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周培公的结局,姚启圣变得聪明了
创始人
2024-12-06 10:04:12
0

原标题:看到周培公的结局,姚启圣变得聪明了

从官居福建巡抚一品到官居九品马场担任司厩,一级没落的当了个遍,这期间有欺负他的地主,被他灭掉了,有官兵强撸良家妇女的,也被他解决了,你看就是这么一个正直的人,做官却越做越小,但他的才华也几乎在当时无人能比。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康熙又不得不请他出山的原因。

姚启圣是大明天启四年出生,祖籍浙江绍兴,少年时姚启圣并不像中年那样爱书如命,而是喜欢闯荡,比较仗义,爱打抱不平,有古代那种义气之士,就因为他爱憎分明,替穷人出气也得罪了不少土豪劣绅,造成这些土豪对他恨之入骨,还将他羞辱一通,姚启圣哪能受得了这般侮辱,士可杀不可辱,姚启圣虽然想跟土豪对着干可他势单力薄根本不是土豪对手,于是他投靠清军,在军营里他勤奋努力又勇于打仗,很快变被朝廷重用,任命他为通州知府。

可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当上通州知府以后,姚启圣立刻对当年羞辱他的土豪进行围追堵截,土豪哪能逃过他的追捕,很快就被他杀掉了,仇报了,姚启圣也就不再当知府了,一走了之。那么康熙为何狠姚启圣呢?

这个和姚启圣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年少时他就爱打抱不平,个人性格倔强,当他看到满人统治天下时,他的内心是接受不了的,他有种不服气的感觉,这样的感觉表露出来就是一种不屑一顾的感觉,即便当了巡抚他也是从道不从君,这就难怪康熙对他不满,还不能得罪他,因为他的才华当时也是无人能比的。为了能让姚启圣输的心服口服,康熙也是想了好多办法,他作为一个皇帝治一个不听话的人那还不是小儿科,于是他命人把姚启圣抓起来,在抓的时候特意安排手下不要回答姚启圣的任何问题,包括不准回话,对方问什么都不许回答,就是想治一治姚启圣的嚣张气焰。果不其然,当时抓姚启圣的时候,官兵们都不说话,直接把姚启圣拷上就走,姚启圣很是奇怪,你们凭什么抓我?抓人也得有个依据啊,我姚启圣犯了什么罪,为什么要抓我,姚启圣当时是急了,因为他认为他没有做违法的事情,干嘛要抓他,可是他没有想到,人家就是没人搭理他,就拿现在来说要是周围人都不跟你说话,你能受的了吗?不过姚启圣也不是糊涂之人,当他明白这事之后,他同样还是不说话,但内心不服气。每天看书,这就把康熙又惹急了,关了两个多月,直接到牢里和姚启圣对峙,说话也不留情面,每句话都刺到了姚启圣的内心深处,你不是看不起我们满人嘛,那你看我不是照样四书五经吗,照样一通天下治理国家,正所谓康熙的才华又把姚启圣降伏了,他以前不服气满人,但是看到康熙他服了,人家看的书好多都是他没有见到过的,不得不佩服。但姚启圣也不是普通人,他的能力大得很呢,这就是为什么满朝文武那么多人没有一个能说出来如何收复台湾,这也就是为什么康熙要重用他的原因,为什么恨他还不敢得罪他,人家有本事有能耐。不畏权势折腰。还有一个更大的本事就是能够全身而退,周培公在临终前向康熙推荐了姚启圣,姚启圣启能不知道周培公的过去,比起周培公,姚启圣可谓聪明一百倍了。在大获全胜以后并没有伸手邀功而是全身而退告老还乡。主动向康熙提出人老了,不中用了,也没法再上朝了,请求告老还乡,你看说得多么名正言顺,合情合理。这种主动退位也是一种聪明人才能想做出的办法,以退为进的方法,也许他看到了周培公才想到自己要明哲保身了吧,无论怎样结局都要比周培公好很多。借鉴别人的经历弥补自己的错误也是一种学习一种进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存银行不如买银行!银行ETF再... 财联社7月9日讯(记者 闫军)银行板块又让人高呼看不懂了,一边是逐渐承压的基本面,一边是股价势如破竹...
意大利考古专家:意中世界文化遗... 多名意大利考古专家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意大利和中国应继续围绕世界文化遗产开展合作,帮助两...
原创 李... 李斯,是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背后英雄。他的人生轨迹,从一名普通士子到成为秦始皇的左右手,...
原创 彭... 1953年夏天,罗荣桓因为身体不好,在北戴河疗养。 这天,彭德怀过去看他,两个人都是井冈山时期的老战...
原创 他... 长征可以说是我们中国红军历史上的伟大奇迹,确实估计之后无人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壮举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原创 苗... 长城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军事防御工事之一,在历史上拥有非常高的地位。人们在形容一些军事防御工事的...
原创 明... 明朝建立在元末农民起义的基础上,朱元璋迅速崛起,陆续平定了张士诚、方国珍、陈友谅等割据政权,准备一统...
原创 司... 我们都清楚历史是写给胜利者的,作为皇帝,是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的,在古代以儒家的仁义之道,君为臣纲的思...
原创 中...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有些历史片段离我们太远了,所以导致在界定上有些模...
原创 淮... 下面这张照片,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了,是当年淮海战役时,我军总前委的五位成员: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