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有着不少名场面,其中诸葛亮骂王朗更是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诸葛亮虽然年事已高,但是意气风发,仍然不减当年在东吴的舌战群儒之勇,出师北伐中原的途中,在两军对阵的时候,诸葛亮轻摇三寸不烂之舌,将76岁的王司徒气得当场去世,这或许也加深了人们对于王朗的印象,王朗真的如同诸葛亮所说,是一个没有尊严,卑躬屈膝的“苍髯老贼”吗?其实不要被小说给骗了,王朗可是三国时期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也是三国时期的大赢家,至于他被诸葛亮骂死,更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王朗的出生年月并不详细,但是他在185年,就已经担任了菑丘县令,并且因为学识甚广,而被徐州刺史陶谦推举为茂才,等到193年,汉献帝被李傕等人控制,王莽担任徐州治中从事,却建议陶谦派遣使节向汉献帝进贡,表达对其的支持,这样让汉献帝大受感动,王莽因此被任命为会稽太守。
王朗在会稽的3年当中,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在当地名望很高,不过等到196年,江东孙策出兵,将王朗击败,孙策十分敬重他,想要及将其收为上宾,《三国志》:“策以儒雅,诘让而不害。”然而王朗却坚决拒绝接受,后来曹操招募王朗,王朗才从曲阿县出发,重新开始自己的官宦生涯,被任命为谏议大夫。从这一点来看,王朗效忠于曹家,并没有任何不妥之处,因此小说里面诸葛亮骂他数食汉禄而不尽忠到也不准确。
王朗在曹魏任职期间,始终是恪尽职守,220年曹丕继任魏王之后,王朗升迁到了御史大夫,他劝曹丕减轻刑狱,转以扶助幼弱,帮助人民休养生息,王朗还敢于直言,指出皇帝的不足,曹丕经常出外游猎,有时到半夜才回宫。为此王朗认为这不符合天子的德行,多次上书苦劝,曹丕才就此作罢,王朗因为年事已高,位居三公,他也倍受到为朝廷敬重。
王朗真正的成就,则是在学术上面,他饱读诗书,校注儒家经典,是三国时期重要的儒家大师,王朗写下了文集三十卷,著名的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而魏国朝廷和晋朝都是以王朗所作的《周易传》作为学习《易》学的人必须考核的内容。
228年,王莽去世,谥号成侯。后世对他做出的评价,几乎都是正面为主,其中《三国志》作者陈寿写到:“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曹丕认为:“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曹植赞美他:“英辨博通,见传异庆。德实充塞于内,知谋纵横于外。解疑释滞,剖散盘诘者,王司徒也。”王莽对于三国时期儒家的贡献,可以说是十分显著的,而他生前不但高官厚禄,后来王朗的孙女王元姬,更是成为了晋文帝司马昭的妻子,司马炎的生母,王家也是地位显赫不已。因此我们单单以小说当中的刻板印象去讨论王朗,就有点过于冤枉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