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著名谚语,来形容国家与政权的盛衰兴替。数十年前,在超级大国苏联主导铁幕东侧的时代,苏联势力范围下的东欧地区,曾出现过一个经济繁荣、发展蓬勃、并因此被冠名为“东欧消费者天堂”的国家,并由此在世界上博得了名声。只可惜,
在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后,在大环境突变的时代背景下,这个国家虽然仍有发展,但已逐渐趋于平庸,
今后估计也很难复制昔日的辉煌。
这个国家便是匈牙利。
近代以前,匈牙利曾是欧洲数一数二的强国。
但1526年摩哈赤战役后,匈牙利因败于奥斯曼帝国,逐渐走向衰落。此后,匈牙利为自保,只得寻求奥地利的帮助。17~19世纪,匈牙利依附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过,随着时代变迁,匈牙利人要求自治的呼声越来越高。1867年,奥地利向匈牙利上层妥协,将国家体制改为“奥匈二元帝国”,而匈牙利也成为了这个强盛帝国的其中“一元”。
1918年一战结束时,奥匈帝国因战败而崩解,匈牙利发生苏维埃革命,但却又遭受协约国列强的联合绞杀。1920年,各战胜国强迫匈牙利签署丧权辱国的《特里亚农条约》,令匈牙利丧失70%多的疆域。1939年二战爆发后,匈牙利为了复仇而追随德国,却不曾想被绑在了“德国战车”上。
1945年二战结束时,匈牙利因没能及时改邪归正,而丧失了战争期间获取的利益。
同时,匈牙利本土也遭受严重破坏,可谓损失惨重。
二战结束后,在苏联的支持下,匈牙利建立起社会主义体制,并积极进行战后重建工作。可是,重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40年代末~50年代初,由于拉科西集团走片面发展路线,匈牙利的国家建设一度遭受挫折。1956年十月事件的爆发,又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其国家发展的计划。不过,十月事件平息后,以务实著称的卡达尔,成为匈牙利的领袖。
在他领导下,匈牙利民众励精图治,由此促使国家进入了新一轮盛世。
卡达尔按照匈牙利民族“慢而稳”的传统节拍,从而摸索到了适合国情的道路。在国际斗争中,卡达尔集团仍然站在苏联一方,不触动苏联的底线,并积极参与华约集团和经互会的各种活动。但在国内建设上,卡达尔却建立起新经济体制,
将计划经济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从而极大地搞活了国内的商业贸易。
在卡达尔的带领下,60~80年代,匈牙利国力得到了极大增强,其国际地位也在稳步提升。
1961年,匈牙利“二五”计划拉开序幕;1975年,匈牙利“四五”计划宣告完成。在这15年里,匈牙利的经济、科教、文化等事业均取得巨大发展。军事上,匈牙利人民军也成为一支训练有素、武器精良的强大队伍。与此同时,匈牙利每千人拥有冰箱由3.8台增加至220台,洗衣机由45.2台增加至228台,电视机由10.4台增加至226台,汽车由3.1辆增加至54.9辆。
整体来看,匈牙利初步实现了国富民强。
更值得一提的是,匈牙利生产的物品不仅仅可以供应本国,还可以大量出口。彼时,匈牙利市场内的商品琳琅满目,面包、红酒、巧克力、肉类、奶制品等物资一应俱全。在其他华约国家需要排队才能买到的生活用品,在匈牙利轻易就能买到。
由此一来,匈牙利获得了“东欧消费者的天堂”这个美称。
而缔造这一盛世的卡达尔,也被誉为“杰出的领导人”、“东欧最熟练的走钢丝者”。
可是,盛世的背后,也隐藏着其他不确定因素。匈牙利的改革,归根到底也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架,这意味其很难脱离苏联的影响。其实,匈牙利的繁荣,离不开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的帮扶。在经互会内部互助的原则下,匈牙利的消费品远销苏东各国,
而苏联的燃气、波兰的煤炭、东德的钢铁也不断输送至匈牙利国内。经济上的促进是相互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苏东兴,则匈牙利兴;苏东衰,则匈牙利衰”。
80年代末,在西方“和平演变”的攻势下,东欧各国相继发生剧变。在苏东剧变之中,波兰首先垮台,匈牙利也因暂时性的经济困难、以及西方的渗透干涉,而走到了崩溃的边缘。1990年,匈共被排挤出政权,匈牙利就此脱离苏联,靠近西方。东欧剧变后的头几年里,
由于传统的经济联系被割裂,匈牙利的经济发展一度陷入了停滞与衰退,
直至90年代后期才重新走上正轨。
苏联解体后的数十年里,匈牙利确实也在稳步发展,但是却逐渐变得平庸。举个例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前夕,匈牙利人均产值达4000美元,而同期中国只有300美元,匈牙利是中国的十多倍。2019年,匈牙利人均产值1.6万美元,而中国也已经达到1万美元,双方几乎持平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匈牙利已经不复昔日之辉煌。
参考资料:《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