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今天咱来唠唠生活里再熟悉不过,却又常常被忽略的存在 —— 厕所。这地儿,每个人都离不开,是解决生理需求、处理排泄物的必备空间。从以前的茅房,到现在城市里高大上的卫生间,厕所的历史演变,那可藏着不少有趣的事儿。
自古以来,厕所就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它到底是怎么一步步发展的呢?接下来,咱就一起揭开厕所变革的神秘面纱,看看它的前世今生。
古今说法大不同
在古代,人们对上厕所的说法那叫一个文雅。“如厕”“行圊”“出恭”,听着就和咱现在说的 “去茅房”“上厕所”“去洗手间” 感觉完全不一样。就说 “如厕” 吧,这里的 “如” 是去往某处的意思,所以在秦汉时期,“上厕所” 就叫做 “如厕”,简单直白又透着股古朴的韵味。
再讲讲 “出恭”,这词儿的来历可有意思了,和古代的科举考试紧密相关。那时候考生在考场里,如果想上厕所,就得向主考官领一个写着 “出恭入敬” 的牌子,表明自己出入考场要保持恭敬的态度。慢慢地,“上厕所” 就演变成了 “出恭”。不得不说,古人的文化真是无处不在,上个厕所都能和科举考试挂上钩,整出这么文雅的说法。
厕所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最早的厕所,出现在 5000 年前的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堪称我国厕所的 “老祖宗”。那时候的厕所,简陋得超乎想象,就是在房屋外挖一个土坑。因为老百姓经常用茅草把它遮起来,所以又叫茅厕。据说,当时人们上完厕所,就用泥土和砂石把坑填平,这便是最原始的坑厕,简单粗暴,却也解决了基本需求,说是厕所的始祖,一点也不为过。
秦朝厕所的独特设计
到了秦朝,厕所又有了新名字,叫 “圂”。这 “圂” 在当时指的是猪圈,你肯定纳闷,厕所和猪圈咋就联系上了呢?古代人口众多,一场战争可能就涉及几十万人口,每个人都要上厕所,排泄物处理可是个大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里就记载了当时处理如厕的方法。
墨子在《墨子・备城门》中提到:“城下五十步一厕,厕与上同圂。” 原来,秦朝的这种厕所是双层的,还建在城墙上,方便士兵轮流使用。由于士兵多,排泄物也多,于是就在厕所下边建了猪圈,让猪来帮忙消化这些排泄物,“圂” 的叫法也就这么诞生了。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巧妙地把厕所和猪圈结合起来,既解决了排泄问题,又利用了资源。
晋景公的 “奇葩” 遭遇
古代还流传着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典故,晋景公可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掉进厕所里被淹死的君主。这事儿到底是咋回事呢?据说晋景公晚上睡觉做了个噩梦,心里觉得很奇怪,就找人来解梦。解梦的人说这梦非常不吉利,恐怕他等不到麦子丰收的时候,言下之意就是他寿命快到头了。
晋景公听了心里那叫一个不痛快。等麦子收获了,他觉得那个解梦的人是在诅咒他,就叫人把新麦子磨成面,做成食物,还把解梦的人叫来,想让他亲眼看看自己活得好好的。没想到,面做成的食物刚放到桌子上,还没来得及吃,晋景公突然肚子疼,就去上厕所。结果,下人左等右等,他就是不回来。下人觉得不对劲,去厕所一看,好家伙,晋景公居然掉进粪坑淹死了。这结局,实在是太戏剧性了,让人忍不住感叹命运的无常。
宋朝的公共厕所与后期发展
到了宋朝,公共厕所开始出现,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在。当时的公共厕所由专人管理,专人收集粪便,已经有了现代公共卫生管理的雏形。宋代后期,各种材质的便盆也相继出现,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明清时期,厕所的样子就和我们现在用的马桶有点相似了。它的构造是一把椅子,椅子正中间掏空,大小和人的臀部差不多,人坐在上面就能上厕所。这种马桶一直演变到现在,很多乡下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还在使用。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我们生活中能用的材料越来越丰富,厕所也从原来的简易坑厕,变成了如今的 “蹲厕”“马桶”“卫生间” 等。虽然古代厕所和现在的厕所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但这也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从厕所的演变过程中,我们能看到厕所文明在不断进步,它也是我们生活中文明发展的一个象征。
谁能想到,小小的厕所背后,竟然藏着这么一部波澜壮阔的进化史呢?这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为古人的智慧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