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隋唐时期为什么一定要打高句丽?
创始人
2025-08-28 04:32:26
0

高句丽在隋朝已经成为边患,在隋朝开皇年间,就曾经勾结

靺鞨

主动入侵辽西军的驻地,所以不去说什么打高句丽是为了天下一统,也不说什么打高句丽是为了体现王道,隋朝打高句丽,就是单纯的自卫反击,是占据道理的。

其实高句丽这个国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表现,就让中原王朝十分厌恶,但可惜,自东汉群雄割据开始,辽东地区的控制力就减弱了很多,

“汉四郡”

对朝鲜半岛的控制也越变越小,最后让高句丽得以脱离中央王朝控制。

可高句丽脱离控制,在历代中原统治者的眼中,本质上跟“南北朝”的分裂割据是一样的,而高句丽甚至算不上是一个大的威胁,只是因为太远了,还抽不出空去收复了罢了,之所以对高句丽会有这种看法,那就是因为古代朝鲜半岛上的政权,本就是中原人所开辟的,本质上同为汉文化族群。

古代朝鲜半岛和中原的历史联系。

古代的朝鲜半岛最早出现政权是什么时候,历史已经无法追溯,但因为商朝时期,商朝人在辽东地区有开采铜矿的活动,所以对周边的地区是有一定的控制性的,而朝鲜半岛最早的成文普通法

“犯禁八条”

,正是中原文化影响所形成的。

后来商朝的诸侯国周国崛起,商纣王时期,周国率领其他诸侯反对商朝的统治,周武王在牧野大战中击败商朝的大军,最终取缔了商朝,成为了中原王朝新的宗主国。

周武王灭商立周,为了安抚人心,对于商王室仍然进行分封,比如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就分封于“邶国”,而周武王很欣赏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因为箕子在商纣王极度昏庸、甚至是大肆杀害良臣的时候,都仍然坚持陪在商纣王身边进谏,所以周武王很钦佩箕子,也希望能得到箕子的辅佐。

可惜箕子终究是商朝王室中人,乃是帝乙的弟弟、商纣王的叔父,他不能遗忘掉灭国之仇,虽然要找周武王报仇,箕子做不到,但肯定不能为他所用,因此箕子带着家眷、属臣便离开了中原地区,深入辽东,最后来到了朝鲜半岛。

箕子到达朝鲜半岛,为这里尚且处在矇昧的百姓带来了传统的中原文化,帮助他们开化智慧,不久之后,箕子实际意义上统治了朝鲜半岛,于是一个朝鲜半岛第一个明确记载的政权诞生,那便是

“箕子朝鲜”

至于周天子有没有对箕子朝鲜进行“分封”,历史没有明确记载,但因为都是同一个民族,文化和血缘都相同的背景下,箕子朝鲜很频繁地和中原王朝来往,这也是朝鲜半岛一直都带有很浓重中华文化味道的根源。

西周、东周时期,要说谁和箕子朝鲜的“摩擦”最多,那肯定是燕国,但箕子朝鲜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能匹敌燕国的,这是生产力和人口决定的,也是因为没有势均力敌的力量,朝鲜半岛的政权反而很安全地活了下来,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都没有波及到箕子朝鲜。

箕子朝鲜的灭亡,都因为汉高祖的“平乱余波”。

汉高祖的晚年,他对天下的异姓诸侯王百般不信任,于是对异姓诸侯王纷纷下手,包括了汉高祖的发小:

燕王卢绾

,于是汉高祖派出樊哙带兵攻打燕国,卢绾战败,燕国高层纷纷逃难,也是在逃难之中,一个名为“卫满”的人跑到了朝鲜半岛,并且占据了朝鲜半岛。

卫满乃是周代卫国后裔,脑子很精明,他既不去长安请降,也不跑到匈奴避难,而是到朝鲜半岛当山大王,而箕子朝鲜的统治者箕准还很热情地招待了卫满,希望卫满能够辅佐他,并且划了一块地给卫满及其族人、下属生活,谁知道卫满一转头就带着人攻打箕准所在的宫城,灭掉了箕子朝鲜。

虽然箕准最后还是跑掉了,跑到了更南边的“三韩之地”当一股小势力,可朝鲜半岛的主要政权,已经变成了“卫氏朝鲜”,箕准把数百年的祖宗基业给丢掉了

(箕子朝鲜存在的时间比周王朝还长)

而朝鲜半岛对中原王朝的威胁性,其实也是从卫氏朝鲜开始的。

卫满带去朝鲜的这一批中原人不多,大约只有一千多人,但是这群人都是文武双全的人才,不然也不会轻松拿下朝鲜半岛,而在建立了政权之后,卫满有条理地发展朝鲜,壮大自己的政权。

与此同时,卫满也不忘了向汉朝表示“忠诚”,自愿成为大汉的臣属藩国,以此来获得汉朝廷每年给予朝鲜的赏赐,这是卫氏朝鲜发展起来的根本因素,而卫满在实力强大之后,不断对周围的小国进行征伐、吞并,比如真番、临屯都归顺了卫氏朝鲜,此时的卫氏朝鲜,野心已现。

可与此同时,因为匈奴强大的实力,汉朝对北边以及东北一直保持着保守的抵御政策,根本无暇关注朝鲜半岛的具体动态,也没有办法遏制。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厚积薄发,痛击了匈奴,并且让霍去病在漠北之战后,于乌桓设立“护乌桓校尉”,完成了对辽东地区的一部分实权控制,又到了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就卫氏朝鲜对大汉“无礼”一事,派出官员

“涉何”

前往朝鲜与朝鲜王右渠进行交涉,这一次,双方闹得很僵。

后来汉武帝故意让羞辱过朝鲜王的涉何担任辽东郡的东部都尉,右渠对涉何怀恨在心,便派人杀了涉何,因此让汉武帝暴跳如雷,汉朝的大军立即开往朝鲜半岛,汉朝的水陆两军并出攻打朝鲜半岛,卫氏朝鲜自然是无法抵抗,最终被灭亡,公元前108年,这个建国数十年的汉人政权,也走向了灭亡。

在卫氏朝鲜灭亡后,汉武帝正式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除了三韩以外)纳入大汉的版图内,并且设立了“汉四郡”管理此地,汉四郡就是

“真番郡”、“临屯郡”、“乐浪郡”、“玄菟郡”

,所以在汉武帝时期开始,朝鲜半岛的绝大部分地区,就已经是中原领土。

汉武帝时期一直到王莽摄政时期,朝鲜半岛都被汉四郡直接统辖,这段时间里也没有人想着自立为王,直到王莽建立新朝前夕,一个名为“高朱蒙”的高句丽县(从属玄菟郡)人,在高句丽县建立了新政权,就是叫做

“高句丽”

新朝王莽时期,王莽向高句丽征兵,高句丽不听,又被王莽出兵讨伐了,也是到了东汉建立后,汉光武帝不想再追究高句丽了,于是正式承认了高句丽的地位,但高句丽还是要和以前的卫氏朝鲜一样,臣属于汉朝。

因此朝鲜半岛的政权,自西周以来,就经历了:

“箕子朝鲜”—“卫氏朝鲜”—“汉四郡”—“高句丽”

的变化,严格来讲,这上千年来的统治者血缘和文化属性,就注定了朝鲜半岛就是古代统治者眼中的“一部分领土”。

高句丽并不老实,中原王朝腾出手来就得打压。

整一个东汉王朝,高句丽基本都没有怎么搞事,服从东汉朝廷的命令,不过高句丽有时候也“偷偷摸摸”地吞并、笼络周边的小国,特别是在东汉朝廷被外戚和宦官把持了朝政之后,显然高句丽已经看出,中原王朝即将不稳。

东汉末年,辽东地区被公孙度所割据,高句丽也被公孙度所控制,而睿智的高句丽统治者则是学会了“驱虎吞狼”之策,引来曹操攻打公孙度之子,辽东太守公孙康。

可公孙康怎么会不懂计谋,于是一方面向曹操表示忠心,一方面向南攻打高句丽,此时的高句丽已经有很明显的“勾结”游牧民族的痕迹,后来曹丕建立了曹魏之后,加大了对高句丽的打压,忍无可忍之下,高句丽主动攻打了曹魏在辽东的军营,惹得曹魏攻破了高句丽的都城。

可惜曹魏没有彻底灭掉高句丽,而苟延残喘的高句丽又迎来了他们的“黄金发展期”,因为晋朝建立不久之后,就发生了内乱“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同时还引动了胡人大肆进入中原,并且建立政权,由此开启了中原大地最为黑暗的一段时期:

五胡十六国

这段时期,胡人对汉人的侵略极深,而高句丽也没有独善其身,反而是对外扩张自己的势力和领土,拐走了大量的辽东人口,在彻底破坏了中原王朝对乐浪郡、带方郡的统治之后,高句丽完成了自己在朝鲜半岛的独立,而在南北朝时期,大量的胡族要不已经被消灭,或者是赶走,又或者是汉化,但高句丽却依然屹立在朝鲜半岛,中原王朝对其也很是警惕。

不过高句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能屈能伸、泾渭分明,他们虽然有独立、对抗中原王朝的野心,但在文化上,却孜孜不倦地向中原学习,永远都是谦卑的学生姿态,这也让朝鲜半岛的文化从来都未曾和中原断代,不得不说,这就是高句丽的一大优点。

而在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高句丽派出使者向隋朝表示臣服,可高句丽内部也出现了“主战派”、他们表示不愿意被中原王朝控制,此时的高句丽除了自己国家有军队,还有很多的辽东游牧骑兵臣服于他们,比如

鲜卑、马韩、秽貊、靺鞨、扶余这些?部族?,都有一部分?从属于?高句丽?,充实?高句丽的?军事力量?,在史书?的描述上?,高句丽?也是一个?战斗力?极强的?国家?:

“其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沃沮、东濊皆属焉”

因此高句丽的常备军也不少,于是在开皇十七年,便主动袭击了隋朝的辽西大营。

这一次袭击让隋文帝愤怒无比,也看明白了高句丽就是个绝对隐患,从投机一步步走到现在,未来只会越来越具备威胁性,于是隋炀帝在开皇十八年,开启了讨伐高句丽的战争。

开皇十八年的北伐,隋文帝可谓是精心准备,陆路和水路大军共计三十万人杀向高句丽,当高句丽收到消息时,顿时都吓傻了,他们知道隋朝强大,却不知道隋文帝愿意派三十万人来攻打他,此时的高句丽已经有悔意。

可邪门的是,此时的隋朝大军竟然两路受阻,陆路大军因为大雨,从而遇到了泥泞不堪的道路,途中士兵大量生病,造成了感染减员,而水路大军又遇上了大风,船只很多都沉没了,到了高句丽的时候,隋朝大军十不存一。

不过高句丽愿意给隋朝台阶下,于是表示臣服,隋文帝看到局势如此,只能作罢,不过隋文帝,并没有放弃灭高句丽之心。

高丽王元亦惶惧遣使谢罪,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上于是罢兵,待之如初。

北伐失败,隋朝终究是有损失的,所以隋文帝决定把灭高句丽的工作交给下一任皇帝,因为等国力恢复之后,再派大军讨伐便没什么意外了,总不能每一次都风雨交加那么倒霉,所以隋炀帝当了皇帝之后,也继续攻打高句丽,他深知,高句丽这种定时炸弹,一定要迅速拔掉。

于是隋炀帝正式以“大义”的名义出征高句丽:

高丽本箕子所封之地,汉、晋皆为郡县;令乃不臣,别为异域。

隋炀帝说的理由,正是说高句丽本就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所以高句丽没有资格如此蔑视宗主国,当然啦,很多细节都是值得推敲的,但这些都不重要,隋炀帝要打高句丽的理由不论是什么,反正高句丽欠打的理由很多,只要师出有名就好了。

可是隋炀帝有这个意识却没相应的能力。

隋炀帝为君总是行暴政,他第一次讨伐高句丽的时间是大业八年,而第一次北伐军的数量一百多万人,这个人数可怕无比,可是隋炀帝却没有能力管理好军纪,于是造成了军人掠夺百姓,产生内乱,如此一来,隋军的战斗力就锐减了,第一次讨伐高句丽声势最大,对高句丽造成的打击也最重,可到最后,隋朝军队只剩下数万人,大量的物资被高句丽俘获。

本以为一次大败就让隋炀帝收敛,可第二年,隋炀帝又继续讨伐高句丽,一副同归于尽的样子,让高句丽吓得坐立不安,可谁知道第二次远征高句丽,杨玄感又造反了,杨玄感造反,让第二次讨伐计划失败,隋炀帝急着回去平叛,大量的军事物资又丢掉了,高句丽又捡了便宜。

平定了杨玄感,隋朝已经气数将尽了,但大业十年,隋炀帝还坚持要第三次亲征高句丽,这一次虽然把高句丽打痛了,可隋朝的农民起义已经爆发了,诸侯混战起,突厥也南下凑热闹,隋炀帝连长安都回不去了,于是这一次讨伐高句丽无疾而终。

唐高宗灭高句丽:捡了隋炀帝和唐太宗的便宜。

要说隋朝是高句丽拖垮的,这句话不夸张,当然啦,更多的是隋炀帝的自以为是和自作主张,不过隋炀帝灭高句丽的决心却是世人认同的,高句丽太狡猾、太威胁,已经成为了边患,于是唐朝建立后,李世民也没准备放过高句丽。

唐太宗中前期,因为大唐军队横扫四方,大国都无不臣服,更别说高句丽这种小国,还是被隋炀帝用近乎“同归于尽”方法打残的小国,可高句丽臣服一段时间后,又发挥了“狡猾”的本性,他阻止新罗派使者和大唐交流。

当时的朝鲜半岛,有三大势力占领,那便是

“新罗”、“百济”、“高句丽”

,而新罗则是愿意向大唐称臣,但高句丽不愿意,于是断绝了新罗使者前往大唐的道路,高句丽的意思很明显,他要控制朝鲜半岛。

于是李世民怒了,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这一战在辽东的动员,李世民收获了大将薛仁贵,在高句丽战场上,薛仁贵杀得高句丽人胆寒,而李世民也带着大唐步兵、骑兵连续破城,最后以数千唐军的伤亡,换来斩首了高句丽军队四万人的战绩。

其实这一战大唐是大获全胜的,不过李世民觉得没有彻底灭掉高句丽,这一战就是失败的。

贞观二十一年,朝中有大臣提议让高句丽

“疲于应对、不攻自溃”

的策略,就是让李世民再次派遣大军讨伐高句丽,让高句丽根本没心思恢复生产,再过数年高句丽自己就完蛋了,李世民采纳了意见,于是又让唐军出发远征高句丽,打得高句丽眼冒金星。

不过唐太宗不久后就驾崩了,平高句丽事也还是没有完成,但高句丽此时已经被唐太宗打残,濒临死亡,而真正完成灭高句丽事业的就是唐高宗,唐高宗时期,唐军也曾多次出征高句丽,最后在公元668年,李勣彻底击败高句丽,打入都城,俘虏高句丽王。

打下了高句丽后,大唐在高句丽设立“安东都护府”,重新直接统治高句丽,而坐镇高句丽的,正是名将薛仁贵,高句丽也被分为四十二州之地,重回中原王朝怀抱。

从隋朝以来,打高句丽就付出了中原王朝的大量心血,隋文帝到唐高宗这数十年时间里,中原王朝对高句丽发动的大小规模战争高达十数次,其中大军作战都超过了五次,就是这么硬啃,才把高句丽啃下了,可见高句丽之难缠,威胁之大。

所以隋唐皇帝不管有多少意见是不一样的,但拿下高句丽,这是一定要做的,因为这是一本历史账,高句丽就是因为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趁机独立的,也是到了隋唐时期才有时间去收拾,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他们都是在报仇。

报的就是高句丽这几百年不老实、胡作为非的仇。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胜... 1944年,为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履行在国际会议中开辟第二战场的诺言,确立自己的国家在战后和欧洲的地...
原创 与... 导语:与唐朝同在的渤海国,如何崛起为海东盛国?纵横捭阖,山寨仿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与唐朝同在的...
原创 原... 在战争动乱的年代,也是中国文物损失最惨重的时期,不仅各路盗墓贼层出不穷,就连手握重兵,割据一方的军阀...
原创 崇... 崇祯杀袁崇焕,和赵构杀岳飞,是一个道理,也不是一个道理。 说它是一个道理,崇祯因不满和恼怒袁崇焕日...
原创 苏... 1991年苏联解体,如同一颗巨星的陨落,其庞大的技术遗产和人才储备成为全球各国争相争夺的“宝藏”。美...
东西问丨张春旺:孙中山为何称“... ——专访温州大学研究员、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原所长张春旺 记者 门睿 2025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100...
原创 古... 现如今,我们一提到“肚兜”二字,脑海中就容易浮现男欢女爱之事,但事实上,肚兜却是古代女子都会穿的一种...
不一样的鲁肃(五)榻上策中的鲁... 一、提供情绪价值。 鲁肃通过“汉室不可复兴”的论调亮明自己并非汉室拥护者的身份,与孙权形成价值认同。...
下站遗址考古证实春秋时期秦国已... 中新社宝鸡3月15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15日从宝鸡下站遗址联合考古队获悉,考古人员在下站遗址发...
1918战败,1939再战:一... 1923年德国鲁尔区的矿井前,工人用麻袋装着成捆的纸币换取一片面包——这是人类史上最疯狂的恶性通货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