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国军名将,黄埔系骨干之一,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年纪轻轻便已经成为国军主力师200师的师长,在战争中因功成为二战中第一个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他的故事,足够感天动地。
他就是戴安澜,年仅38岁就在带领远征军作战的过程中英勇牺牲,他牺牲后,举国悲痛,蒋介石、毛泽东都为他写挽词,周恩来更是为其写下挽联:“黄埔之英,民族之雄”,他去世后,棺冢所到之处,都满是跪拜相迎的百姓。
戴安澜的早期经历
戴安澜,原名戴炳阳,生于1904年,乃是安徽人士,在1924年投奔国民革命军之后,立下誓死振兴中华的凌云壮志,随即改名为戴安澜。1925年,戴安澜进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深造,一年后毕业担任国民党军队的一个排长。
靠着戴安澜的天赋以及能力,他在军中表现甚好,因此逐渐获得上级认可,职位从排长升为连长、营长、团长,北伐之后,更是得到蒋介石的重用。1933年,戴安澜带领部下参加了长城古北口抗战,在战争中立下大功,荣获五等云麾勋章。
1937年8月,戴安澜升任为第25师73旅旅长,次年3月,参与了台儿庄战役,并且立下战功得到奖赏,同年5月,其继续率部参与徐州会战,在中艾山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因战功卓著,升任第89师副师长兼第31集团军总部干训班教育长。
1938年8月,戴安澜继续率部参与武汉会战,在战争中表现突出,31集团军为其记大功一次,1939年1月,戴安澜再次因功升任200师少将师长,接替了原来的师长杜聿明,成为国军中最为年轻的主力师师长之一。
在成为200师师长之后,戴安澜继续率部打了诸多经典战役,并且也取得良好的战绩,打得日本人对其所在师闻风丧胆,其骁勇善战的特点也在一次次战役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蒋介石对其十分厚爱。
戴安澜的牺牲
1942年初,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要求,中国政府组建了中国远征军,戴安澜身负国家对其的重望带领200师去到缅甸参与作战,同年2月,戴安澜率领200师参加了东瓜保卫战,在没有空军协同作战的情况下,和配备有空军以及特种兵协同作战的日军激战12天,歼敌5000余人,并且成功掩护英军撤离,打出了中国军人该有的气质和血性。
1942年3月19日,戴安澜率领200师参与了同古保卫战,这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血战,200师孤军奋战,戴安澜在战前就已经下定必死决心,甚至还写了一封遗书留给妻子,在这场战役中,200师所有人都视死如归,打得日军魂飞魄散,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200师的士兵们就直接用刺刀和日军肉搏,那种气势,让后人为之动容。
同古保卫战历时12天,200师在戴安澜的带领下,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打退了日军20多次进攻,歼敌4000余人,俘获敌人400多,打得日军闻风丧胆,此战打出了中国军人的风采,也打出了国威。
原本远征军在战场上的表现很好,可惜英美盟军不给力,让这场战争一步步走向失败,在眼看战争走向失败,200师也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之际,戴安澜突然收到撤退的命令,当时戴安澜义愤填膺,站在城墙上放声痛哭:“我们英勇奋战,打了胜仗却要就此撤退,我们还算什么军人,我没有脸回国,就算死我也要死在这里”。
说完之后,戴安澜就掏出手枪要自杀殉国,幸亏身旁的参谋长一把抱住戴安澜,副师长迅速抢下手枪,并且急忙阻拦戴安澜,才避免了他一时冲动而自杀,身旁的士兵看到这一幕,纷纷跪下请求师长不要这样,看到此情此景,戴安澜也不忍心自杀了,带着大家继续奋战。
此时的远征军,已经陷入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的艰难境地,在不久前,英国曾经要求远征军向他们申请难民身份,这样一来英国军队就可以出面收容远征军,听到这样的要求,戴安澜态度鲜明:“我生是中华军人,死是中华雄鬼,绝不到印度听洋鬼子使唤,我戴某人宁愿战死,也绝不苟且偷生”。
同古战役后,随着形势的转变,200师最终还是决定奉命回国,只是可惜当时没有人带路,以至于在一望无边的原始森林中,200师根本无法寻找到最佳出路,他们只能靠着指南针艰难前行。
1942年5月18日,戴安澜等人在缅甸朗科地区遭遇了日军56团两个大队兵力的袭击,当时戴安澜身边仅有18名战士,可谓势单力薄,在激战中戴安澜腹部不幸连中三枪,鲜血直流。
戴安澜受伤的消息很快就传到后卫团,团长柳树人带人前来救援戴安澜,他们想要护送戴安澜离开前线,可是戴安澜坚决不走,用手捂住伤口躺在士兵们用树枝绑成的担架上继续指挥作战,鲜血不断流出,戴安澜一度昏厥,却没有哼过一声,始终保持镇定。
参谋长看戴安澜失血过多,而日军还在开火,急中生智用日语大喊了几句停火,以至于日军有些不明所以,只能暂时停火,大家趁着这个关键时间迅速带领戴安澜撤离。5月19日,有当时去救援戴安澜的士兵从前线逃了出来,他悲痛地告诉戴安澜,去救援他的后卫团团长柳树人被日军俘虏了,他坚贞不屈,最终被日本人绑在树上用刺刀活活刺死了。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戴安澜悲痛欲绝,一度再次昏厥过去,等他醒来之后,他决定全师撤出战斗,远离公路,再次深入山地之中,逐渐返回祖国。此时的200师已经只剩下4000多人了,他们轮流着用担架抬着受伤的戴安澜朝祖国的方向而去。
因为部队中早已没有任何药物,大家只能用一些沿途找来的中草药给戴安澜包扎伤口,就连包扎伤口用的都是战士们从军装上撕下来的布条,戴安澜的贴身卫士欧阳全始终跟在戴安澜旁边,大家就这样缓缓朝着回家的路走去。
5月26日,他们已经来到缅甸的茅邦村,这里距离祖国只有不到100里的山路了,只要走出这一百里,戴安澜就能获得治疗,可不幸的是,因为没有任何药物消毒,再加上当时正值缅北雨季,恶劣的天气和有限的条件导致戴安澜伤口化脓严重,最终大家只能将其抬进一所破庙之中休息片刻。
戴安澜早已奄奄一息,他明白自己熬不住了,在生命垂危之际,他让身边的士兵把自己扶起来,整理好身上的衣物,面朝北方祖国方向,用最后的力气喊道:“反攻,反攻,祖国万岁”,说罢,他缓缓闭上双眼,结束了自己传奇而短暂的一生,牺牲时的戴安澜年仅38岁。
战士们运送将军回家
战士们不愿意把戴安澜丢在异国他乡,在他牺牲后,大家找到一棵大树,将树干掏空,把戴安澜的遗体放在里边,然后用军装包裹在大树外边,制作成一个简单的棺材,大家轮流着抬着戴安澜将军回家。
恶劣的天气很快就促使遗体腐烂了,为了避免疫病,随军军医要求大家必须迅速将戴安澜遗体火化,大家不舍地站在熊熊大火旁边,所有官兵一起敬礼,向师长的遗体告别,随着大火越烧越大,战士们终于忍不住喊着“师长,师长”而痛哭起来。
火化结束之后,大家特意在军队里找了一张最干净的雨布,把戴安澜的骨灰包裹起来,找了一个印有红十字的木制医药箱,将其骨灰放在里边,大家轮流背着骨灰向祖国方向而去,走了整整一个月后,他们才走到中缅边境,听着外边熟悉的声音,大家知道到家了。
乡亲们早已在边境等待着战士们,看到戴安澜的骨灰,大家纷纷跪地相迎,饱经风霜又失去师长的战士们,看到熟悉的祖国、听到熟悉的声音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大声哭喊起来:“师长,师长,我们回来了,我们回来了啊”,沿路迎接大家的百姓,看到这一幕,纷纷落泪。
从云南腾冲,到昆明、安顺,再到贵阳、江西、广西,这一路上,到处都是为戴安澜将军送行的人,由于戴安澜的家乡已经被日军占领,最终戴安澜的骨灰只能暂时放在广西全州湘山寺内。
结语
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决定在湘山寺为戴安澜举行隆重的国葬,毛泽东和蒋介石都亲自为戴安澜写挽词,要知道毛泽东一生只为戴安澜和罗荣桓两人写过挽词,足以见得毛泽东对戴安澜的重视,对戴安澜的牺牲,周恩来无比痛惜,写下挽联:“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