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一生充满了争议,既在美国遭遇歧视,也在中国未能获得部分人的认可。生前的她“里外不是人”,但令人惊讶的是,去世后竟然登上了美元。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她究竟是谁呢?
信息来源:《黄柳霜:刻在美国硬币上的华裔面孔》,中国侨网,2022年11月27日。
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华人生活困苦。那时,华人常遭“黄祸”的偏见,《排华法案》更是把他们拒之门外,连正常的生活都难以维持。走在大街上,华人随时可能被白人冷眼相待,甚至遭到暴力,学校、工厂和婚姻等方面的限制让生活更加艰难。
好莱坞的光鲜背后,对华人演员来说简直是个大监狱。她们的角色要么是奸诈的商人,要么是阴险的坏人,或者是低三下四的仆人、风尘女,几乎没有正经的角色可演,机会少得可怜。
不仅如此,收入也低得可怜。黄柳霜的片酬,比白人演员的薪水低得多。即便是与白人演员搭档演戏的机会也很少。黄柳霜曾自言:“我在电影里死了千次。”这句话既透露出她演出的角色,亦反映了那个时代好莱坞对华人的歧视。她演的角色,通常都是死得很惨,要么被杀,要么自杀。
当时的法律禁止不同种族结婚,黄柳霜在追求真爱的路上,也遭遇了阻碍。她与电影人米奇·尼兰的感情,就是在这种法律和社会氛围下无奈结束的。米奇被她的东方美吸引,而黄柳霜也欣赏他的才华,但最终,他们的感情还是没能走到一起,这让她痛心不已。
不仅美国人对她指指点点,国内的人也常常批评她,认为她为了出名,抛弃了自己的尊严,去好莱坞演那些不光彩的角色。她所扮演的中国娃娃、妓女、女奴等形象,的确让外国人对中国人产生了更差的印象,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非议。甚至连她亲姐姐也认为她给家里丢尽了脸面。
黄柳霜走到今天这一步,背后又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回顾一下她的童年。
黄柳霜出生在洛杉矶,成长在唐人街。她的父亲经营着一家洗衣店,每天都得早早起床工作,家里八口人,全靠这份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虽然日子过得辛苦,但一家人和睦相处。黄柳霜从小就迷上了电影,常常在电影院门口徘徊,望着银幕上那些明星,心生向往。
小时候,她最喜欢的就是商店橱窗里贴的明星海报。她常常把脸贴在玻璃上,盯着海报上的明星比划,模仿他们的姿势。九岁那年,父亲带她去看了一场电影,这让她对演员的梦想更加坚定。
然而,父亲却坚决反对她当演员,认为女孩应该找个好人家嫁了,演戏是一条艰难的路。外人瞧不起,闲言碎语也很多,黄柳霜的梦想几乎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
尽管如此,黄柳霜还是决心要走这条路。十一岁时,她独自去找剧组,希望能得到一次机会,但没有人理会她。导演们看她一眼,觉得她不行,既没有天分,又不像外国人。最开始,她只能演些没有台词的角色,甚至连脸都看不见。但她不气馁,抓住每一个机会,逐渐有人开始注意到她。
十四岁时,她终于能在镜头前露个脸,虽然只有几秒钟,但她仍然无比开心。十六岁时,她和父亲顶撞,决定放弃学业,全心投入电影行业。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好莱坞开始看到了黄柳霜那张独特的中国面孔。她在后来的电影中,共出演了六十多部。
然而,种族偏见依然是她无法摆脱的困境。尽管黄柳霜曾在电影《海逝》中饰演过一个很有分量的角色,照片还登上了英国电影杂志,成为好莱坞最具代表性的东方美人,但她的角色大多还是一些悲苦的女性形象,西方人对华人的偏见让她始终无法发挥她的真正实力。
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她决定前往欧洲。到了欧洲后,她学习了德语和法语,眼界也开阔了不少。凭借自己独特的东方气质和演技,她在欧洲迅速崭露头角,甚至赢得了王室的喜爱。她主演的电影《唐人街繁华梦》在欧洲大获成功,成为当年的票房黑马。
在欧洲闯出一片天后,黄柳霜信心满满地回到好莱坞,准备让西方人看到华人并非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她还受邀参加百老汇的演出,《纽约时报》曾称她为“纯情玉女”。然而,没过多久,她发现,好莱坞依然笼罩着厚重的种族歧视。电影《大地》选角时,黄柳霜想演一个正面的华人女性角色阿兰,却被直接拒绝了。这对她的打击极大。
事业与感情的双重打击让黄柳霜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她开始借酒消愁,用酒精麻醉自己,试图逃避压得她喘不过气的现实。1961年,年仅56岁的黄柳霜因心脏病去世。虽然她没能见到那个更加平等的时代,但她为华人演员争取权益、打破好莱坞种族壁垒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1994年,美国邮政总局发布了一套“好莱坞传奇”邮票,其中就有黄柳霜的头像,这是对她艺术成就的认可。到了2022年,她的头像更是登上了25美分纪念硬币,成为首位出现在美国货币上的华人女性。这枚硬币不仅是对她艺术成就的赞赏,也是对她不屈不挠精神的致敬,更象征着美国在种族平等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黄柳霜孤身在好莱坞的名利场中拼搏,既要面对电影圈的歧视,又要忍受整个社会的偏见,她的经历充满了艰难与困苦。那份不屈的坚持,恐怕只有亲历过的人才能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