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熙宁年间,风华正茂的宋神宗赵顼初登大宝,朝堂之上,万象待新。一日深夜,宋神宗在勤政殿批完奏章后,疲惫睡去,恍惚间踏入一座恢宏气派的官府。庭院深深,古木参天,正堂之前,矗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碑上刻着“宰相项安节”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宋神宗猛然从梦中惊醒,梦中情景历历在目,那石碑上的字迹仿佛还在眼前闪烁。身为一国之君,他对这个梦十分在意,总觉得这是上天的某种预示。于是,立即下令,派遣心腹近臣,在京城内外,按图索骥,寻找这位名叫项安节的人。
历经一番周折,还真找到了一位名为项安节的太学生。彼时,太学生大多在太学中刻苦攻读,期待着有朝一日能科举入仕,一展宏图,项安节也不例外。他在太学中虽有一定才学,却也并非声名远扬。
初登皇位的宋神宗,在诸多朝政大事上,常向太皇太后曹氏请教。此事也不例外,宋神宗将梦境及寻人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知了太皇太后。曹氏听罢,眉头轻皱,缓缓说道:“依我看,这‘项安节’或许并非真有其人,‘项’也可理解为脖子,说不定是个脖子上长瘤子的人。”
宋神宗听闻,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一人——吴充。吴充,自少年时期便才名远扬,尚未行冠礼,便高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年纪轻轻便担任国子监直讲,站在讲台上时,面容青涩,竟比台下诸多学生看起来还要年轻。后来,他又成为吴王宫教授,肩负起教导皇子的重任。
给皇子授课,绝非易事。那些皇子自幼养尊处优,脾气骄纵,许多老师都不敢严格管束,生怕惹来麻烦。可吴充不同,他对待皇子们既严格又不失方法。他精心教导,一言一行都尽显师者风范,使得皇子们对他既敬且畏,课堂之上,皆恭恭敬敬地聆听教诲。不仅如此,吴充还十分注重培养皇族子弟的品德,针对当时皇族子弟普遍存在的奢侈、浮躁之风,撰写了《六箴》,分别从视、听、好、学、德、崇俭六个方面,阐述为人处世的道理和修身养性的准则。宋仁宗看到后,大为赞赏,亲自抄写一遍留存;后来的宋英宗赵曙,彼时身为皇族子弟,也郑重地将《六箴》抄录下来,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宋仁宗在位时,对吴充的才华十分赏识,本有意重用。然而,命运却和吴充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不知从何时起,吴充脖子上悄然长出一个瘤子。起初,瘤子尚小,并未引起太多关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瘤子竟越长越大,还散发出阵阵难闻的气味。每次上朝,吴充靠近宋仁宗时,那股异味让宋仁宗极为不适,却又碍于情面,不好做出捂鼻等失礼之举。时间一长,宋仁宗终于向宰相暗示:“吴充似乎身体有恙,你可曾留意?”宰相自然明白皇帝的意思,可吴充工作兢兢业业,政绩斐然,实在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将他贬出朝廷。思来想去,最终还是以身体抱恙为由,让吴充前往地方任职。
宋神宗即位后,深知吴充之才,一登基便任命他为知制诰,负责拟写皇帝诏旨。如今,做了这个怪梦之后,宋神宗更加坚信吴充是上天赐予大宋的社稷之臣。不久之后,力排众议,任命吴充为宰相。此时的吴充,脖子上的瘤子愈发硕大,异味也愈发浓重。身为宰相,他在朝堂之上离皇帝更近,那股臭味不时飘来,宋神宗虽感不适,却从未有过一丝嫌弃之意。因为宋神宗一心想要富国强兵,推行变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所以对于吴充身上的这一“瑕疵”,他全然不在意,只看重吴充的治国才能。
反观那位太学生项安节,仅仅因为太皇太后的一句话,便与宰相之位失之交臂。终其一生,也只做到朝散郎这样的小官,在历史的长河中默默无名。人生的轨迹,往往就在这一念之间、一言之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令人感慨命运的无常与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