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现在的现实状况来说,我们对知县的这个职位认知还是比较的薄弱且陌生的。知县的形象在民间的艺术和生活中,通常都会以小说或者戏剧的方式,甚至于口口相传的形式存在着。
他们就像是漫画一样,抓住了某些特征,就开始任性的拓展,虽然不能说是毫无根据的,但是也绝不等同于还原了历史的那些真实场景和现实。而与此相反的是,学术界对这一项目却是很少有人去进行研究的,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知县的史料在我们历史上的"二十四史"里面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短缺和漏洞。
一般来说,如果不是升迁成为了中央范围的所谓"高官",按照资格罗列,是不可以建立传记的,和他们相关的一些信息和事迹,自然而然的就被埋没在了历史的风尘里面,再也不被后人记起。好在最近几十年陆陆续续出现了司法档案、民间文书等等史料的出版,再加上各个地方的地方志,就能够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了。
事实上,知县的"通行证"就是会试以及第加翰林院的培训能不能通过,这也是科举时代决定了知县的文化修养和知识眼界以及艺术资质都高于常人的因素。不但如此,知县的地位虽然是处于比较低的品级上,但是"七品芝麻官"却是很难当上的,"亲民之官"也是很难出现的。
1、 "七品芝麻官"的现实状况
1.三级制度的出现
明清时期,在朝政和天下大局的变化催促之下,地方的行政方式也自然而然的是需要更迭的。结合到实际情况和国家需要来看,明清时期的领导阶层决定开始实行"省"、"府"、"县"的三级制度。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地方行政制度,就成为了层层递进的关系。
在这其中,正式的官僚行政机构,到最终也只设立到了"县"的级别,县衙门也就成为了当时王朝统治的最基本单位。全国的官员也正式的被分成了九品十八级,而其中知县属于正七品,也是最接近于底部的官员地位。这也是为什么在当下的潮流和小说、戏剧等的传播当中,知县这一官职的人员常常被揶揄是"七品芝麻官"。
但是,这个"七品芝麻官"就真的那么容易就能够当上的吗?事实上,明清时期的现实情况使得知县这个位置也是非常难当上的,能够当上知县的人也自然不会是一些泛泛之辈。当时的政策规定,只有拥有和具备进士资格的人,才能够担任知县这个职位。
这在很大一个程度上,就已经刷掉了很多人,也限制了很多人。毕竟十年寒窗苦读书,能够金榜题名的却又少之又少,数量庞大的秀才团队中,能够成为进士的,也是凤毛麟角的。
2.人才"扩招"
明清时期,虽然为了吸引和寻找可用的人才,已经逐渐开始"扩招"进士了,但是三年一度的发榜,一共能够上榜的也只不过是两三百人左右罢了。这样的出身,也就很大程度上决定和限制了在当时以科举为主要的人才选拔的时代中,知县的人选和价值都是非常的出类拔萃的。
而且,这也直接的导致了当时的知县,无论是在文化修养的人生格局方面,还是在政治的敏感程度和艺术造诣的方面,都会比一般的人要高出很多,甚至于,还会比一般的读书人都高。
3.七品知县的现实要求
那个时候的现实状况要求,读书人唯有做官这个途径,才能够达到所谓的"光宗耀祖",而这样的"出人头地"就成为了他们前赴后继的动力。另一个层面,儒学的影响使得读书人受到的教育告诉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气蓬勃,那些读了书却不能够做官的人,就会有一种"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落空的感觉,使得他们产生出非常眼中的失落感。
所以,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过去,我们不能对当时热衷于科举制度的维护的"七品芝麻官"们提出责备,也不能够无厘头的去批判他们一直坚持的"读书做官论"。即便是后来产生的很多知县并没有多么大的政绩,但是他们在当时也的确是最贴近人民底层和了解人间疾苦最多的人了。
2、 七品知县成为被称道的"亲民之官"的原因
1. 皇权政治的体现
在当时的统治阶级来看,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属于皇权统治之下的。特别是,在明清时期的皇权,更是成为了"最高"的指示,而皇权涉及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却是大而宽泛,很少能够直接落实到最基层。而七品知县这样的等级官员,就可以很好地体察民情了。
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在制定的官方考核标准中,便会对每一阶级的官员们进行层层选拔,由这样的方式来观察这些官员,并且这也是一个定义朝廷目光下知县形象是如何树立和定性的好方法。
最为重视知县这个职位的皇帝,首当其冲的便是朱元璋和雍正了。雍正皇帝不必多说,家喻户晓。他是中国历代以来的皇帝中,不可多得的勤政爱民的模范形象了。而在历史的记载中,雍正皇帝曾经督促大臣编撰书写《州县事宜》这书,并且在打印制作之后,勒令颁发给了全国的州县官员,做到了人手一本的地步。
还让他们将这本书册放在自己的案几之上,要求他们早晚反复的诵读,来来回回的对照其中的条例。让那些治理效果不太理想的官员都去反思自己,到底是为什么这样了;而治理政策有利有弊,也要反思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后果;强调让他们务必保持自己的本心,在行动上面一定要落实到位,不要一开始很勤快,过后就逐渐懈怠,也不要谎报地方的情况,否则严惩不贷。
雍正在下发的圣旨当中,简洁明了却又一针见血的说明了知县之歌职位的重要性以及他编写这本书册的用意何在。他一度强调说,知县一定要是"亲民之官",一个人的贤能与否,是能够关系到百姓的大事,因此要层层选拔,多方面的考虑和寻找能够担任的优秀人才。并且指出了知县这个职位,绝对不可能是一个容易的差事。最后他落了一句"用心良苦",足以说明当时的皇帝对于知县这个职位的看重。
2. 考核标准的高要求
在对于知县的人员官方的考核标准中,尤其以朱元璋的行为作为领导和例子展开。朱元璋本身就是出身于贫农阶级的,又有云游四方的经验,对于百姓存在的疾苦都非常的了解,他本身就憎恶贪官污吏。于是,他在亲自书写的文告里面字字句句都透露着对基层官员的不信任。但是要治理如此庞大的国家,不用那些人又怎么可能呢?于是朱元璋开始建立起法治的维权,以这样的方式来治理官员。
朱元璋对考核程序和考核内容可以说是亲力亲为,重点抓的紧紧不放。为此,他还建立起了三年一考的"朝觐"考核制度,在知县需要完成的职务要求方面,也是条条捞出,并且要求他们任期已满的,还要进京进行交代,接受朱元璋的考核,才能够进行下一步。
明初建立起来的考核制度,又很好的作为"祖制",被清朝继承了。也经过了完善,清朝的制度就更加的详细和严格。除了最开始和最终的考核以外,在任期内的知县官员也需要接受定时或不定时的考察,这让所有的知县官员都不可以懈怠自己,并且时时刻刻要求自己贴近民生。
3. 职务规则的约束管辖
事实上,我们细看朝廷的考核内容,一共三十一项,虽然具体而周到,好像是完完全全的公平和全面了,但是到了真正的落实情况,却又很多的执行都并不如意。意外情况和走过场的情况层出不穷,到了王朝的末世,更加的难以控制。而大多有过从政经历的精英,对于下层政治的要求就更急的偏向于严格。正如吕坤在《新吾吕先生实政录》里面写到的:"知县造福易,作孽亦易"。
经历多了,见识自然而然的就广了,境界也会高出一格的。吕坤在对于府县官员的演讲文告里,公开的批评了一些没有"济人利物"的读书人们。而他提及的职务规则的约束,也被保留到了最后。至于该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知县,甚至于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知县,他强调关键在于基础官员对于自己平日修养的自身自律。
其实,如果以百姓的口碑作为民间评价,能够找到的资料其实还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平心而论,知县作为读书人,不仅仅接受了超前的政治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会受到一些规则和良心的约束。职务规则的约束,这也就是知县成为成为被称道的"亲民之官"的原因中,最重要的地方了。
3、 小结
纵观历史,知县在历史资料和民间的传说中存在的身影是少之又少的。但是,能够成为"亲民之官",知县除了对于朝廷约束的规范以外,也是存在着自己行为的约束的。也就是说,实质上,成为一个合格的知县,需要内心和外力的共同结合,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有利于百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