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徐州剿总建制之下,最初共有四个兵团,分别是邱清泉率领的第二兵团、黄百韬率领的第七兵团、李弥率领的第十三兵团,以及孙元良率领的第十六兵团。在以上四个兵团之中,实力最弱的就是孙元良率领的第十六兵团,这是一支大体上由川军组建而成的部队,兵团司令孙元良更是臭名在外。孙元良的原籍是浙江绍兴,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他的叔叔孙震是四川地方军阀之一。凭着这这层关系,孙元良被保送到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后来又到日本陆军军官学校留学。
从孙元良的军事生涯来看,虽然有过一些比较出色的表现,但总体上却以从战场上逃跑的高超本事而为人所知,落了个“逃跑将军”的臭名。不过,孙元良的官运却非常亨通,屡获升迁。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在1948年8月前后,蒋介石对川军部队进行整编,组建了国民党第十六兵团,孙元良被任命为第十六兵团司令官。当时,孙元良率领的第十六兵团下辖两个军,总兵力约有五万多人,隶属于国民党徐州剿总建制,最初负责徐州和蚌埠之间的重镇——宿县的防务。
1948年11月,随着淮海战役的爆发,孙元良第十六兵团被调到徐州,负责徐州的防务。后来,随着黄百韬第七兵团在碾庄全军覆没,孙元良在杜聿明的指挥下,率领部队从徐州向南撤退,准备撤退到蚌埠一线。可是,就在撤退的途中,孙元良第十六兵团和邱清泉第二兵团,以及李弥第十三兵团一起,被包围在了陈官庄地区。最初,杜聿明下令三个兵团分头突围,孙元良担任杜聿明让他的部队殿后,因此他让部队切断与杜聿明的一切联系,带着两个军长闷头往外冲。
可是让孙元良没想到的是,杜聿明很快下令取消突围行动,孙元良由于接收不到命令,第十六兵团五万多人落得个全军覆没的悲惨结局。在战败之际,孙元良再次发挥逃跑的本事,他先是伪装成农民,一路逃到了河南信阳,然后扮作商人,坐着火车跑到了武汉,紧接着又跑到了江南地区。孙元良不仅逃跑本事了得,而且他非常长寿,后来于2007年在台湾病逝,终年103岁,是最长寿的黄埔一期将领。
相比于孙元良,孙元良手下的两个军长就没那么侥幸了。这两位军长都没有从战场逃脱,成为了我军的俘虏,他们二人的结局也大不相同。那么,孙元良手下的两位军长是谁呢?他们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呢?首先来说一说,孙元良手下的第41军军长胡临聪,他是四川犍为人,长期在四川地方军阀部队中任职,参加过抗日战争,有着不少出色的表现。全面抗战胜利之后,胡临聪成为了蒋介石打内战的工具,出任国民党整编第41师师长。
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爆发的淮海战役中,当时担任国民党第十六兵团第41军军长的胡临聪,跟随孙元良一起突围,结果兵败被俘虏。后来,胡临聪先后被关押于苏州、禹城、济南、北京等地,接受劳动改造。1960年,胡临聪作为第二批特赦战犯获得释放,开始了新的人生。胡临聪先后担任过四川政协秘书处专员、四川政协文史资料委员等系列职务,从事军史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工作。胡临聪晚年的生活平静而安康,后来于1989年3月在四川成都因病去世,终年87岁。
其次,我们来说一说,孙元良手下的第47军军长汪匣锋,他是四川简阳人。汪匣锋的军事生涯也是长期在四川地方军阀部队中任职,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随枣会战、常德会战、鄂北会战等,立下了不少战功。全面抗战胜利之后,汪匣锋被任命为国民党整编第47师师长,率领部队到华东地区打内战。后来,随着整编第47师改编为第47军,以及孙元良第十六兵团的组建,汪匣锋在孙元良的手下当上了第47军军长。
可是,在淮海战役中,汪匣锋率领的第47军,跟随孙元良第十六兵团一起,在突围过程中被歼灭,汪匣锋也沦为了俘虏。汪匣锋被俘虏之后,很快被送到东北后方,关于在辽宁铁岭,接受劳动改造。不过,汪匣锋的身体健康情况并不好,很快于1953年就病死在了监狱之中,终年54岁,没有等到获得特赦的那一天。总体来说说,孙元良和他手下的两个军长,他们的结局大不相同,孙元良逃到了台湾,活了103岁;而他手下的两个军长,则沦为了俘虏,一个后来获得了释放,安享晚年,另一个由于身体原因,不久便病死在了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