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时期,美国为了早日击垮日本采取了战略轰炸的措施,而轰炸范围逐步从日本的工业区扩张到了日本的各个城市。其中以柯蒂斯·李梅将军主导的凝固汽油弹攻势效果最为显著,从1945年3月至日本投降,柯蒂斯·李梅的火攻策略致使日本死亡人数超过50万,无家可归者约800万,受伤人数则难以统计,日本的战争潜力也在李梅的火攻之下被焚烧殆尽,从而确保了日本宣布投降。
然而,在今日一部分人认为,柯蒂斯·李梅将军的火攻策略是不人道的行为,理由是日本作为法西斯国家仅仅是一部分人犯错,为什么要让整个日本社会都来承担,并声称柯蒂斯·李梅仅仅是杀人成瘾,战略轰炸也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泄愤式屠杀。那么美军对日本的战略轰炸,到底有没有错误呢?是否是一种泄愤式的屠杀呢?
什么是战略轰炸?
首先,我们先要解释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战略轰炸?战略轰炸这个概念最先由意大利军事家朱利欧·杜黑提出,他在自己的军事著作《制空权》中强调制空权是施展于空中,能够飞跃地面的武力,其威能足以使地面和海面的传统军力屈服。其中对敌国的轰炸则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生命中枢”——破坏敌人的工业,打击敌人的士气。杜黑认为,可以通过空中力量,摧毁一个国家的基础,从而使一个国家战败。
杜黑为战略轰炸规划了五个目标,分别是工业、运输建设、通讯、政府以及军民士气,这五个目标也被杜黑视为实施战略轰炸的行动基础和检验效果的标准。杜黑相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总体战模式是未来战争的基础,而战略轰炸则可以通过打击敌人后方,破坏其战争潜力,使其民众感受到难以承受的战争压力,从而迫使被轰炸方的士气全面崩溃,继而向轰炸方投降。
当然,杜黑撰写《制空权》时空军刚刚处于起步状态,因此他在书中有许多偏颇的地方,比如说他认为轰炸机是无法拦截的,也疏于对防空作战和支援陆军的构想,对于一个国家对战略轰炸的承受极限也判断不明。但是这不妨碍他对战略轰炸这一战术的构想和贡献,在总体战的战争模式下,对敌国境内的工业区、基础设施和平民目标进行轰炸,本质上都是对敌国战争潜力的破坏和削弱,从而达成在传统的地面作战中可能需要数月、乃至是数年才能达成的目标。
很多人可能觉得,对平民目标进行轰炸是一种不人道的行为,但这就是战争本身的样子,总体战模式下战争是两个国家间全方位的对抗,而战争本身是不留余地的。如果不能削弱敌国的战争潜力,那么战争本身就会变得血腥而漫长,只有从快从速的击垮对手,彻底瓦解对方的战争潜力和抵抗意志,才能做到尽可能减少己方伤亡,而战略轰炸则是一个绝佳的办法。虽然这种话听上去很不合理,但这就是战争本身的样子,它不为任何人的意志所转移,是战争本身的铁律和规则,逆向而行的代价没人愿意承受。
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倘若为了减少敌方平民的伤亡,而不对敌方的战争潜力进行削弱,从而造成己方大量士兵的死伤,那么作为指挥层是否存在严重的不负责和渎职呢?结果不言而喻,成倍地付出己方士兵的生命,只是单面的出于降低平民死伤,那这在军事上首先就是不可取的,因为对敌人的仁慈,本身就是对自己人的残忍,不能用自己士兵的生命去做交换吧?没有任何一个合格的指挥官会这样做的。
难以接受的伤亡报告
现在我们把话题放回到美国对日本的战略轰炸上,从战争本身的角度来思考一下当时太平洋战场上的局势吧。日军从1943年起就转入了战略守势,转而开始扼守一座座岛屿进行抵抗,在漫长的夺岛作战里,美军遭受到的损失是空前的。
中途岛海战是转折之战,美军损失一艘航空母舰、一艘驱逐舰,阵亡人数仅307人,日军损失四艘航空母舰、1艘重巡洋舰,阵亡3057人。而之后的瓜岛战役里,夺岛成功后处于防守方且拥有绝对优势的美军仅在地面部队上就有7100人阵亡,7789人负伤,而日军阵亡人数19200人,双方的伤亡数字几乎持平。
此后的诸多战役里,这种不可理喻且难以让人容忍的伤亡报告会越来越多。1943年5月的阿图岛战役,美军投入1.1万人的优势兵力试图歼灭2665名日军官兵,日军几乎全员阵亡,而美军阵亡者549人,负伤者却有3500人,数量远多于日军。
1943年11月的塔拉瓦战役,美军投入3.5万人的优势兵力下进攻只有4800名日军,历时14天的战役后,日军仍旧是几乎全员阵亡,美军方面却战死1696人,负伤人数2296人。考虑到美军在当时拥有强大海军力量的支援,那么这个伤亡比几乎让人不可接受。
不难看出,这种伤亡数字是十分不正常的,占尽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还打出这种伤亡比,任何一个指挥官都不会接受的。而到了1944年的塞班岛战役时,这个伤亡数字就变得更加诡异和不可接受。
1944年6月美军集结了史上规模最强大的舰队发起了塞班岛战役,美军投入兵力7.1万人,而塞班岛的日军总兵力4.3万人。此战美军有绝对的海空优势,而日军则犯下了一连串的战术错误,包括滩头防御、不间断的反冲击等等,可饶是如此美军仍旧和日军死战一月,虽然最后仍旧是全歼日军,但美军方面却伤亡了足有1.6万人。
在往后的日子里,这种伤亡报告会堆满美军高层的办公桌,1944年9月的贝里琉岛战役,美军投入28484人试图歼灭贝里琉岛上的1.1万名日军,结果美军付出了15794人的伤亡才全歼这些日军。1945年2月的硫磺岛战役,美军投入11万人攻击岛上的2.3万余名日军,战役结果是日军几乎全灭,而美军却阵亡6821人,伤亡21865人,伤亡数字远超日军。
1945年4月的冲绳战役是美军最后一次夺岛作战,美军投入了24万人攻岛且有绝对海空优势,日军方面则有超过十万人的正规军,因为有太多平民被武装所以总数难以确认。战役结果是美军阵亡20195人,负伤55162万人,日军方面则有11万人战死,另有十万平民被日军勒令发起自杀冲击或是集体自杀。
一句话,美军在太平洋战争里承受的伤亡是不合逻辑,让人难以接受的,即便是在残酷的欧洲东线战场上,都不曾出现如此不可理喻的胜利代价。
疯狂的日本
这些报告每一个字都浸着血,是士兵们的生命换来的,拥有绝对优势兵力攻打劣势日军尚且如此。那试问等到攻击日本本土时会怎么样?不要认为日本平民当时是被欺骗或是如何,他们的疯狂远超后世所能想象。
假使美军大大咧咧地开始攻岛,而不是先尝试用战略轰炸逼降日本,那么美军方面的死伤该何等惨重呢?按照美军的估算,美军自己要付出120万人的伤亡,英军方面也要损失50万人,还不算登陆作战发动后参与作战的其它盟国的损失。
这绝非是什么危言耸听,而是一个实打实的事实、彼时日本没有工业区这个概念,军工产能依靠分散式的工厂和小作坊进行,在欧洲屡试不爽的对工业区的轰炸根本不能削弱日本的产能。哪怕是日后采取了李梅的火攻策略都已经是晚了。
日军为了他们的决战计划动员出了合计365万正规军,而这还不包括他们在海外的部队,另有残存的5艘航空母舰、4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23艘驱逐舰和46艘潜艇,以及一万余架各类自杀飞机、还不包括回天鱼雷、震洋特工艇等自杀兵器。
仅仅是这些所谓的正规军,他们依托防御工事和城镇能造成的损失就已经空前剧烈,哪怕这些部队再怎么不堪一击,当他们据守本土时都会迸发出比往昔更加疯狂的战斗意志。请注意,这还仅仅是日本所谓的正规军,还没有计算庞大的平民武装呢。
彼时日本有一支名为“国民义勇队”的民兵武装,日本15岁至60岁的男性,17岁至40岁的女性都要参加这支杂牌军。根据战后的资料解密来看,虽然表面上这支杂牌军达到了2800万人,可实际数字却突破了3150万人。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盟军部队一旦登陆日本,几乎要面对四面皆敌的情况,哪怕是纳粹德国都不可能疯狂到这个地步。日本人不在乎他们自己平民的生命,参加了国民义勇队的日本平民也不在乎。
这些杂牌军配备了什么武器呢?一些简单的轻武器、手雷、镰刀、家传的宝刀、甚至是发簪和削减了的长矛。试问,如此一支疯狂的军队,又该如何应对呢?难道真的让部队上去和他们死战,打这么一场近乎让其亡国灭种的战争吗?那样的话,盟军要付出的损失又该是多少?
请记住,不要低估日本人当时的疯狂,按照日本当时的决战计划来看,他们计划美军登岛后就处决所有不能战斗的人,包括不能行动的病人和残疾人、15岁以下的孩子、没有战斗能力的老人等等。
如果这个计划真的实施,那么日本会先杀死自己一半以上的平民,以此解决成本来和盟军进行战斗。这已经不能称之为战争了,如果事情真的变成这样,那么这本身就成为了一场屠杀,对战争的双方都是如此。
请问那些认为对日战略轰炸残忍、质疑其是不人道举措,认为是屠杀的人。难道真的要让盟军部队上去打这么一场绞肉机吗?难道真的要让士兵们去白白送死吗?没人会这么做的,这是对己方士兵的不负责,任何一个不经思考就让部队上去送死的指挥官,都是不合格的指挥官。如果想要取得胜利,美军在当时没有任何办法,最好的办法是逼迫日本自己投降,瓦解日本的战斗意志,不然等待他们的就是地狱的熔炉,无数生命将在这里消亡。
战略轰炸的意义
最后美军的办法是什么呢?战略轰炸,这是唯一的办法,只能采取一切可以用得上的手段去轰炸日本。轰炸的目标包括但不局限于军工产业、后勤枢纽、行政中心、指挥中心、以及日本平民居住区。坦白说,从道理上这确实不人道,也不符合《日内瓦公约》保护平民和战争受害者的条款,但这就是战争。
以日本当时那个疯狂的样子,仁慈本身是他们无法理解的,他们只会认为你是软弱,他们对你任何的劝降试探都不屑一顾。一句话,他们不在乎,这也是日本在那时的一贯态度,不在乎,不停战,他们已经疯了。
此时此刻,暴力是他们唯一能听懂的语言,这是战争,战争的铁律不会随个人意志转变。战略轰炸如果是此时唯一的办法,那就只能用上它,这会削弱了日本的战争潜力,也能极大打击他们的民心士气,当然也会杀死很多平民。可如果能成功,就能避免日后更为惨烈的死伤数字。这就是战争最为不讲道理的地方,以战止战这话听着匪夷所思,可在某些时候它又成了唯一的真理。
诚然,柯蒂斯·李梅是个战争狂人,他杀了很多人,他的轰炸战略残酷而不人道,他办的很多事情都足以让他被杀一万次了。但和日本人犯下的罪行相比,和战争时期日本社会、日本平民对军国主义的狂热拥护者相比,他又不是那么该死了。不然李梅应该怎么做,不用执行战略轰炸,任由日本人狂热的集结兵力,等着美军和其盟国部队登上日本岛,去打一场惨烈的绞肉机式战斗吗?
抛开剂量谈毒性是耍流氓,具体事情要具体分析。是,日本被李梅的火攻战术杀了50万人,800万人流离失所,伤者更是不计其数,在战争史上鲜少有如此残酷的手段。可在战争中惨死日军之手的人呢?他们不是生命吗?没被同情过吗?同是芸芸众生,何故厚此薄彼呢?所有残暴的欢愉,终将以残暴结束,日本自己酿下的苦果,何况这枚苦果本身也不是单纯几个军国主义者引起,没有日本社会作为土壤、没有日本人民狂热的支持,这枚苦果如何会出现呢?
结语
日本被战略轰炸这件事值得同情吗?或许吧?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而战争本身的模样便是如此,就和巴顿将军说得一样,战争是简单、干脆、无情的,因此需要一个简单无情的人把战争进行到底。既然战争是日本人挑起来的,所有暴行也是在日本社会的狂热支持下发动的,那么也不要因为日本被战略轰炸死伤如何,或是日后他们成了唯一被核爆过的国家,而去过多的同情日本。一句话,我们没资格代替前人去同情他们,也没有资格去指责前人在打击日本时的手段如何酷烈残忍。
当然,就事实结果而言,日本也算是因祸得福了,正是因为美国的战略轰炸如此残酷,日本战争潜力被迅速消耗殆尽,所以日本才能及时投降从而保存了自己。不然,真让他们按照那个决战计划去搞什么“一亿玉碎”,那估计现在就没有日本人了。或许也是因为这一点,日本才会在战后给柯蒂斯·李梅授予勋一等旭日大绶章,只可惜李梅对于这枚勋章厌恶至极就是了。
至于那些觉得日本被轰炸如何如何不幸,同情所谓的日本普通家庭的人,我建议他们再看看史料中日本当年犯下了多少罪行,所谓的“无辜”的日本平民又是如何狂热的支持日本军国主义。我想任何一个思维正常的人都知道,我们没有任何资格去同情日本,就和我们没有资格代表前人原谅他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