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和套格套分享:《生生长流——内蒙古黄河文化大展》上篇
创始人
2025-08-29 07:03:16
0

《生生长流——内蒙古黄河文化大展》上篇

内蒙古博物院特展

孟和套格套分享

“生生长流——内蒙古黄河文化大展”在内蒙古博物院展出,展览以黄河为主题话语,通过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有效梳理,精心挑选240余件/套文物,奉献给广大观众读者。

本展览分为“根脉”、“纽带”、“家园”三个单元,展现了内蒙古黄河流域的文明发展、多民族交融汇聚的历史进程。

早在旧石器时代,内蒙古黄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到了新石器时代,这里不仅有以仰韶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原始农耕文明,也有狩猎和采集文化。黄河沿岸发现的诸多石城遗址,也见证了早期国家城邦的诞生。

大窑遗址:绵延50万年的石器制造场

大窑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东郊,静卧在阴山山脉大青山脚下,盛产燧石。距今约50万年至1万年前,原始先民驻足于此,取火驱兽,制造石器。大窑遗址经多次发掘,先后出土了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石锤、石核等大量石器遗存,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50万年的石器工具发展史跃然眼前。

萨拉乌苏遗址:“河套人”的故乡

在萨拉乌苏河流域还发现了大量脊椎动物化石,包括34种哺乳类动物,11种鸟类。这些以披毛犀、河套大角鹿、王氏水牛等组合为代表的典型动物群,被古生物界称为“萨拉乌苏动物群”。不断出土的古人类化石、脊椎动物化石、丰富的细小石器等,印证着早在距今10万至5 万年前,“河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普氏羚羊角心(下中)骆驼左上颌骨(上中)

披毛犀幼年下颌骨

庙子沟遗址:5000多年前的原始聚落遗址

庙子沟遗址为研究内蒙古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因遗址保存完好,出土了丰富的遗物,且有别于临近地区的同时期考古学文化,在同类遗址中极具代表性,被考古学界命名为“庙子沟文化”。

庙子沟遗址是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发掘面积最大、遗迹保存最完整、出土遗物最为丰富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址。共发掘房址50余座,灰坑、窖穴130余个,墓葬40余座,出土复原各类陶器700余件,较完整的石器、玉器、骨角器、蚌螺串纹装饰品等千余件。

阿善遗址:6000年前包头先民的生活画卷

阿善遗址位于包头市东河区以东15公里处,是黄河流域一处较完整的氏族聚落遗址。遗址出土了小口双耳陶罐、大口双耳陶罐、陶钵、石斧、石刀、石磨盘(棒)、石簇及骨针、骨项饰等各类文物1600余件,为我们呈现出一幅4000—6000年前村落毗邻、农耕狩猎、炊烟相望的繁荣景象。阿善遗址对于研究我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社会形态及其相邻地区的文化联系具有重要价值。

后城咀石城遗址:龙山时代的“古国”雏形

后城咀石城址位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浑河北岸的坡地之上,总面积约138万平方米,距今约4200—4500年,拥有较为完备的瓮城、壕沟、城门、马面、瞭望台等防御体系,出土了陶器、玉石器以及骨器等。这是内蒙古地区目前发现的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防御最为严密的龙山时代石城,为研究河套地区龙山时代与中原地区的文化关联,研究早期国家概念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填补了内蒙古地区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发展的空白。

展览至2025年4月30日。

双耳彩陶罐 新石器时代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从人类诞生以来,就与自然界的关系密不可分。 人类之所以发展到现在,就是因为人类会利用自然界中的宝藏和...
鑫腾辉数控:专注陶瓷加工,CN... 陶瓷材料在很多行业都离不开,从日常的陶瓷餐具到工业用的陶瓷零件,应用广泛。但陶瓷生胚软易变形,熟胚硬...
原创 明... 朱由校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文盲皇帝,就是因为在他的治理下,朝政非常的混乱,大臣和官员们纷纷反对其主张,...
仇鹿鸣:李世民篡改李唐建国的史... 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经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方登上帝位。因此,他生前便非常关注国史中对其事功形象的记...
原创 唐... 唐朝的辉煌要归功于一个半皇帝的不懈努力,这一个皇帝自然是唐太宗李世民,从他的凌烟阁二十功臣就可以看出...
官方:土超费内巴切俱乐部宣布 ... 北京时间8月29日,土耳其费内巴切俱乐部官方宣布,主帅穆里尼奥下课! 费内巴切俱乐部官方公告称: 自...
原创 秦... 晓知识,大世界。上次讲到秦昭襄王提拔白起打赢了长平之战,那么在这场耗时几年的战争中齐国又在干什么呢?...
原创 历... 北洋大时代的生存智慧(一百五十六):旧瓶装新酒。 在西南军阀中的剧本中,滇系军阀的戏份绝对是最足的。...
泰国宪法法院今日将公布佩通坦案... 据新华社消息:泰国宪法法院29日上午开始就被暂停总理职务的佩通坦·钦那瓦涉嫌违宪进行口头陈述、讨论和...
原创 清... 为什么清朝不认金朝为祖宗,反而把宋朝视为正统?其实正统这种传承机制,完全是可以灵活操作的,规矩嘛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