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3亿汉人被满清300万八旗,统治了296年,为何不反抗?四个理由
创始人
2025-08-27 10:04:16
0

由于汉族人数的优势,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在历史上大部分朝代的统治者都是汉族人,而汉族人在中华大地的统治历史上也占有着重要地位

不过根据相关史书记载,我们国家的两个大型朝代统治者并非汉族,一个是元朝,另一个则是清朝。

在清朝统治的276年间,满清王朝仅凭着300万的八旗力量,牢牢的控制住了三亿汉族人,那么汉族人为什么不反抗呢?为什么没有选择推翻满清政权呢?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四个原因。

一、八旗士兵战斗力强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双方的兵力相差悬殊,清朝的八旗士兵战斗力非常强,大部分都是骑兵,会骑马会射箭。

之所以八旗军会出现这样的特质,是因为满清政府可以从蒙古、新疆等地区获得大量的马匹,这为八旗军善射骑打好了基础。

当骑兵遇上了步兵,那么步兵肯定会败的一塌糊地。

除此之外八旗士兵的武器装备也比较先进,他们最喜欢用的装备是弓,尺寸很大,拉力也很大,下弦时弓身长度竟然可以达到178毫米。

除此之外,这种大尺寸的弓箭又快又准又稳,射程虽然不是最优的,但是近射能力很强,破甲能力非常出色。

也就是说,只要敌方靠近了大弓箭的射程范围,一旦射出,必中人头,在战场上非常有优势。

看到这儿,你肯定会想说,那么明朝的时候还用的是火器呢,难道火器比不得弓箭?

事实上明朝用的火枪虽然看起来比较先进,但是射程上非常不理想,威力不足,准确性不高。

因此清朝士兵只要合理的安排布甲,完全可以很好的防御明军的火器。

后来随着战争的不断深入,清朝士兵也俘虏了很多明朝的汉军,在他们的帮助下,也组建了自己的火器部队。

火器部队与火器部队对抗,再加上八旗士兵的超强战斗力,所以明朝政府仅有的那点火器优势,也完全没有了。

清朝早期的八旗士兵军纪非常严格,不过到了清朝后期,国家千疮百孔,八旗士兵的战斗力也大不如前了。

要知道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期间,八旗士兵能够对抗是自己人数十倍的明军皇太极,在宫辽东和山海关的过程中,八旗士兵更是靠着对地形的熟悉和充分利用,外加灵活走位,成功的战胜明军。

八旗士兵的选拔和培养非常的严格,他们从小就开始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起马射箭耍刀弄枪练习,在马匹上砍杀射箭,在冲锋时保证队形。

而且八旗士兵是属于世袭制度,也就是说,家族背景和专业技能是代代相传的,就好比当今的官二代军二代。

清政府早期会给八旗士兵很多额外的补贴,让他们能够在战争中强化战斗意识,不用考虑生计而削弱战斗力。

不过在清政府统一全国之后,在和平腐蚀的情况下,八旗士兵也早早丢到了早期的战斗锐气。

所以在清末,面对英军现代化的武器和战术,八旗士兵的反击显得非常的无力和无用。

可虽然在清朝后期战斗力严重衰退,但是在整个清朝历史上,他们还是能很好镇压各地的反抗的。

二、重用汉臣

清朝的皇帝头脑都非常清醒,他们知道自己以小博大,用人数少的力量去镇压人数多的民族,这不仅仅是因为幸运,而是因为他们能很好的融入汉族的文化。

清朝皇帝最喜欢的方式就是重用汉臣,其中康熙帝就是最喜欢用汉臣的皇帝之一,他的一生中用过的汉臣个个都是非常厉害的人物。

1、陈廷敬

这个人也是康熙皇帝的启蒙导师,陈廷敬是山西人,在皇帝亲政期间,他是皇帝最信赖的顾问之一,尽心尽力辅佐着皇帝。

在康熙帝亲政的早期,陈廷敬为康熙出谋划策,加强政权的稳定,而且他在为官的期间,从未出现与其他官员争执的情况,从不自居康熙的老师,低调做人做事。

他去世的时候,康熙皇帝悲伤不已,还亲自为其写下了挽联。

2、于成龙

他出生贫苦,为官之后与老百姓同甘共苦,甚至还亲自下地劳作。

当时在三藩之乱爆发的时候,于成龙深入叛乱地区,冒着生命危险劝说那些动乱的人,不要再参与暴动。

于成龙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老百姓,去世的时候连棺材都买不起,遗物也就那么几件。

3、靳辅

靳辅属于大器晚成的类型,早年他的仕途非常不顺利,在康熙十年的时候才当上了安徽巡抚。

康熙皇帝派靳辅去治理黄河,而靳辅也不负众望,他亲自下河,勘探情况。

最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治水方案,不断的更改试行,最终用束水攻沙的方式,很好的控制了水灾水患,得到了康熙帝和诸位大臣的一致好评。

并且靳辅担心自己去世后,无人继承他的经验,特意编写了一本书,详细的记述了他所有的治水经验,而这本书叫做《治河方略》。

目前我国的治河事业深受该本书的影响,他的很多治水方法仍然适用。

在靳辅治水期间,他因为被人诬陷革职坐牢,但是康熙帝依然选择重用他,足以证明康熙对他的信任

但是这样一个好的官员却病死在了粮食运输中,他去世的时候,皇帝也是悲伤的不能自已。

三、科举让人欲罢不能

我们现代有句话叫做读书能改变命运,但是在清朝时期,同样有这句话。

清朝的统治者告诉每个阶层的人,无论你父母是做什么的,无论你家是否有钱,无论你家里有没有当官的,无论你的起点有多低,只要参加科举,你都可以实现人生的逆袭。

而这些汉人因为清朝统治者的这一句话,坚持不懈的考取功名,有的甚至考了一辈子。

另外清政府为了更好的拿捏汉族人,他们会刻意抬高汉族人在科举中的地位,单独给他们特权。

清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的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的第一名便是我们熟知的状元了,所以连中三元就是连续在三次中都取得第一。

那么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乡试、会试的第一名是不可以给满族人的,必须给汉族人。

并且在参加殿试的时候,状元、榜眼、探花都不可以给满族人,只能给汉人。

这条规定也就意味着,无论满族人多么优秀,他们永远都无法拿到第一名的好成绩,但是对于汉人来说,就等同于高考一般重要了,而且还提前锁定了第一第二第三名。

而考取功名就可以入朝为官,正是因为皇帝的这项政策,也使得汉人大臣的人数迅速增加。

在朝廷中,越来越多的汉人大臣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可以帮助其他的汉人的利益得到最大化。

所以这些汉族人也没有什么时间和心思想着谋反,他们只想着考取功名,拿到状元榜眼或探花。

因此满清也能靠着300万的人就能稳住三亿的汉人。

四、惠民政策

除了在科举上给汉人特权之外,清朝还是很优待汉人的。

比如在清朝初期,清政府推行了很多农业的政策,并且鼓励汉族人到边疆地区去进行一些农业的开发。

并且清政府还实行了各种制度,比如普及灌溉制度和推行轮作制度,而这些制度都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因此也改善了汉人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技术。

并且他们还不断的推行各种好的政策,促进手工业的发展,比如给汉人提供就业支持,创业支持以及加强市场管理等等。

除了生产方面的帮助之外,清政府也是非常尊重汉朝的文化和宗教,通过汉人的文化来巩固清朝统治。

比如成立很多学校,鼓励汉族人学习清朝的文化和语言,也不会打压对汉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管制,更不会去限制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而且清政府还对汉人分成了三六九等,他们有的是八旗,有的是直隶,有的是边疆,这些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政策,因此也就割裂了整个汉族人,所以他们很难联合起来共同反抗清政府。

并且八旗子弟兵的汉人,他们得到了清政府的高薪待遇,所以更加依赖于清政府,也不再有反抗意识。

结语

清朝就是采用以上几种手段来加强对于汉人的控制的,总之清政府一直在限制汉人的军事力量,又或者是实行优待政策,让汉人彻底丧失反抗意识,变得更加依赖朝廷。

即便一部分汉人对于清政府的管理不满意,也很难组织有效的反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茶叶包装机多少钱一台,推荐勐海... 茶叶包装机市场探秘:勐海茶叶包装机厂实力剖析 在茶叶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茶叶包装机作为提升生产效率与...
原创 教... 大家好,我是乌鸦。 关注乌鸦B站账号和视频的朋友们可能还有印象,2020年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期间,...
坐落在崂山乡村里的茶店,退伍老... 崂盛源茗茶是崂山绿茶核心产区的知名品牌,由退伍老兵创办并经营 。  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 地理位置...
原创 一... 成吉思汗在历史上一直被欧美人视为世界古代军事史中,最具影响力的亚洲人和黄种人,和其子孙在前后二十五年...
原创 悲... 1953年4月的一天,志愿军第四十六军副军长曾雍雅(开国少将,电影《诱狼》男一号的原型)正在一三三师...
原创 其...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而死,明朝自此灭亡。...
原创 朱... 明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王朝,这个朝代在历史上存在了将近三百年的时间。总的来说,明朝对历史的...
原创 中... 当夏朝还没有被证实的时候,没人能够确定其是否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但后来,夏朝的遗址被进一步的考证,中...
大姜:晋商与徽商——中国古代商... 在中国古代的商业历史长河中,晋商与徽商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不仅闪耀着智慧与财富的光芒,更以其独特的商...
原创 撒...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沙漠,面积比我们国家稍小一点,因人类无法生存,号称死亡沙海。不过,撒哈拉沙漠也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