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越来越多红色热土上的动人故事正在被发掘、被看见。
“一条蔚汾河,半部晋绥史!”作为晋绥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位于蔚汾河畔的山西省吕梁市兴县革命文化底蕴深厚,是一片光荣的土地。抗战期间,它作为延安的屏障与枢纽,使得侵略者难以进犯红色心脏,夯实了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基础。而歌曲《九九艳阳天》、歌剧《刘胡兰》、小说《吕梁英雄传》等重要文艺作品以及第一支破伤风抗毒素诞生,也与这片土地密切相关。以该革命老区为题材创作的六集纪录片《蔚汾河畔艳阳天》正在多个平台播出,引发学界广泛关注。该片以兴县人民的视角和情感反映宏大主题,既讲述了兴县的历史人文,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兴县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内容,又呈现了今天兴县的新变化、新风貌,真实再现了“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的吕梁精神之魂。
“一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对兴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历史地位、价值、影响的宣传和挖掘不够。因此,《蔚汾河畔艳阳天》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挖掘、梳理、擦亮和发扬兴县的革命文化。”纪录片《蔚汾河畔艳阳天》学术座谈会日前在京举行,总撰稿陈建祖如是表达这部纪录片的缘起。
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认为,该片对晋绥红色历史进行视觉化的表达呈现,把革命历史和当代社会发展相结合,在艺术和叙事方式上既把握了分寸感又有着较大的突破,深刻反映了晋绥革命根据地的红色历史和兴县人民群众的生活风貌,体现了历史态度和当代人的责任,对传承历史、宣传兴县乃至吕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部片子将他者的眼光和在地的角度结合起来,同时富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生动的文学性和深刻的哲理性。”《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表示。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闫东从片中看到,历史的考古,红色的记忆,文化的符号的三重维度构建起跨越几千年的精神统一。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杨舟贤关注到这部片子多模态叙事手段的创新,尤其是以木刻版画插画的形式进行历史场景展现,既可以迅速将观众引入特定的时代氛围,又契合了当代观众的一个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