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灵石县南焉乡的高壁村,藏着一座超有年头的古墓,都2200多岁啦!这古墓在高壁岭山上,四周全是山,地势险要得很,以前可是陕西、山西、河北三省之间的交通要道。咱用无人机拍了拍,这古墓的全貌就展现在眼前。墓旁边有条路,看着普通,其实是古代的官路,可见这儿以前有多重要。
古墓上头长满了杂草,虽说被岁月和荒草藏起来了,但从大概轮廓也能看出,规模不小呢。这古墓一被发现,考古学家马上就关注上了,社会媒体和历史爱好者也都凑过来。周围村民对这古墓早就见怪不怪了,在他们带领下,调查人员顺利找到了古墓。墓前有一排整齐的房子,看着就有好些年头了,居然还有人住。一打听才知道,房子主人是古墓的守墓人。在古代,一般只有帝王陵墓、王侯将相的墓才有守墓人,这一下,墓主人的身份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大家好奇墓主是谁,就走进了古墓。这小山丘不高,沿着旁边山路轻轻松松就能绕上去看看。路上能看到墓周围修了一圈围墙,不过这围墙和古书上写的可不一样。古书上说,这类陵墓的围墙大多高高的,得和墓一样高,可眼前这围墙特别矮,轻轻一跨就能过去。原来是因为历经千年,又有战争、朝代更替,还被风雨侵蚀,好多砖块都破破烂烂了,围墙危险得很,后人为了安全,就把高出的部分拆掉了。一路上,虽说有守墓人在,但好久没人来,围墙周围全是荒草,有些草都长到成年人腰那么高了。
穿过这片杂草丛,就到了古墓入口。一进去的第一个建筑叫“明楼”,明楼后面才是正式的陵墓。明楼周围也是荒草一片,整个古墓看着破破烂烂、冷冷清清的。别看现在这明楼不起眼,它可有700多年历史了,从近代就留到现在。在古代,明楼是大家集中祭祀的地方,走进楼里,能看到一些简单的祭祀用具,上面还有不久前祭祀留下的痕迹,估计是守墓人或者墓主后代弄的,周围啥都没有。原来放雕塑的地方,现在也空空的,那些雕塑早就被盗贼偷走了。这座古墓历经千年,现在就剩四面冷冰冰的墙了。后来通过守墓人,我们才知道墓主身份,居然是大名鼎鼎的韩信!后来,为了纪念韩信,高壁岭慢慢就改叫韩信岭了。可陕西早就出土了韩信的陵墓,这山西的古墓到底咋回事呢?
守墓人说,这座古墓主人就是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韩信,他的头颅就埋在这儿,他的身子被葬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的韩信墓。这两座韩信墓背后,有个挺让人唏嘘的故事。韩信和张良、萧何并称“汉初三杰”,西汉能建立,他功劳可大了,军事才能那叫一个厉害,给刘邦立下赫赫战功。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刘邦称帝后,天下慢慢平定,就开始猜忌身边功臣,韩信这么厉害,自然第一个被盯上。刘邦知道韩信军事才能强,怕他靠着成就、威望和野心,哪天觊觎皇位,抢走自己打下的江山。刘邦执政第六年,有人诬告韩信造反,本来就怀疑他的刘邦,马上就信了,把韩信贬成了淮阴侯。
吕后掌权后,也忌惮韩信的军事才能和威名。为了巩固自己权力,平衡朝堂势力,吕后和萧何合谋,把韩信骗到长安长乐宫,用谋反的罪名把他残忍杀害,还砍下了头。这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韩信因为萧何举荐得到刘邦重用,最后却因为萧何背叛丢了性命。
吕后杀韩信的时候,刘邦不在皇宫,出去西游了。吕后派人把韩信的头拿给刘邦,刘邦又震惊又松了口气。为了安抚大家,可能也有点愧疚,刘邦就把韩信的头埋在了他路过的山西高壁村高壁岭,还专门派了守墓人,世代守在这儿,这就是山西这座韩信墓的由来。陕西的韩信墓呢,则是韩信部下在他死后,把他身子安葬在那儿。一代战神韩信,死后竟然身首异处,葬在了不同地方。
韩信这一辈子,那叫一个传奇,就像一部精彩的史诗。他出生在淮阴县,早年穷得叮当响,经常吃不上饭,被周围人看不起、欺负。在南昌亭长家蹭了好几个月饭,结果亭长老婆讨厌他,故意给他脸色看;在河边钓鱼的时候,幸亏有漂母救济,才没饿死。面对淮阴屠户挑衅,他忍辱负重,从人家胯下钻过去,这可不是懦弱,而是他心里有大抱负,不屑跟市井小人计较。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韩信也加入反秦队伍,一开始跟着项梁,项梁兵败死后,又投奔项羽,当了郎中。在项羽手下,他提了不少计策,可项羽就是不采纳,空有一身本事没处使,韩信特别失望。后来听说刘邦广纳贤才,他就跑去投奔刘邦。一开始,刘邦也没重用他,只让他管仓库。有一次,韩信犯法被判死刑,行刑的时候,他大声喊:“汉王不是想统一天下吗?为啥要斩壮士!”这一嗓子,引起了滕公夏侯婴注意,夏侯婴看他气度不凡,就把他救了,还推荐给刘邦,韩信这才被任命为治粟都尉。可这还是满足不了韩信的抱负,他想在战场上施展军事才能,就决定离开刘邦。
萧何知道韩信有大本事,听说他走了,急得不行,来不及跟刘邦说,连夜就去追。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萧何把韩信追回来,使劲儿跟刘邦举荐,说韩信是独一无二的军事天才,想争天下,非用韩信不可。在萧何劝说下,刘邦终于被说服,汉高祖元年,搞了个特别隆重的拜将仪式,正式封韩信为大将。这一下,韩信人生彻底转折,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
韩信果然没让人失望,被拜为大将后,他跟刘邦详细说了平定天下的计策,指出项羽弱点,建议刘邦施行仁义,封赏功臣,这就是“汉中对策”。接着,他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妙计,帮刘邦很快平定三秦,占了关中要地,为后来东进争霸打下好基础。从那以后,韩信在战场上大显身手,立下无数战功。楚汉战争关键时候,他带着汉军平定魏国、代国,活捉魏王豹和代国国相夏说;井陉之战,他背水一战,打败赵军,杀了赵相陈余,活捉赵王歇,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之后,他没费一兵一卒,靠兵威就拿下燕国;接着奉刘邦命令进攻齐国,一路打到齐国都城临淄。潍水之战,他巧用计谋,用水破了齐楚二十万大军,杀了楚将龙且,彻底平定齐地。
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到了决胜阶段,刘邦让韩信南下,和各路诸侯把项羽围在垓下。韩信亲自指挥这场大战,用“十面埋伏”战术,把楚军围得死死的,还让汉军夜里唱楚歌,瓦解楚军军心,这就是“四面楚歌”。楚军士兵想家,不想打仗,军心大乱,韩信趁机进攻,楚军大败,项羽突围逃到乌江,觉得没脸见江东父老,就自刎了。楚汉战争就这么以刘邦胜利结束,西汉建立,韩信靠着出色军事才能和赫赫战功,成了开国功臣里最亮眼的,被封为楚王,风光无限。
可天下一平定,刘邦对韩信的猜忌越来越深。韩信军事才能太厉害,在军中威望又高,刘邦觉得威胁太大,怕他凭着实力和影响力抢皇位,影响自己统治。再加上韩信政治上有些失误,比如私自收留逃亡罪犯,处理和其他诸侯王关系也不太对,更让刘邦不信任他。于是,刘邦开始慢慢削弱韩信权力,先把他从楚王贬成淮阴侯,没收封地和兵权,又把他从前线调回长安,其实就是监视起来。
韩信被贬成淮阴侯后,心里特别不痛快,经常称病不去上朝,对刘邦的怨恨也越来越多。汉高帝十年,阳夏侯陈豨造反,刘邦亲自带兵去平叛。韩信称病没跟着去,却偷偷和陈豨勾结,打算在长安起兵响应,想袭击吕后和太子,实现自己野心。可他计划被人告发了,吕后知道后,和萧何合谋,把韩信骗到长乐宫。韩信一进去,就被武士绑起来,最后在钟室内被残忍杀害,还被诛灭三族。一代战神韩信,就这么在权力斗争里落幕了,才三十多岁。他这一辈子,从没人知道的落魄青年,到威震天下的军事统帅,再到含冤而死的悲剧英雄,起起落落,故事让人唏嘘。
在山西高壁村这座韩信墓旁边,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有个特殊使命,默默守着这座古墓2200多年了,他们就是守墓人。守墓人,从字面上看,就是看守、管理坟茔墓地的人。在古代,这职业挺常见的,大多是给帝王将相服务,好多帝王陵墓都有守墓人。后来,民间一些有权有势的家族也会设守墓人。别看守墓人工作看着不起眼,实际上,大家都挺敬重他们的。因为对守墓人来说,敬重陵墓是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也是当合格守墓人的基础。
韩信墓的守墓人,他们祖先受刘邦命令,在这儿守着韩信的头颅,一代传一代。这么多年,他们家族一直住在墓旁边,经历了无数朝代更迭、历史变迁。守墓人的生活特别简单、单调,日常工作就是巡查墓地,防着盗墓贼,打扫墓地卫生,保证古墓不被破坏。以前交通不方便,信息也不通畅,守墓人几乎和外界没联系,他们的世界就围着这座古墓转。每一代守墓人从小就跟着长辈学守墓知识、技能,把这份责任和使命传承下来。他们知道,自己守的可不只是一座古墓,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象征。
在历史长河里,守墓人遇到不少困难和挑战。战争经常打到这片土地,一打仗,社会就乱了,盗墓贼就趁机出来捣乱,他们盯着古墓里的宝贝,时刻威胁着韩信墓安全。守墓人在这么艰难的环境里,一直坚守岗位,和盗墓贼顽强斗争。他们靠着对韩信的敬仰,还有守护古墓的决心,不怕危险,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墓地。有的守墓人在和盗墓贼搏斗时受伤,甚至丢了性命,但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后代继续坚守。
朝代变来变去,也给守墓人带来不少麻烦。新政权建立后,对古墓的态度、政策可能会变,守墓人的地位、职责也可能受影响。有些时候,守墓人生活可能会困难,没钱、没物资,但他们从来没想过放弃。他们靠着对先辈的承诺,还有对韩信的敬重,克服了好多困难,顽强地生活下来,继续守墓。
岁月的侵蚀也是守墓人得面对的难题。经过千年风吹雨打,古墓的围墙、建筑慢慢破了,守墓人看着心疼。他们虽然不富裕,还是省吃俭用,用自己那点力量修缮、维护古墓。他们从附近山上找石块、泥土,自己动手修破了的围墙;用双手给明楼换腐朽的木头,让这座老建筑能继续立着。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情况下,他们用最原始的办法,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地守着古墓,让韩信墓在岁月里保存下来。
现在,这座古墓还安安静静地立在山西高壁村的高壁岭上,守墓人还坚守着职责,守护着这段历史。韩信的故事,也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成了后人铭记的英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