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所管辖的西域,地跨天山南北,东西绵延二千余里。
西有大食,南有吐蕃,这两个当时的超级大国都对西域虎视眈眈。
在如此广大的区域,抵抗如此强大的对手,大唐在此部署军队却不足5万人。
大唐是怎么做到的呢?
盛唐西域驻军
742年,唐玄宗沿边设10经略、节度使。
其中,安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就是长期驻西域的,总兵力不过44000人,马7700匹。
事实上,自大唐平定西突厥,全取西域之地后,在当地的直接驻军,一直也就4、5万人。
这个规模,与大食、吐蕃等虎视眈眈者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光吐蕃,就曾数次出动10万以上规模的大军进取西域。而且,比之西域本地较强的势力也远远不如。
然而,大唐对西域的统治,却是比较稳固的。
甚至在安史之乱爆发后,西北边兵多内调,吐蕃攻占河西、陇右,安西四镇与朝廷交通断绝后,四镇官兵依然坚守孤城。
直到808年,安史之乱50年后,安西四镇才全部失守。
唐军,是怎么做到的呢?
胡汉共治,汉蕃一体
显然,无论西域唐军如何精锐,如果单靠这么点人,是远远不够的。
大唐在西域可调的兵力,可远不只直接驻军!
大唐对西域采取的是“一区两制”的政策。
其中,除了东部的西州、廷州、伊州、沙州等与中原发展相近的区域实施与中原一致的管理方式外,在天山南北及中亚北部广袤地区,采取的是羁縻制度。
执行羁縻政策的区域,“全其部众,民不入户籍,岁无常赋”,部族首领既是大唐的将军、都护,又是原部族的可汗,维持原有统治地位,保留原有部落体制,并享受朝廷特殊优惠的政策。
上图中,各都督府,多为各可汗兼任。
安西、北廷两大都护府(后改节度使),在此总揽全局。
战事发生时,都护府(节度使),凭借“天子信宝”,既可以调直接驻军,也可以调各部族军参战。
事实上,在保卫西域的作战中,往往是胡汉一体,蕃兵为主,边疆少数民族往往发挥了主体作用。
甚至在一些作战中,主要依靠的就是西域各族兵。
比如,裴行俭擒西突厥十姓可汗。他就是以“安大食使”的身份只带少数随从抵达西州,然后以狩猎为名调四镇部族子弟,深入万里,直扑中心,擒拿企图联吐蕃攻四镇的西突厥十姓可汗的。
又比如,739年,盖嘉运讨伐突骑施黑姓可汗。
盖嘉运招集突骑施中支持唐军的部队及拔汉那以西诸国,并联合石国、史国(皆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之兵,一举取胜。
素质过硬的唐军
西域各部为何愿意与唐军一起作战呢?
自然是由于盛唐的天恩与天威。
而天恩、天威最直接的体现,自然是西域驻军!
西域唐军的素质过硬,才能恩威并施。
比如安西大都护郭元振,无显赫武功,但以诚信对待少数民族,赢得爱戴。已经部落强盛的西突厥首领乌质勒心服口服,宣誓效忠。
又比如裴行俭,提孤旅深入,深入万里,以智取之,兵不血刃就擒拿欲联合吐蕃侵犯四镇的西突厥十姓可汗!
不光是将领有智,唐军之兵也镇得住场子。
以小勃律为例。
小勃律屡屡击败吐蕃军。
后来,吐蕃围攻小勃律首付,小勃律王向北庭节度使求救时说:勃律,唐之西门。勃律亡,则西域皆为吐蕃矣。
于是,北庭出番、汉步骑4000相救,与小勃律合兵夹击,大破吐蕃,俘斩数万!
依附大唐,大唐发4000兵足以保你!
随后,小勃律又“以身试法”,试一试反抗大唐的后果。
后来,小勃律王贪图女色,纳吐蕃女为妻,与附近20多个国家一起归附吐蕃,断绝与大唐的朝贡关系。
高仙芝率万人进讨。
当时,小勃律的娑勒城有吐蕃军有10万,他们依险而守,靠山临河,修筑城寨。
高仙芝的对策简单直接,他对李嗣业说:中午前打败敌人,不然就处死。
李嗣业率步兵登上高山,推大石咂敌,又亲率诸军冲击敌军。
结果,吐蕃猝不及防,一片大乱,摔死这十之七八。
随即,唐军攻取小勃律与吐蕃唯一通道(一条藤桥),并断桥。
如此,吐蕃不得救小勃律了。
小勃律王被迫投降,该国遂平!
归附大唐,唐军虽少,足以救你。
断绝大唐,唐军虽少,足以灭你。
敢不服吗?
坚定的朋友
大唐能保持西域的稳定,还要感谢一位坚定的朋友。
今天维吾尔人的祖先,回纥人。
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安西四镇与朝廷断绝后,支撑唐军孤守四镇的,除了英勇的唐军将士,还有回鹘。
与其他一些强大后就想着进犯中原的游牧民族不同,回纥强大后,一直保持与大唐的友好关系。
安史之乱时,回纥曾出兵帮助大唐平定叛乱。
而在安西与朝廷关系断绝后,旧将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与沙陀、回纥相依,吐蕃屡攻部下。
然而,吐蕃强盛,790年时,安西四镇中三镇失守,仅剩龟兹。
即便如此,在806年、808年,龟兹唐军依然能联合回鹘,两次全歼吐蕃。
直到808年冬,龟兹唐军以自治身份加入回鹘汗国,但依然打着大唐的旗号!直到···回鹘汗国分裂。
回顾大唐在西域的经营,特点如下。
唐军发挥了领导作用,他们集中精兵于各关键要点,以点带面,团结各部。
而边疆各少数民族发挥了主体作用,他们与唐军精锐联合作战,保卫西域。
其中,像回鹘这样的朋友,则在大唐衰落后,依然接受大唐的册封,并与英勇的当地唐军并肩作战,保卫共同的家园。
大唐能在比较长的时间内长期经营西域,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