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朝鲜北学派洪大容首倡“华夷一也”思想,摒弃鄙夷、攘夷传统,主张华夷平等。此思想后成英正时期对华观,本章将分析其动因、表现及影响。
英正时期,朝鲜摒弃了长期持有的斥清、排清立场,转而秉持“华夷一也”的对华观念,实现了对华态度的根本性转变。
朝鲜对华思想转变原因有三:一,清朝统一且国力强盛,打破朝鲜“胡无百年”观念;二,清朝对朝行“抚藩字小”政策,关系转好;三,英正时北学派兴起,倡导华夷平等,促成“华夷一也”思想。
【胡无百年说的破灭】
明朝覆灭后,朝鲜盛传“胡无百年说”,对清朝持否定观。此说意指夷狄政权难超百年,源自两方面:汉匈存续对比及元明国祚长短差异。
我倾向于认为元朝统治中原仅九十八年支持了第二种说法,朝鲜士人据此坚信满清国运亦不足百年,因清朝内乱频仍,为“胡无百年说”提供了实证。
清朝入关后,国内局势动荡,农民起义占据中西南,南明仍守江南。宋时烈析局言:“胡运难久,宜急内修。”胡无百年说随清而生,后被朝鲜臣民接受。
明亡前三十年之际,三藩之乱骤起,朝鲜盼吴三桂推翻清室。虽叛乱速平,朝鲜士人仍叹:“人心向真主,胡运难长久”,坚信清朝仅是幸免一时。
清朝建国六十年之际,随大报坛、万东庙建成,朝鲜反清之风再起。李光佐向肃宗谏言,称清朝难统天下,终将败退。但英祖登基后,“胡无百年说”渐衰,已成末路。
此时距明亡清立已过八十年,朝鲜虽仍将清朝内忧外患与其衰败相联系,但百年之约已近尾声。1730年英祖六年,燕行使臣报北京地震,英祖叹曰:“邻国有难,我国岂能安?”
英祖言:“清皇屡护我国,而我国却虚度时光。”其言已无昔日嘲讽,反忧清朝安危,此乃唇亡齿寒之理,足见英祖对清朝看法已变。
1744年,“胡无百年说”终被时间打破。英祖二十七年,洪凤汉上奏:“胡运未超百年,而清据中原已过百年,此乃我国自强内修之机。”承认清朝富强,百年预言已成过往。
正祖与臣子讨论时,直言“胡无百年”论无凭无据,难以信服,并力倡平等视清朝,强调“华夷一也”观念已渐成主流趋势。
【清朝的“抚藩字小”政策】
雍乾盛世,清朝国力鼎盛,天下一统,万国归顺,遂推行“抚藩字小”之策,首要之举乃大幅减免朝鲜贡赋,以减轻其负担。
依据《南汉山城条约》,朝鲜年贡品类繁多。雍正即位后,即令礼部减免朝鲜贡物,并大幅削减贡额,特别是年度贡米,规定仅贡江米四十石,以供祭祀之用。
至此,朝鲜年贡已减至原条约十分之一以下,清朝欲借此树立天朝上国威仪,削弱其反清念头。同时,加大对朝鲜君臣赏赐,意图安抚。
清朝在与明军交战、平定南明、三藩及台湾时,均视朝鲜为粮草后盾。统一后,国力强盛,便借朝鲜使臣来京之机,大加封赏,以示回馈。
据《清世宗实录》载,雍正七年(1729年),“今其使臣归国,除常赐外,特加赐该国王妆缎四十匹。”
乾隆八年,闻乾隆祭皇陵,朝鲜遣使问安。乾隆赞其竭诚敬顺,赐匾“式表东藩”,并赏国王及臣绫罗绸缎。同时,严令清使守规,禁讹诈朝鲜之行。
清朝使臣年年借传递敕书与赏赐之名赴朝鲜,依明朝旧例,朝鲜须对清使回赠厚礼,回礼之丰,常需车载斗量以计。
乾隆帝闻讯后,下令自此次诏使起,白金仪物等馈赠皆依旧例减半。并指令清使返程途经沈阳、山海关等地受检,有效遏制私受贿赂。朝鲜大臣亦称回赠费用大减,获益良多。
管控清使行为,既减轻了朝鲜负担,又树立了清朝良好形象,致使朝鲜对清朝的好感与日俱增。
清朝数代帝王秉持“抚藩字小”之略对朝,意在消解朝鲜对清的长期恶感,抹去两次战乱给其臣民留下的巨大创伤,期冀真心归附,此举确实促进了朝鲜对华态度的转变。
【北学派的倡导】
“北学”指朝鲜王朝后期兴起的仿中改良之学。十八世纪中后期,北学派作为主张学习中国的学者团体,常聚议学术与国家大事,提出创新的华夷观念。
星湖学派创始人李瀷及其学生安鼎福是动摇传统华夷思想的先驱。17世纪后,西方知识与典籍经中国传入朝鲜,新地理知识冲击了朝鲜士人固有的华夷观念。
李瀷强调,国家无大小贵贱之分,皆为大地一隅,应平等相待,否定了传统华夷观。安鼎福亦驳斥华夷贵贱论,称非中土即夷乃谬论,强调华夷之别乃人为,自古无别。
总而言之,李瀷与安鼎福对传统华夷思想进行了猛烈批判,激发了洪大容等后世实学家对华夷观的新诠释。北学派实学家洪大容更是颠覆了中华中心论。
洪大容接纳西方“地圆球体说”后,认为天圆地方论谬误,提出中国非世界正中,亦非宇宙中心。他认为人皆以自己为中心乃错觉,天地无界,处处可为中心,打破了中华中心论。
洪大容秉承李瀷思想,提出“华夷一也”,主张朝鲜不应拘泥于华夷之别,应超越“小中华”视野。他认为清朝已习中华礼仪,不应再视其为夷狄,强调华夷平等。
洪大容力斥华夷贵贱论,主张人生天地间,各族平等至上。经北学派几代实学家倡导,朝鲜华夷观念转变,“华夷一也”渐成主流,成为英正朝对华观念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