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076字,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
元朝末期,在全国各地受压迫的农民纷纷起义,他们所依赖的小农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致使家庭无助,亲属病死。
大批难民流离失所,饱受苦难,其中包括明朝太祖朱元璋。朱元璋,他经历了哪些被压迫的痛苦和磨难,所以他非常讨厌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他知道农民一直以来遭受的苦难,所以他一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抑制其他阶级发展,以确保农民的利益得到保护。
然而,由于小农经济先天固有的缺陷,小农经济不可避免地成为弱势群体,成为在不断发展的商品经济中被打压的对象,后来不断入侵的匪徒和频发的自然灾害,让农民群体走向了流民之路。
大多数流民加入了推翻明朝的农民起义部队,完全重复了明朝太祖的错误。这种悲剧性的结局,使人们不得不关注明朝中后期农民陷入贫困的症结所在。
一、小农经济是极易破产的原因
1、小农经济结构简单
明代农民主要依靠世代相传的小农经济谋生。小农经济的结构和目的比较简单,基本是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物资。
小农经济的整个生产的发展过程极其缓慢,基本上是在家庭合作的模式下进行。即使到了明中、晚明,整体的生产技术水平也没有很大的提高,农耕技术停滞不前。
这种依靠土地生产获取生存材料的方式,造就了农民阶级勤劳简朴的特点,但是这样一个结构简单的生产模式太脆弱了,无法抵抗现实世界的变化。
2、农产品主要用于物物交换
明代中后期,部分农民受到商品经济巨大利润的鼓舞,开始从事高经济作物的生产。然而,农民阶级并没有意识到金钱在保障自身经营和生活中的作用。
他们仍然保持着原来的生产目的。这些剩余的物资和经济作物在满足了自身对生活物资的需求之后,仍然被用来进行商品交换。
以获得在农业经济模式下无法获得的生活物资。这种封闭的商业模式使农民阶级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脱离时代,被远远抛弃。
对于农民阶级来说,生产收入基本上每次都被消费掉。没有商品货币的流通,农民阶级是无法积累财富的。不能积累财富就意味着不能投入更多的生产资本。
所以生产方式仍然比较简单和薄弱,不足以支持更大的发展。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农民阶级始终无法寻求更大的发展,积累一定的货币财富。
3、生产效率低,无剩余产品积累
明代农民所依赖的小农经济的生产规模较小,主要以家庭单位的生产规模为基础。在生产技术不发达,工人缺乏积极性的情况下,满足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生活需要后,农副产品和手工制品几乎没有了。
而这些材料要支付地主的税款,而对政府的剥削非常少。即使农民足够幸运,有多余的产品在市场上流通,也不会积累可观的财富。经过几个朝代的努力,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达到了顶峰,朝廷的统治者也鼓励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这样的形势下,许多行业都利用这一政策迎来了发展的高潮,为各个阶级积累了巨大的财富。相反,农民赖以生存的小农经营模式生产效率较低。
生产的产品能够勉强维持生计,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和数量来加入商品经济的市场。这样,他们就会失去积累财富的最佳机会,变得越来越不同于其他阶级。
二、明朝中后期流民大量产生的原因
1、频发的自然灾害导致流民的产生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状态,农民阶级满足现状。对生产没有太多的热情,所以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同时,依靠土地生产经营模式的风险太高。在古代,自然气候完全不受人类控制,不像今天的各种科学技术来处理洪水或干旱。
一旦气候不好,一年的辛勤工作就白费了。面对各种自然灾害,我们只能听天由命。整个明朝,有许多自然灾害。
根据记录,276年发生了1011次灾害,包括洪水、干旱、地震和蝗虫。整个明朝都没有幸免,而且这些记录都不完整,说明了整个明朝灾难的严重性。
据后来的专家学者研究,当时的大明正处于地球的小冰河期。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也非常有限,无法抵御这样的灾害。在这样的灾难之后,大多数农民的房屋和土地被破坏,他们的收成年复一年的下降,他们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
2、政治压迫导致流民的产生
朱元璋早年实行“与民休养”的方针,珍视人民的力量,安享民生,极大地缓解了流民现象。由于明初的救济政策及时恰当,所以没有发生什么大的起义。
明朝中期,灾害和土地兼并增多,政府政策日夜更迭,导致难民规模扩大,社会动荡不安。而晚明则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土地兼并现象——几乎从皇权上层到官绅地主阶层。
整个跨阶级的既得利益都集中在土地兼并上。其中,皇族国王、荀子、太监等通过“乞讨”、接受“供养”等多种方式寻求土地利益占有,导致大量难民的出现。
此外,为了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明朝修筑并巩固了长城,并在边境地区部署了重兵。这些措施给明朝中央财政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统治阶级作为既得利益者,将军费的财政压力转移到农民身上,迫使更多的农民失去土地而沦为难民。如崇祯时期征收的“辽税”和“廉税”,迫使难民最终走上了起义之路。
纵观明朝的发展历程,仍在沿着中国古代的历史老路前行。作为一个农业帝国,仍然有很多问题,西方国家的到来对明朝有很大的影响,但明朝已经衰落了。
明朝也需要彻底的改革,这样才能拯救明朝。农民的贫困是多元化的,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在封建制度下,农业帝国容易建立,工业帝国难于建立。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