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在滇越铁路人字桥的世纪守望
创始人
2025-08-28 03:02:31
0

云南红河3月15日电 题:一家三代在滇越铁路人字桥的世纪守望

记者 韩帅南

检修铁轨、清理垃圾、整理日志……作为滇越铁路人字桥的守桥人,杨有光每天都要在隧道和桥梁间穿行几个来回。这样单一而枯燥的工作,他已经重复了34年。

滇越铁路人字桥挺立在悬崖峭壁间。李嘉娴 摄

1910年,连接中国云南昆明与越南海防港的米轨铁路滇越铁路通车,成为中国最早的跨境铁路通道。作为滇越铁路的标志性建筑,人字桥已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的悬崖峭壁间挺立了一百余年。

“人字桥所处的地势非常险峻,当年修建这座桥时有800多名中国劳工付出了生命。”杨有光说,1907年,他的祖父就在此修桥,他的四叔在退伍后也在这里守桥十余年。

1991年,刚满18岁的杨有光成为一名预备役民兵,随后便被分配到滇越铁路人字桥段,从此开启守桥之旅,“所以说我们一家三代都与人字桥有着不解之缘”。

初到人字桥,周边环境十分艰苦。“路不通,附近几乎没有村民,一个星期只能吃上一顿肉,还不能放开吃。”杨有光回忆,当时不仅要守桥,平时还要训练。有不少同伴受不了苦选择离开,但杨有光坚持了下来。

在守桥人的宿舍楼墙上,“人在桥在,与桥共存”的标语十分醒目。这也是杨有光接过守桥使命时立下的铮铮誓言。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30多年来,“人字桥”从部队驻守转为地方管理,守桥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坚守时间最长的只有杨有光。

穿上工作服,带上手电筒,杨有光的日常工作便是巡查人字桥前后隧道内外和大桥,检查铁轨和各种设施的安全情况。杨有光和同事们每天要巡查6次,每次来回6公里,多年的坚守使得他对路段情况了如指掌。

人字桥所在路段山高林密、地质复杂,“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成为守桥人和其他铁路守护工人的真实写照。遭遇风雨天气,人字桥周边的情况更加复杂,看似简单的巡查工作也会变得危险重重。

杨有光清楚地记得,1996年大年初一,当他结束巡察工作正走到宿舍楼旁时,一块巨石从山上滚落。眼看躲闪不及,他只能侧身抱头蹲在土堆旁。巨石堪堪从他头顶划过,砸中宿舍扬起巨大烟尘。

杨有光正在工作。李嘉娴 摄

“幸好当时客运火车已经通过,要不然后果不敢想象。”回忆起这件事时,杨有光担心的依然是火车的安全。

杨有光人生中大部分时光都是在人字桥上度过的,难免无暇顾及家中,陪伴家人的时间一减再减。“我对不住家里的老人、妻子和孩子,陪他们的时间都太少了。”谈起家人,这个坚强的苗族汉子湿了眼眶。

2016年,杨有光的两个孩子住校读书后,妻子罗琼芬也随他一起到人字桥守桥。有了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杨有光的心里更踏实了。

滇越铁路犹如一条钢铁巨龙一路向南,默默运行百余载,见证了中国西南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杨有光一家三代人,也见证着滇越铁路的兴衰历史和在新时代焕发出的生机。

尽管如今滇越铁路不再繁忙,每天只有两趟列车经过人字桥,但杨有光依旧如34年前一般坚守岗位、一丝不苟,确保过往列车安全无虞。

“人字桥不仅跑火车,也是一件文物,守护好它,我这辈子就值了。”杨有光坚定地说。(完)

【编辑:张子怡】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关... “韩福弯弓插箭,引一千人马,排列关口,问:‘ 来者何人? ’ 关公马上欠身言曰:‘吾汉寿亭侯关某,敢...
苏联是如何治理犹太人的:潜移默... 苏联1931年的意第绪语宣传海报“猪是我们未来几年生产肉类的主要机器!” 苏联犹太人吃猪肉。 “你应...
原创 历... 方腊起义是史书记载过的,真实存在过的一场农民起义。关于这场起义,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里着墨众多,但...
原创 1... 公元1234年正月,金国都城蔡州寒风凛冽,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是金国存亡的最后一战,对蒙古而...
悲情廉颇:马革裹尸终未得,至今... 战国烽烟四起,七雄逐鹿中原。在这片血色苍穹下,一位赵国名将以铁甲战马书写传奇,又以白发悲歌留下千古慨...
原创 祖... 在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赵先生家中珍藏着一枚世所罕见的宽缘户部光绪元宝库平一两银样币。这枚钱币不仅是赵...
原创 原... 在1912年的2月12日,清朝正式宣布灭亡。清朝的灭亡非常的平静,非常的理所当然。在武昌起义爆发后的...
原创 岳... 撼山容易撼袁家军更难! 《说岳全传》里岳飞手下袁家军集结了50多名猛将。其中相当部分与岳飞结为连理...
原创 传... 1954年,因为连日的大雨,这一年居住在洞庭湖一带的居民们,遭受了一场特大的洪水灾害。面对天灾,湖南...
原创 很... 历史上,很少有海战能直接终结战争,即使是一方获得压倒性胜利的萨拉米斯、锡拉库萨、勒班陀或特拉法尔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