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伴君如伴虎
”身处高位有了权势、威望又怎样?没有合适的时机,即使家族兴盛一时,也同样会被拉下水。
俗话说“
一人得道,全家升天
”,但别忘了这关系着整个家族的利益,“荣”的时候确实全家荣华富贵了,可“损”的时候呢,当然全家都逃不掉了。
在清朝,流传着这样一则民间故事,它讲述的就是“朱”姓家族子弟中进士的故事。
通过科举出人头地的古代社会,本应该是一个高兴的故事,但是他们的家族族长非但没有因此骄傲,反而还将这个“进士”剔出了家族族谱,这是为何?
一、朱尚孟中进士
可以说不管是古代社会,还是我们如今的社会,金榜题名都是一件乐不思蜀的事情。世家大族尚且如此,对于寒门子弟来说更是一件改变生活状况,出人头地,振兴门楣的事情。
寒门子弟寒窗苦读多年,为的不就是中举的那刻吗?甚至有人仕途之路坎坷,科举参加了一次又一次,最后还是不如意,只能就此作罢。
如果真的考上了,谁又会甘愿放弃呢?但“朱尚孟”的族长却阻拦他去上任。
朱尚孟的家族所属为庐江朱氏,他们家族人员众多,但不是什么名门望族。在清初的时候,朱氏的发展甚至还不如后来朱尚孟被移出家谱后的声望。
据说他们祖上也是有显赫之人,我们熟知的南宋朱熹便是,作为他的子孙后代,脑子里的智慧多多少少还是有遗传到的。
所以朱家的家风优良,更与读书为伴。要说他们想要进入仕途的原因是什么?肯定就是完成理想抱负,再者改变家庭境况了。
朱尚孟的家庭条件就非常艰难,所以抱着这一想法朱尚孟和其他寒门子弟一样读书相当的用功,作为朱尚孟的父母看到儿子如此上进,肯定是欣慰无比,至少在族长质疑的时候,父母极其众人站在他这边的是不少的。
朱尚孟在考取功名前,朱氏的族长就曾劝说他放弃参加科举,并告诫他不要贪图功名。
不过他这么说恐怕对想要在朝堂上一展雄心抱负之人来说,只能是徒劳的。
最后朱尚孟只能是不为所动,更追随自己的本心走。果然是读书颇有成就之人,朱尚孟一朝便中了进士。
康熙年间,朱尚孟毕竟是初入官场,自然是从最基础的做起,如此他被派往了浙江,也就成为了后来的海宁知县。
朱尚孟没有辜负了母亲的支持,当中举、朝廷的任命下来后,邻里乡亲自然是一传百百传十的传了起来,而朱尚孟的家门口也没消停过,一波接着一波的迎客、送客,总归都是高兴着来,高兴着走。
后来就是我们众人皆知的大摆宴席的环节了,毕竟朱尚孟也就要离乡上任,感谢的人自然也就不只有父母。
不过族长作为朱氏的一族之长,在这样的大日子自然是要来主持大局的。
即便族长之前不同意朱尚孟参加科举,但该有的礼貌还是要有的。于是朱尚孟就一请再请,怎料迎接朱尚孟的却是自己被族长从族谱中除名的消息,并且族长还专门跑了一趟县衙,可见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无奈之下,朱尚孟也没办法,即使有怨气,更向族长询问缘由,也终是没有答案,最后只能带着一丝遗憾前去上任。
此后朱氏家族一如平常,而朱尚孟到了浙江后的生活算是蒸蒸日上,总归是做到了振兴门楣。
二、朱氏族长高明
三十多年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而在康熙年间,也就是1713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关于《南山集》的事情。
著得这本书的人叫戴名世,这个名字肯定很多人都不熟悉,但南山先生一出就众人皆知了。
戴名世可谓也是科举出身,并且一定情况下也是榜眼。戴名世算是年少成名,别人的二十岁还在懵懂、迷茫的时候,戴名世就已经能授徒来养家了。
虽然说这个年纪放在古代社会并不习以为常至少养家肯定是可以的,但是能够“授徒”可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并且七年后戴名世便名声远扬,依靠的竟是他作出的文章,还得以传诵天下。
作为一代文人才子,朝廷自然不会轻易错过。所以戴名世一度成为了秀才,得以进入京师开始传授知识。
要知道戴名世当时所执教的可是正蓝旗,可见他的能力被众人认可,更被众人赏识重视。到了晚年戴名世却没有那么幸运了,他虽然进入了翰林院做了编修,算是在京城任职。
但是他的《南山集》著作虽然名声远扬,更流传各地,但恐怕还会让人抓到把柄,更遭人弹劾。总之涉及到南明时期的旧事,戴名世也便因此获罪被处死。
随之这件事牵扯重大,凡是与之有联系的都难逃。毕竟清朝初期,事事谨慎,更是康熙巩固地位时,如此必然很多人都在劫难逃。
而“朱尚孟”就是数百人之中的牵连者,我们常说“株连九族”,此事也同样如此。这时此前朱氏族长的做法才让人弄明白缘由,若不是他将朱尚孟除名,恐怕牵扯的人会更多。
三、“朱氏”振兴
通过朱尚孟这件事确实告诫了朱氏族人,但也不是说他们家族就都不参加科举了。后来在乾隆年间,一名名叫朱绍宇的就参加了,而且还成功中了进士,他本是自己去族长那里除名的,但是族长却说“无碍”。
这是为何呢?朱绍宇中进士的时间是乾隆年间,而朱尚孟是康熙年间。
乾隆年间此前的基础已经打牢,乾隆帝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时的社会环境安定,吏治更是进行了很大的整顿。乾隆帝对待士人也便是以优待为上,更着重考虑着百姓的利益。
如此,乾隆年间是一片繁荣之景,乾隆帝手握大权,更在为政时展现了满满的活力,算是做出了许多利民之举,更颇有成效。简单来说,与朱尚孟所处的清初相比,没有很多的尔虞我诈。
这样在朱氏族长看来,不乏是进入仕途的好时机,而朱绍宇无疑赶上了,他自然是要祝贺才是,怎会将其除名呢。
久而久之,朱氏家族的发展在朱绍宇的努力下,上了一个台阶,更成为了一个名声显赫的家族。
结语
这个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足以见得朱氏族长的智慧,他所考虑的不仅是光宗耀宗,更要考虑着族人的安全,命都保不住,又何谈声名远扬呢。
朝代更迭变化,局势处境同样也在变,“伴君如伴虎”不乏非常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