逐渐减少,加上东北的产业没有及时转型升级,导致东北的经济大大衰退。2022年,东北三省的GDP之和仅有5.8万亿,还不如河南一个省多,排名最靠前的辽宁,排在全国第17位。
本来人就少,加强气候恶劣、经济不发达,让东北陷入了“经济不发达——留不住人——经济更加不发达”的死循环。
清静未眠看来,让东北加速发展除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吸引力之外,适当的国家政策倾斜也必不可少,只有这样东北才能重振雄风、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