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25岁率兵击退日军掌控朝鲜,权势如“朝鲜副国王”。他借淮军经验在小站练兵,以德国战术、严明军纪打造北洋新军,用武备学堂培植段祺瑞等心腹,使军队“只知袁大人,不认大清朝”。清廷虽派铁良制衡,终难抵其权谋手腕与利益捆绑的军官体系,七万精兵尽成袁氏私器。
袁世凯这人既有本事又贪心,早年在朝鲜就练过兵。在小站练兵开始前,他就已经想好了怎么练兵。开始训练后,袁世凯用自己的一套办法,让北洋新军只听他的,变成了他的私人部队。清政府想收回军权,但也没辙。
【1.袁世凯在朝鲜的带兵经验】
在朝鲜那会儿,袁世凯已经带过兵了,这段经历为他日后在小站训练军队打下了基础。袁世凯家里世代为官,这给他后来的发达铺好了路。多亏了叔父袁保庆的推荐,袁世凯才得以加入淮军,跟随将领吴长庆,迈出了人生成功的重要一步。
在吴长庆的手下,袁世凯是营务处的得力助手,就像是个出谋划策的人。他脑子转得快,本事也大,很得吴长庆的赏识。当朝鲜发生兵变,吴长庆赶去朝鲜时,原来的先锋队走得慢,还胆小怕事,于是吴长庆就让袁世凯顶替了原来的先锋。
袁世凯行事果断,毫不手软地惩治了几个逃跑的士兵,并带着队伍迅速出击,这让吴长庆很是赞赏。加上有袁保庆的关系,吴长庆之后更加提拔袁世凯,袁世凯也因此获得了更多发展的机会。
吴长庆在朝鲜统管着三支部队,袁世凯不光亲自指挥其中一支队伍的士兵,还管着三支部队的日常事务。袁世凯在朝鲜呆了十多年,他的地位和官职步步高升,并且三次参与平息了朝鲜王国内部的动荡。
比如说,在1884年,朝鲜的开化党人和日本军队联手,冲进了王宫,打算废掉当时的国王李熙。要是他们真的得逞了,那日本可能就会早点掌控朝鲜,这对大清来说可就不是好事了。袁世凯一看情况不妙,马上和袁兆有带着兵去攻打王宫,打死了三十多个日本兵,逼得日本军队和开化党人不得不撤退。
这一年,袁世凯才25岁就已经很出类拔萃了,李鸿章很看重他,清朝也正式派他到朝鲜去做大官。在朝鲜,袁世凯也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不仅要和朝鲜的皇室来往,还得和日本、俄国打交道,很快就成熟起来了。
袁世凯在朝鲜王朝很有势力,那时候有个日本记者讲道:“他(袁世凯)的权势就像朝鲜的副国王一样,朝鲜朝廷里的人都对他唯命是从。”
都听从他的指令”,并把袁世凯叫做“朝鲜的二把手”。
袁世凯对朝鲜王朝内部事务的插手,是从帮朝鲜训练军队起步的。吴长庆刚一到朝鲜,袁世凯就和副将王德功等人着手训练朝鲜的士兵。因为吴长庆本身是淮军的将领,所以他们训练朝鲜军队的方式,也是按照淮军的那一套来的。
那时候,朝鲜王朝还是大清的一个附属小国,可日本军队却打起了它的主意。为了让朝鲜王朝变得更强,防止日本搞破坏,清朝派了淮军的将领去帮朝鲜训练士兵,并且慷慨地送去了10门大炮和上千支步枪。
总的来说,朝鲜王朝的这支军队算是新老混合的部队。在开化党人叛乱那会儿,他们和袁世凯一起行动,战斗力比以前强了不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朝鲜王朝的训练和行动,给后来袁世凯在小站练兵和崭露头角,铺好了路。
【02积极争取参与练军的机会】
甲午海战那会儿,李鸿章的淮军北洋舰队和刘坤一的湘军都打了大败仗。战场上,日军用的新武器和新编制展现出的强大战斗力,让清政府大开眼界,知道了新式军队有多厉害。清政府这下急了,赶紧想建新的军队。于是,张之洞在湖北,胡遹棻在天津,都开始训练新军。后来,胡遹棻把军营搬到了天津小站,那里原来是淮军的营地,条件挺适合当新军的营地。这支新军后来被人们叫做“定武军”。
袁世凯回国后就没停歇过,他四处活动,一心想着能参与训练新军队伍。他给朝廷递上了一整套训练新军的计划,里面讲了要学德国陆军那套、英国海军那套,将领得用自己人,还得办学堂、挑士兵、管后勤、备武器这些事儿。
那时候,袁世凯的想法挺超前的。之前张之洞也提交过训练新军的报告,但比起袁世凯的来,就显得逊色了点。比如说,张之洞提议让外国人当新军的头儿,这跟当时的情况不太相符。
除了这些硬性要求,袁世凯还特别会找机会往上爬。他明白,要想负责训练新兵,就得有朝廷里的大官撑腰。一番努力后,他成功赢得了几位重要人物的支持。
刘坤一呢,是湘军里的一位大将,也是晚清时候的重要官员。他这个人讲原则,性格正直。他推荐袁世凯,那可是真心实意地认为袁世凯有本事,还在给皇上的奏章里夸袁世凯“有胆有识,为人忠心耿耿,做事井井有条,是个非常出色的官员”。
另外就是李鸿藻,他在军务督办处工作很重要,而且有权决定袁世凯能不能参与练兵。李鸿藻和袁世凯的叔叔袁保恒、袁保龄关系很好,所以袁世凯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时常向李鸿藻问候请安,即使在朝鲜期间也没落下,平时就很下功夫。袁世凯提出减少多余士兵、节省开支、罢免平庸将领来整顿军务的主张,李鸿藻对此很是赞赏。
第三个是荣禄,他成了袁世凯新找的靠山,对袁世凯来说特别重要。袁世凯是通过李鸿藻的关系认识荣禄的。为了给荣禄留下好印象,袁世凯赶紧找朋友借了些翻译好的资料,继续学习怎么按西方方式练兵。后来跟荣禄聊天时,荣禄问起新军训练的事儿,袁世凯都能回答得很顺畅,因此得到了荣禄的夸奖。
刘坤一、李鸿藻和荣禄的举荐很关键,但慈禧太后这位清朝真正管事的人,对袁世凯还没啥深刻印象。为了能让慈禧太后记住自己,袁世凯借由好友阮忠枢的关系,先认识了李莲英的弟弟李国泰,然后又通过李国泰搭上了李莲英这条线,并且送上了一大笔钱作为“心意”给李公公。
袁世凯用钱打点李莲英,李莲英因为袁世凯本是大臣们保举的人才,又深得慈禧太后宠信,行事自然顺畅,于是满口答应了帮忙。李莲英在慈禧身边伺候多年,很巧妙地把袁世凯的好话说尽。之后,慈禧很爽快地就批准了大臣们推荐袁世凯训练新军的奏章。这样一来,袁世凯算是大功告成了,他成功达成心愿,到天津小站去练兵,并且一步步掌控了这支军队。
一方面,袁世凯因为有在朝鲜带兵的经验、一套完备的训练军队的方法和出色的能力,这些都是他能够负责训练新军的坚实基础。要是少了这些真本事,他不可能练好新军,更别提让新军对他忠心耿耿了。另一方面,袁世凯也很会运作,他四处奔走,努力争取各方的支持,好给自己争取到训练新军的机会。有些文章把袁世凯的权谋说得太过,却忽略了他的真才实干,这其实不太公平。
【03与新军军官结成利益共同体】
胡遹棻离开后,袁世凯接手了定武军,并把人数从4750人增加到了7000人。义和团事件一起,袁世凯因为“镇压”有功,被朝廷提拔为直隶总督。他借此机会,又把新军扩大为六个师,每个师大约12500人。就这样,原本只有四千多人的小队伍,在袁世凯的带领下,变成了六七万人的大军。虽然袁世凯主要是想建立自己的亲信部队,但看到队伍越来越强大,手下的将士们也都真心佩服他。
袁世凯心里明白,想让新军都听他的,首先得搞定军官们。他的办法就是跟军官们绑在一条利益船上,所以,他不停地想办法提拔和培养那些信得过的人。
一是袁世凯特别倚重那些淮军的将领以及他的老乡朋友。他在淮军里待了很久,认识了不少淮军将领,其中有些人从在朝鲜的时候就开始追随他了,对他特别忠心,比如以前的淮军将领张勋、王怀庆这些人。还有徐世昌,他是袁世凯关系非常铁的老朋友。
袁世凯当上新军头头后,就把这些人提拔到重要位置,他们整天围着袁世凯转,深得他的信赖。像张勋,虽然是个大老粗,没啥文化,但袁世凯特别看重他。张作霖也想学张勋那样,可惜始终没能让袁世凯完全放心。徐世昌更不用说,一直是袁世凯的智囊团,在当时,他就是北洋军阀里的二把手。
另一种方法是,袁世凯通过开办学校和重用这些学校的毕业生,来培养自己的心腹手下。他明白提升军官能力有多重要,觉得“开办学校是训练军队的头等大事”,因此设立了保定参谋学校、保定军事学校和北洋陆军的多个学堂。
开办学校有不少好处,不仅能对军官进行整套的训练,增强他们的打仗本事,还能培育自己的弟子,建立起支持自己的小圈子。像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吴佩孚这些大名鼎鼎的军阀,全都是北洋武备学校培养出来的。
像段祺瑞这样的人,还在不断提拔那些对袁世凯忠心耿耿的下级军官。比如说,保定那边有几个学堂就是段祺瑞管的,他通过这些学堂培养出了像熊炳绮、靳云鹏这样的助手,还有王承斌、孙岳等带兵的将领。另外,冯国璋管的学堂也培养了不少将领,比如李景林就是其中之一。
第三种方法是靠官职和俸禄来赢得别人的支持。袁世凯安排自己的心腹去担任重要的岗位,那时候北洋有六个军队,除了第一支被满族人贵族铁良掌管外,其他的领头人都是袁世凯的人。比如说,王占元管着第二支军队,段祺瑞、曹锟等人也先后管过第三支军队,原来淮军的将领吴长纯管过第四支和第五支军队,而王士珍则是第六支军队的领头人。
袁世凯对手下很大方,特别是在军饷上,他的新军待遇远超其他地方。比如说,“小队长每月能拿五两五钱,副小队长也有五两”。就连普通士兵,每月领了饷还能有余钱补贴家用,军官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的军饷比别的省的新军高出不少。
袁世凯咋就这么富裕呢?一方面,新军是清政府特别看重的主力部队,所以在资金上当然会多给些照顾,而其他省的可就得自己想办法筹钱了。
另外,袁世凯挺有生意经,当他做直隶总督那会儿,就特别看重工商业的发展,搞工厂、挖矿山、建铁路,还推动了不少项目。像詹天佑负责建的第一条铁路,就是靠袁世凯出的钱才建起来的。
袁世凯想尽办法增加收入,这样一来,军费就有了着落。跟别的地方的新军比起来,北洋新军的薪水高,要是表现得好,还能得到袁世凯的提拔,他们当然愿意对袁世凯忠心耿耿啦!
【04对普通士兵实行“愚忠”教育】
袁世凯对付普通士兵,主要是让他们死心塌地地忠诚,眼里只有他自己。不过,在训练方面,他倒是挺现代化的,给军队来了套西式训练。像请德国教官、买西式武器,还有按照西方的方式来组织军队,这些都做了。
训练时特别认真,甚至还特地跑到农村去挑选身强力壮的农民当士兵。新军的智慧主要体现在军官身上,而士兵呢,主要就是挑那些身体棒的,确保他们服从命令。为了让士兵们更容易理解军纪,北洋新军把军令军规编成了像《劝兵歌》、《简明军律走路歌》这样好记的曲子。
从技术上讲,北洋军已经变得跟以前的老军队大不一样了,算是新式军队了。可要是说到思想训练,他们还是跟袁世凯练的那批人一样,忠心耿耿。这点上,他们跟旧军队没啥两样,说到底,还是清朝那时候的制度太落后了。
那时候,袁世凯管着新军的训练,他给朝廷干活,当然得把忠心报国放在第一位,至少在开始的时候是这样。他教士兵们要尊敬长官,记住别人的好。谁要是敢不听长官的话,袁世凯可不会手下留情。北洋军的规矩严得很,谁敢违抗命令或者冒犯长官,那就得掉脑袋;逃兵要是被抓回来,先让大家看看,然后再杀。袁世凯老给士兵们洗脑,让他们觉得只对他一个人忠心耿耿。这样一来,北洋军就变成了袁世凯的私人部队,“只知道有袁大人,不知道还有个大清朝”。
【05清政府应对失利】
清政府看着袁世凯势力越来越大,难道就啥也不做吗?当然不是,清政府可不想被袁世凯给架空了。一开始他们训练新军,就是想找个像汉人军阀那样能掌控大局的满洲贵族。可等袁世凯真的强大了,清政府想压制他,结果啥招儿都不好使,全失败了。
首先是平衡控制的方法没奏效。一开始,袁世凯是负责训练新军的督办,他的直接上司是荣禄。为了讨好荣禄,袁世凯可是下了不少功夫。荣禄那时候也想增强自己的力量,特别是看到袁世凯练兵挺有一套,就打算把这支队伍变成自己的人马,因此一直提拔重用袁世凯。
袁世凯刚开始在小站训练军队没多久,就被人告了状,还好有荣禄帮忙说话,他才得以继续留在小站。到了戊戌变法那会儿,袁世凯向荣禄透露了重要消息,这让荣禄更加信任他,慈禧也对他刮目相看。后来,虽然有些旗人因为嫉妒袁世凯的本事,多次在慈禧面前说他的坏话,但都被荣禄给摆平了。
当时除了袁世凯的定武军,还有聂士成的武毅军和董福祥的甘军,它们一起被叫做“北洋三军”。但和八国联军打仗时,其他几支队伍都打光了,只有袁世凯因为在山东,所以躲过了一劫。袁世凯就趁着这个机会,在山东整改老部队,招新兵,队伍从一万多人涨到了快两万人。
那时候,大臣里面能管住袁世凯的,也就荣禄一个人。荣禄原本打算得很好,想用袁世凯的新军来给自己在政治上加点分,可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荣禄1903年就过世了。这样一来,朝廷里就没找到合适的满族人来制衡袁世凯。清政府想通过平衡各方力量来控制局势的打算,就这么泡汤了。
接下来要说的是铁良和袁世凯的争斗,袁世凯输了。我们之前提到过,北洋六镇里,有一镇是由旗人铁良管的。荣禄走了之后,铁良就成了旗人的新头目,跟袁世凯对着干。那时候慈禧还在,她当然站在铁良这边,还让铁良当了陆军部尚书,手握大权。
铁良一开始是得到了袁世凯的赏识和帮助,但由于他是个旗人,想法也和袁世凯不一样,所以他们之间注定有解不开的疙瘩。荣禄走了之后,他们俩的矛盾就再也藏不住了,变得越来越尖锐。
铁良当上了陆军部的大头头,一有权就厉害起来。他把北洋四镇的兵马、北洋新军军官的任命权、北洋学堂,还有筹集军饷的权力都收了回来。乍一看,铁良像是占了便宜,可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
比如说,铁良那时候挺看重旗人凤山,派他去接收北洋四镇。可凤山跟袁世凯挺合得来,接管前还特意去拜访袁世凯,根本不理会铁良的安排。后来铁良又重用旗人奕劻,奕劻跟袁世凯关系也挺好。铁良想用大钱拉拢奕劻,结果奕劻愣是没动心。从这儿也能瞧出,袁世凯确实有两把刷子,有魅力,同样是拉拢奕劻,袁世凯咋就成功了,铁良就不行呢?
铁良最烦心的还是北洋军那些老部下。袁世凯掌管北洋军多年,势力大得很,北洋军只服袁世凯,根本不买铁良的账,铁良派去的人全都被碰了一鼻子灰。载沣掌权后,把铁良排挤走了,让他离开京城去当江宁将军。铁良和袁世凯斗来斗去,最后还是铁良输了。
最后是载沣没争过权力。溥仪当上皇帝后,载沣掌握了大权,但他怕袁世凯势力大,就直接把袁世凯打发回老家休息了。袁世凯表面上在家玩乐,游山逛水,可他手下的人像徐世昌这些,都还在重要位置上。北洋军都希望袁世凯能再回来,袁世凯也用电报这些当时的新式通讯方法,在远处掌控着京城的局势。
武昌起义一闹起来,载沣就赶紧让北洋军往南走,但派去的荫昌根本管不住北洋军。冯国璋虽然动了,可他只听袁世凯的,行军时走走停停,一点不干脆。载沣没办法,只好低头求袁世凯再出山。结果,载沣的这次尝试还是泡汤了。
简单来说,袁世凯在朝鲜时就积累过训练军队的经验和能力,并且在训练前已经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在训练过程中,他和高层军官形成了利益联盟,向普通士兵灌输盲目忠诚的思想,使得军队逐渐变得私人化。清政府试图削弱袁世凯的势力,但最终没能成功,反而被架空,北洋军变成了袁世凯的私家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