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皇帝的后宫应该是花团锦簇,莺歌燕舞,三千佳丽那一定个个是倾国倾城的大美女,毕竟是在全国范围内精挑细选出来的,称得上是万里挑一。但是,真相果真如此吗?看看古代的选妃标准就知道了。
首先,选妃不是选美,容貌只占很少的分量,更看重的是家世、出身、气质,单单是家世一项就能刷掉不少人。
所谓家世,并不一定显赫,但一定要清白,有犯罪记录的肯定不行,商人出身的不行,必须是书香门第。比如,明朝为了防止外戚得势,选妃必须从家世清白的小门小户中选取,甚至选后都是如此。
明朝选妃时海选五千名适龄少女,层层选拔,从外到内,逐级淘汰。略高或略矮、略胖或略瘦的,嗓音粗浊、口齿不清的,手脚粗大、举止不雅的,身体有毛病的,有体味的都会被淘汰,最后只能有三百人达标。
这三百名留宫的女子,会由礼部官员观察考核一个月,判断是否性情温婉、贤德淑慧。这一过程是最难的,一不留神就会被淘汰,最后只有五十名女子能过关。
选出来五十名女子自动晋级嫔妃,由皇太后或太妃的亲自选定三名女子,让皇帝决定这三人是贵妃还是皇后,剩下的人或赏赐钱财遣返,或留在宫中等待皇帝册封。
若是以为选出来的都是容貌上上等的女子,那就大错特错了。容貌是选妃标准中最不重要的一项,甚至还会刻意淘汰容貌出众者,以防狐媚惑主,避免出现苏妲己、杨贵妃一类的情况。
所以,皇帝的妃子们看起来仪表端庄,但不一定是最美的,当然也不会是奇丑无比的。但是,后宫以《女训》《女戒》作为嫔妃们的行为准则,言行举止一板一眼,中规中矩,毫无情趣可言。于是,一些行为跳脱的皇帝们经常偷偷溜出宫找野食,正德、乾隆就是此道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