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什么历史课本上,只提苟且偏安的南宋,却不提威震中亚的西辽?
创始人
2025-08-27 09:32:41
0

翻开中学历史课本,南宋的"绍兴和议""崖山之战"赫然在目,而同处12世纪的西辽帝国,却在卡特万战役中创造了中亚霸权。当耶律大石在碎叶城重建辽祚时,赵构正在临安筹建南宋朝廷。两个同样被金国摧毁母体的流亡政权,一个成为历史书的主角,另一个却沦为边注。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书写密码?是中原中心论的惯性使然,还是文明记忆的刻意筛选?

一、地理困局:相隔万里的政治孤岛

绍兴十一年(1141年),当岳飞在风波亭遇害时,万里之外的西辽军队正在撒马尔罕大败塞尔柱帝国。这两个同样使用"绍兴"年号的政权,在地缘上形成了奇特的镜像。南宋据守江南水乡,西辽称霸西域绿洲,中间横亘着金、西夏、蒙古等势力构成的"隔离带"。

《宋会要辑稿》记载,南宋曾试图通过西夏联络西辽,但使者穿越河西走廊时被西夏扣押。西辽方面,耶律大石虽在1134年派萧斡里剌率七万骑兵东征,却在阿尔泰山遭遇暴风雪折戟沉沙。据《辽史》记载,这支远征军"行程万里,牛马多死",最终只能"勒兵而还"。地理的鸿沟让两个流亡政权宛如身处平行时空。

二、文明认同:汉家衣冠与契丹余脉

临安城里的南宋士大夫们,始终以"中国正统"自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强调:"本朝追配尧舜,正统所在,决非僭伪。"而西辽虽然沿用汉制,推行"儒释道"三教并行,但其统治核心仍是契丹军事贵族。出土的《西辽钱谱》显示,西辽钱币同时铸有汉文和契丹文,这种文化杂糅性削弱了其中原正统性。

更具戏剧性的是两国对金态度。南宋虽称臣纳贡,却始终维持独立政权;西辽公主却下嫁金朝宗室完颜宗翰,这段联姻被《金史》记载为"两国修好之证"。这种微妙的身份差异,使得后世史家更愿将南宋视为文明延续者。

三、史料断层:文字记载的生死簿

《三朝北盟会编》中关于西辽的记载仅"漠北有辽人余部"数字,而南宋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就有200卷存世。这种史料悬殊源于记录载体的差异:南宋发达的雕版印刷保存了大量文献,而西辽的重要文书多用契丹文书写,随着1218年蒙古灭西辽,这些典籍大多毁于战火。

考古发现揭示了令人唏嘘的对比:杭州南宋官窑遗址出土瓷器数以万计,而西辽虎思斡耳朵故城仅发现少量残碑。正如葛剑雄教授在《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中指出:"历史记忆需要物质载体,西辽的文化断层使其难以进入主流叙事。"

四、教育选择:历史课本的叙事逻辑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遵循"多元一体"原则,但具体到课时分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宋元部分重点讲述"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西辽虽在吉尔吉斯斯坦发行货币,其推行的"户调制"却难以纳入中原赋税体系演变的主线。

更重要的是,西辽的历史舞台已超出传统中国疆域范围。当耶律大石在卡特万战役大败塞尔柱帝国时,这场改变中亚格局的战役,在《全球通史》中的篇幅远超中国史教材。这种选择背后,是历史教育对国家叙事框架的遵循。

结语

历史课本的选择性记忆,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文明传承的复杂光谱。南宋的偏安与西辽的霸业,本质都是文明火种的另类存续。当我们为"直把杭州作汴州"扼腕时,也该记住在楚河畔重建契丹文明的耶律大石。或许真正的历史智慧,不在于计较孰轻孰重,而在于理解每个文明在绝境中的坚守与蜕变。这种超越正统论的历史观,才能让我们在回望过往时,看见更辽阔的文明图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中... 对于一个人成大事而言,智商和情商哪个更重要?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而言,有能力和会混人脉哪个更重要? 能游...
原创 三... #头条中国史# 风云跌宕的三国历史,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精彩绝伦的故事,也留下各种阴谋论,马超在蜀汉不受...
原创 一... “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自古以来,那些为官清廉的人都在史书上留下了好声名,而那些酷爱敛财...
原创 慈... 有一深夜,她召一名男子入宫,事后还对男子许诺高官厚禄,但是被男子义正严词的拒绝,男子还发誓永不入宫。...
原创 中... 我们一直被称为热爱和平的民族,但是在历史发展和融合的过程中,往往有很多元素被融进了中华民族的血液,比...
原创 6... 如果把花花公子、军事家、政治家放在民国时期,那完全不是事,但是把这三个身份放在一起,那就完全不一样,...
从九龙九凤冠看明代顶级高奢 如果你在逛国家博物馆时,发现人群突然排起了长队,那一定是在围观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冠!以此为设计灵感的...
原创 三...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三国可以说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每个诸侯都是在力求人才,武将就不用说了,多得数不胜数,...
原创 最...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民族融合不断进行着,汉人“胡化”和胡人“汉化”的现象都时有发生,但由于中原文明...
孙中山先生与江门五邑人的交往 今天,3月12日,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孙中山(1866—1925)先生逝世100周年。孙中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