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88年,汤和向朱元璋辞官,想要告老还乡
,虽然朱元璋不想放汤和离开,但是念在他是开国功臣的份儿上,朱元璋还是问道:“你想要什么赏赐?”
63岁的汤和,立刻跪下说道:“请皇上赐我100位宫女!”,
朱元璋应允,但是背地里却安排人暗暗观察汤和的一举一动。
汤和与朱元璋是同乡,两人关系很好,在朱元璋为了生计四处奔波,甚至出家为僧的时候,汤和已经加入了红巾军,此时的汤和要比朱元璋的生活好一些。
他知道朱元璋的下落之后,就将他引荐给了红巾军。
进入红巾军的朱元璋,也是每次上战场都身先士卒,英勇无比。
当红巾军需要更多的人加入,朱元璋就立刻回乡,号召了七百人前来投靠红巾军,因此也被快速升职,职位比汤和的还要高,有些老兵并不服气,甚至有时候故意刁难朱元璋。
面对这样的情况,汤和率先站出来做表率,后来红巾军分裂,朱元璋开始建立自己的队伍,
就这样汤和追随朱元璋,一路披荆斩棘,
守常州,定浙左,平福建,伐蒙元,征明夏,打下江山。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曾经出生入死的将士们加官进爵,和汤和同时跟在朱元璋身边的人,像徐达、李善长、冯胜等,都被封了公爵,却没有汤和。
朱元璋建立明朝,汤和算是开国元老。汤和觉得心里有些别扭,但是又不敢直接去问。
偶然得知,自己在镇守常州的时候,一次醉酒,汤和坐在屋顶上大喊:
“这风想往西吹就往西吹,想往东吹就往东吹,而我也是一样。”
这话听着没有什么毛病,而当时张士诚企图贿赂汤和,虽然汤和没有动摇,但是被有心人听到,理解为他有反心。
以为他要表达的是:
他可以帮朱元璋打张士诚,也可以反过来帮张士诚对付朱元璋。
听到这里,汤和的后背发凉,惊出一身冷汗。
一句酒后之言,差点招惹了杀身之祸,从此只要去面圣,有重要的宴席,他都滴酒不沾。汤和明白,朱元璋之所以没有给他应有的爵位,是在提醒他。
汤和从此谨言慎行,低调行事,他知道他和朱元璋从前是兄弟,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他的兄弟是皇上。
公元1371年,朱元璋长子朱标被封为太子,也是朱元璋倾尽心血去培养的接班人,朱元璋担心自己百年之后,他的后辈无法统治那些追随他打天下的功臣,
于是决定在他有生之年,为子孙铺路。
再加上朱元璋生性多疑,他自己是通过发动起义,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他担心那些老臣也会这样,与其留有后患,不如斩草除根。
公元1380年,丞相胡惟庸以犯上叛乱的罪名被诛杀
,连同胡惟庸三族全都被杀,甚至与胡惟庸或者与胡惟庸家眷有关系的人员也都被杀,前后加起来有一万五千余人。
知道此事的所有老臣,每次上朝都如履薄冰,能够安安稳稳的下朝回家,犹如重生一般。如此情景,汤和决定告老还乡。
公元1388年,汤和交出兵权,并向朱元璋辞官,
朱元璋并不想轻易放走汤和,他担心汤和暗地里招兵买马,多年的兄弟,汤和也知道朱元璋的疑虑,因此,当朱元璋问他:“你想要什么赏赐?”,63岁的汤和,立刻跪下说道:“请皇上赐我100位宫女!”。
朝堂之上的官员皆惊讶不已,唯独汤和自己清楚,
只有表现出贪财好色,碌碌无为,贪图享受,才是自己保命的唯一办法。
朱元璋应允了,并给他不少财帛,还为他建立府邸,这些都是明面上别人能看到的。只有汤和知道,朱元璋派人暗地里观察他的一举一动,汤和每天都是饮酒作乐,但是仅仅这样,朱元璋依然不放心。
公元1390年,汤和染风寒,汤和借此机会,假装自己行动不便,
言语不利,朱元璋得知,去看望他,朱元璋见汤和确实和上报的消息一样,这才放下心来,撤走了对汤和的监视。
行动不再受限制的汤和,将朱元璋所赐的财帛,经常送给父老乡亲,或者是那些没有经济来源的人。他虽然曾经位高权重,但是归乡之后,并没有官架子,见到以前认识的老乡,依然会亲切的打招呼,唠唠家常。
当汤和感到自己大限将至的时候,
将赏赐的100位宫女,都一一给予一定的钱财遣散。
公元1395年,汤和去世。
曾经追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人,没有几个能够善终的,汤和算是其中一个。
而他之所以能够全身而退,得益于那次酒后失言,让他明白即使是过命的兄弟,一旦成为天子,也要懂分寸,知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