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欧洲为什么分裂成那么多国家,而中国一直没有,背后的最大功臣
创始人
2025-08-25 06:04:07
0

今天的世界,全球一共有两百多个国家。但有意思的是,作为在世界文明历史上占有过重要地位的欧洲,这片与中国土地面积相差无几的土地上,曾经也有过罗马帝国和查理曼帝国大一统的辉煌,但现在却已经大大小小分裂成了五十多个国家。

而东方古老的中国,自秦代大一统之后,也曾历经无数战乱,无数贫弱不堪,但却一直没有出现过大的分裂。这是为什么?任何现象背后都有一定的本质在推动,这肯定不是偶然的,让我们来细细分析下背后的原因。

中世纪的欧洲与古代的中国其实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在政治上,欧洲整体表面上虽然不像中国一样是中央集权制度,但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集权制度。当时的罗马教会掌握了除拜占庭外的整个欧洲的最高权力(至少也在表面上)。在信奉“君权神授”的欧洲,各大小领主或王朝的合法性都得来自于作为上帝的代理人的教会的授权。如那场著名的“卡诺莎之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所以,当时的欧洲虽然不能说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至少可以说是一个内部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综合体,在当时的欧洲,内部没有什么民族或国家的概念,只有因贵族婚姻或继承的关系分分合合形成的不同的王朝和领地。

我们中国人喜欢说的“同文同种”在当时的欧洲也得到了体现,所谓同文,就是整个欧洲,虽然方言土语不计其数,但书面只有一种语言:那就是拉丁语。注意,这很重要!在当时强大的天主教势力下,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宗教,促成了全欧洲人共同的身份认同:大家都是上帝的子民,都用拉丁语作祷告,平日里书信往来、写书著文也都离不开拉丁文,因此大家有认同感,都是一家人。

但是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与我们中国不同的是,欧洲自中世纪结束后进入了近代到今天,在它并不很大的版图里,竟然陆续分化出来了大大小小的几十个独立国家。这个过程在19世纪下半叶达到了高潮,直到20世纪晚期还没结束,随着前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又给联合国带来了16个新成员。

而在中国,这段时间里虽然也经历了经历了不少苦难,大大小小的外战内战一直打到了1949年。但中国始终保持了统一。中国为什么没有分裂,除了有很多别的因素外,个人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汉字在这方面绝对功不可没。

也许很多人不会认可,这里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细细来分析下,先看看欧洲。

今天欧洲的分裂成为大大小小几十个版图,当年的查理曼大帝如果看到一定会痛心疾首、捶胸顿足,但这背后是有其历史必然原因的。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得从欧洲人的民族主义思想和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观念说起。

在中世纪时期,欧洲各地其实只有王朝和领主,没有真正的民族概念,也没有现代意义的国家。而现代民族的诞生的原因是民族主义观念的兴起。所以,可以说,是民族主义造就了民族这个概念。

按照民族学家安德森的理论,民族是一个群体中的每个人,因为共同的语言、宗教信仰、历史回忆、血缘等等方面的因素,把所在的群体“想象”成一个民族,然后民族就真的诞生了。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这个著名的概念就是这样提出来的。

安德森

而导致民族主义产生的各种因素中,语言最为关键。这里就要说到重点了。今天无论是任何国家,都把是否说同一种语言作为区分民族的重要标准。如我们中国一直就有 “同文同种” 的说法。而英文中的barbarian,原意是指“野蛮人”,古义其实就是“外(族/国/乡)人”,其原始印欧语词根是barbar,意思就是“听不懂的语言”。所以,意思就是语言听不懂的就是外人。

而在当时的欧洲,中世纪结束后,原来辉煌无比、一统天下的拉丁文渐渐成为昨日黄花,随之取而代之的是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冒出来的方言文字。这些方言文字就是民族语言的前站。有了不同的民族语言,人们渐渐就有了佛家所说的 "分别心”,开始以是否说同一种语言来区分自己人和外人。于是就出现了民族主义,最终进而渐渐进化出了大大小小的民族类别。

而这个过程中快速发展的印刷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要说起当时民族语言的诞生,就免不了要提到当时印刷业的飞速发展。当时的资本主义已经开始在欧洲萌芽,而其中发展中的印刷业需要尽可能大的市场以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这是资本的特性决定了的。

而在文艺复兴之前,欧洲的中心西欧主要的书面语言都是高高在上的拉丁文。所有宗教、教育、政府管理等等都只使用拉丁文。而当时的拉丁文就像我们中国的文言文一样深奥难懂,所以也只能掌握在少数上层精英手中。而绝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方言地位比较低下,基本上连文字都没有。就这样,绝大多数不懂拉丁文的底层人就只配当文盲了。这和当时的中国极其相似。

但对于饥渴的印刷业来说,当时正值宗教改革时期,有限的拉丁文市场根本无法满足它的胃口。就这样,印刷业的市场需求和宗教界推广圣经的需要,成为了方言文字诞生的一个主要推动力。有了方言文字,识字率飞速提高。报纸、圣经、文学作品等等出版物的各类和数量都迅速增加。从另一面,也让方言也迅速在一定特定范围内开始普及。

但当时早期的欧洲存在着无数小方言,如一个德语区就有多如牛毛的小方言,互相之间甚至无法沟通。法语、英语也都是一样。并且小方言的覆盖人数太少,对于出版业来说很不经济,所以一般形成文字并用于出版的只是这个语言区域的主流的或比较覆盖面广的方言。

最终就这样,在印刷业的不断推动和区域本身政治经济的需要下,区域内的语言逐渐趋于统一。比如德语,就是马丁·路德用德语中无数方言中的一种翻译《圣经》之后,这种方言就成了德语的标准。最后统一了所有的德语方言。而在英国,则是《钦定圣经》和莎士比亚作品的出版后,最后统一了英语,给现代英语打下了基础。

于是,在各区域方言渐渐转化为正式语言的同时,以前流通于整个欧洲的拉丁语就渐渐走向衰落。而以前不同方言区之间都使用拉丁语为书面语,沟通不成问题。但随着拉丁语的慢慢退出,各个地区都用逐渐自己的书面语。就这样,不同语区之间在语言上和心理上的距离就越来越大。

随着人们中对拉丁文的认同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就出现了本方言区中绝大多数使用同一语言的人的彼此认同,这种因语言而产生的认同,加上宗教、地域、历史等其他方面的认同,就成为了民族的认同。而持这种认同的人,不约而同地会把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想象成一个语言共同体。

就这样,一个称做民族的大家庭就慢慢诞生了。

同时,拉丁文当年的是罗马教会的工作语言,教会就是拉丁文的后台。文艺复兴后,科学高度发展,在科学的紧逼下,人们心中一千多年来坚如磐石的宗教信仰开始逐渐松动了。同时,世俗王朝势力也开始向教会索要更多的权力。最后诞生了宗教改革这场影响深远的运动。

就这样,教会势力和拉丁文两个难兄难弟江河日下,民众对各自民族的认同取代了同为上帝子民普世性的宗教认同。信仰退潮而所腾出来的滩地,马上就被民族主义的大潮所攻占。原来由上帝提供的归宿感和安全感,在民族主义那里照样可以获得。于是就这样,民族成了另一个上帝。

在近代欧洲,民族和国家差不多就是一个意义。民族和国家,在英语里是一个词:“NATION“。 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领袖马志尼说过: “每个民族都是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一个国家” (Every nation is a state, only one state for each nation) 。就这样,语言==》民族==》国家,最后水到渠成。

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领袖马志尼

这其实在圣经中就可以看出一点端倪,(《圣经·创世纪》)就曾说过: “大洪水消退后,诺亚的子孙后代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各随各的方言,宗族立国” 。这仿佛已经成为了欧洲人后来的一个理念。我们可以看到,即便到了今天,这种民族国家潜在的独立渴望在欧洲国家内依旧始终强有力地存在。

如上世纪90年代,原来待在前苏联和南斯拉夫属下的众多民族,一待时机来到,就都迫不及待地宣布独立。即使像科索沃这样小的不起眼的民族,也为独立付出了无数血的代价,在那些年里甚至成为了全球的焦点。

还有捷克和斯洛伐克,其实合在一起过日子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并且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可调解的矛盾,到了最后还是分手各过各的。这些现象让很多人很费解。合并在一起不是更强大吗?唯一可能的原因就是它们不说同一种语言,不是同一个民族,相互之间没有认同感,无法被捆绑在一个国家之内。

我们可以看看,今天欧洲的国家,除了英国、法国、西班牙等等少数国家是在原有王朝基础上建立的外,其余国家,特别是那些小国,都是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而这背后,方言文字正是滋生出这种现象的源泉。

但远在东方的中国,面积和欧洲差不多,当大清帝国轰然倒下的时候,几千年来一直尊享帝国语言宝座的文言文也跟拉丁文一样突然被抛弃,但同样的事却没有发生。

同时,中国也有众多的方言,甚至方言之间的差异比欧洲还大。比如吴语、闽语、粤语,几个方言区之间的人可以说连口语之间都完全无法交流。但中国并没有像欧洲一样出现各种方言文字来代替文言文,也没有像欧洲一样,突然冒出许多民族及国家。这是为什么?

这是除了其他一些因素外,最重要的是我们拥有汉字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表意文字。

在欧洲,人们用的是拼音文字。没有比用拼音文字为现有的方言口语造出一种新文字更容易了。字母都是现成的:西欧的拉丁字母,东欧的西里尔字母,拿来给口语注注音,就迅速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字。

所以在短短的时间里,欧洲一下子涌出了几十种文字,也就是说,几十种原来地位卑微的无文字方言土语,发育为全功能的语言。但在中国,虽然文言文退了位,但构成文言文基础的汉字的地位还坚如磐石。只是书面语变成了更接近口语的白话文。

再多的方言,用的书面语还是只有一种。操不同方言的人都用自己的口音去读,虽然听上去南辕北辙,互相听不懂,约翰·约瑟夫在《语言与政治》一书中就提到,“在汉语普通话中,’然‘ 这个字发’RAN' 音,粤语则发 ’JIN' 音, 而吴语发 'ZO' 音”。三个发音不但辅音和元音有差异,声调也各不相同。

虽然普通话、粤语和吴语的人完全清楚他们之间的发音差异,他们讲的话也相互听不懂,但不同的是,在书面上却是一直沟通顺畅。他们能百分之百知道他们在用各自的方言在讲同一个意思的汉字 “然”。如果你去问他们原因,他们通常就会拿出这个词的书面语和为证据,在他们的眼中,这个“然”字的意思解释都是一样的。

所以,因为使用的都是同一种书面语,哪怕口音再天差地别,大家都会认为自己讲的是汉语,并对自己的汉族身份无差别的认同。这就是汉字的天然凝聚力。

而在欧洲,情况往往完全相反。比如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口语完全相通,不过信仰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是使用西里尔字母来拼写,而信仰基督教的克罗地亚人用拉丁字母来拼写。因此形成了两种文字和两种语言,最终进而成为了两个民族和两个国家。

所以,跟拼音文字相比,难写难认的汉字反而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字母使每个人都成为语言的创造者,而方块字防止了这种千变万化,避免了碎片化。这里甚至有点怀疑,是否我们老祖宗造字的时候就有远见而有意为之的?

有人曾把这归功于秦始皇的 "书同文“,但 "书同文”只不过是统一了汉字的字体,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应该说,功劳最大的是汉字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表意文字的发明者。如果当初他们发明的是跟欧洲大同小异的拼音字母,如前所说,我们会不会早就分崩离析了。当然这也只是一种臆想。汉语的特点严格来说似乎不存在使用拼音文字的可能性。

不过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一直在用拼音文字,我们的近现代史会会不会改写?当大一统的帝国语言随着大清帝国的倒塌而远去,各个方言区会不会像欧洲一样,在渴求市场的印刷业的推动下,诞生出自已方言独有的拼音文字。

如果那样的话,每个方言区有了各自独立的语言。不同方言区之间,不但口语不相通,书面语也完全不同,隔膜就会日深。随着讲同一语言的人的彼此之间的向心力和对讲不同语言的人的离心力的作用。在这样的影响下,必然生成本语言区的民族主义情绪,进而会追求天下所有民族主义者梦想的民族独立。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况且当时本来就天下大乱,军阀纷争。如果地方的民族主义势力抬了头,正好给那些本来就渴望地盘和权利的军阀们一个师出有名的难得机会。民族主义诉求有天生的合法性、传染性极强,又像宗教信仰一般极富煽动性,如果跟当时的军阀势力结合起来,那结果实在是不敢想象。

感谢汉字,让这些都不可能发生。一个民族的文字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说汉字是维护我们国家统一的最大功臣,绝对实至名归。

不过,说点题外话,当年我们不是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危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聂绀弩、胡绳等人就曾很认真地提倡过汉语拉丁化。他们不仅提倡要用拉丁字母代替汉字,而且还提倡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方言,即为各方言创造文字。

他们当时还甚至至少推出了包括广州话、潮州话、厦门话、福州话、江南话、上海话、南京话、宁波话、无锡话、温州话、汉口话、蓝田话、四川话、广西话等十几种方言的拼音方案。

当时如果他们成功了,后果真的不敢想象!!!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尉... 乱世出枭雄,时势造英雄。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战乱频繁,浴血纷争的年代。多少流传千古,让人...
助力学习型人武部建设 梅江区人武部官兵在图书馆中阅读。 受访者供图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没有朝代介绍的历史书。”“有...
原创 三... 吕布在三国时期也是一个很有名气的人,不管大家对他的印象如何,都没有办法掩饰,他是三国时期名将这样的事...
原创 “... 长江三峡位于中国重庆市、恩施州、宜昌市内的长江干流上,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
专家学者共聚“北京城之源” 热... 千龙网讯 享有“北京城之源”美誉的琉璃河遗址,是燕山南麓地区目前已知面积最大的西周遗址,被学界公认为...
扬州立盛陶瓷取得竖牙形点火针专... 金融界2025年8月25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扬州立盛陶瓷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竖牙形...
原创 公... 公元前221年,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起第一个中央集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心极度满足的他认为自己...
原创 过... 我国有着数千年悠久的传承,在中国的历史上面,从嬴政登基,自称是秦始皇再到清朝末年逊帝溥仪退位,封建王...
原创 曾... 契丹,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只要一说到契丹这个民族,应该是无人不知,还曾一度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
原创 民... 民国“张家四姐妹”还有六个厉害的弟弟,她们的母亲是何来历? 民国是群星璀璨的时代,更是大师辈出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