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好不容易从巩州三怪的魔爪下逃生,没走多远,就又遇到了危险。只见前面两只老虎挡路,身后又有两只长蛇盘绕。唐僧只得闭上了眼睛,听天由命。正在危急时刻,突然一个大汉从天而降,那老虎和长蛇见到大汉,竟然灰溜溜的逃跑了,这个大汉就是刘伯钦。
刘伯钦是两界山的猎户,靠打猎为生。刘伯钦救了唐僧,然后把唐僧带到了他家,让唐僧吃了一顿饱饭。唐僧则投桃报李,超度了刘伯钦的老父亲,让刘伯钦的老父亲投到了中华富地。随后,刘伯钦又一路护送唐僧,把唐僧送到了孙悟空的手里。刘伯钦是谁呢?作者为何要写刘伯钦?刘伯钦这个人很奇怪,处处要和老虎过不去。
“忽然见毒虫奔走,妖兽飞逃;猛虎潜踪,长蛇隐迹。”狼虫虎豹,见到刘伯钦就如见到了天敌一样,他们似乎都变得聪明了起来,竟然知道逃跑。同样是人,他们见到唐僧为何不跑?难道这些狼虫虎豹,也是欺软怕硬之徒?
刘伯钦说:“我在这里住人,专倚打些狼虎为生,捉些蛇虫过活,故此众兽怕我走了。”刘伯钦是个猎人,猎人是靠打猎为生的,既然是靠打猎为生的,他什么动物都可以打,为何要说打虎狼,捉蛇虫?
“我才自来,要寻两只山虫食用,不期遇著你,多有冲撞。”刘伯钦吃的也是山虫,也就是老虎,他似乎很偏爱老虎。
刘伯钦把唐僧送到了两界山,然后就不再送了,他告诉唐僧,“长老不知,此山唤作两界山,东半边属我大唐所管,西半边乃是鞑靼的地界。那厢狼虎,不伏我降,我却也不能过界,你自去罢。”
最奇怪的是刘伯钦说的一句话。那厢虎狼,不服我管。刘伯钦好端端的为何要说这样一句话。刘伯钦不能过界吗?显然不是,他若不能过界,唐僧是怎么过去的?唐僧能过去,他就可以过去。
所以说,刘伯钦说的“那厢虎狼,不伏我管”,是有深意的。
打虎的都是英雄。在《水浒传》中有武松打虎,也有李逵打虎,他们都是因为打虎,被当地的百姓奉为英雄的。
而《西游记》的作者也给刘伯钦安排了打虎的情节。刘伯钦打虎虽然没有武松打虎精彩,但也十分过瘾。那老虎见到刘伯钦后,转身就跑。刘伯钦就在后面追。老虎见逃脱不了,就回头和刘伯钦搏斗,双方大战了一个时辰,刘伯钦一叉刺死了老虎。
刘伯钦出场后,就和老虎有了不解之缘,他打的是老虎,吃的是老虎,嘴里还不停地提老虎,连隔壁的老虎他都关心。作者为何要让刘伯钦一直提老虎呢?这其中必然有作者的深意。
明朝思想家李贽,就借封邵化虎食民的神话传说,指斥当权的官吏是“冠裳而吃人”的虎狼,“昔日虎伏草,今日虎坐衙。大则吞人畜,小不遗鱼虾。”所以,这里频繁出现的老虎必然不是普通的老虎。老虎代表的就是那些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
其实,熟悉历史的人,很容易想到一个人,那就是刘伯温。刘伯钦和刘伯温到底有没有关联呢?
我们先看刘伯钦的名字。刘就是姓,伯是伯爵,是一种爵位,钦就是对皇帝所做的事的敬称,也叫钦赐。合起来就是,被皇帝钦赐为伯爵的刘姓男子。那不就是刘基吗?刘基,字伯温,被明太祖朱元璋封为诚意伯,正好对应上。
刘基这个人的性格就是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不畏私情,秉公执法,这性格不正好和猎人一样吗?猎人对待猎物也是如此。早年没投靠朱元璋的时候,刘基曾经做过元朝的高安县丞。他发现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人妻女。刘基就严惩了这些贪官污吏,使高安县的社会风气有了好转。刘基在元朝当官的时候,因为太正直,就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一怒之下辞去了官职,以表达他对元朝腐败昏聩之不满,辞官后刘基就隐居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充分发挥刘伯温的性格特点,封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御史中丞是干嘛的?是专门监察官员的。
刘伯温做了御史中丞后,严明纪法,不徇私情,整肃纲纪。无论任何官吏犯错,他都一律奏明皇太子,依法惩治,因此人人都畏惧刘基的威严。
有个叫李彬因贪图私利,纵容下属而被治罪。丞相李善长很宠爱这个李彬,请求从轻发落,刘伯温不听,将李彬斩首。
所以说,刘伯钦打虎就很像刘伯温整治贪官。因为刘伯温是明朝的御史中丞,过了两界山,就不属于明朝的地盘了。所以,刘伯钦才说,那厢虎狼,不伏我管。这也正常,明朝的御史中丞,怎么可以管北元的贪官污吏呢?
《西游记》创作时期,是明朝嘉靖后期,那个时候,明朝同样是吏治腐败,贪官污吏横行。因此,小说的作者也期望有一个刘伯温一样的猎人,能整治明朝的老虎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