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 《天京之围》:一口气读完湘军史,揭秘太平天国陨落真相
创始人
2025-08-23 08:32:33
0

湘军的崛起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曾国藩,这位湘军的缔造者,以其非凡的远见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湖南开启了湘军的征程。他在绝境中奋起,如同浴火重生的凤凰,带领湘军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支令太平军敬畏的强大力量。

湘军究竟为什么能崛起?太平天国究竟如何陨落?

成功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一群人的共同战斗;看晚清大变局下湘军崛起的政治智慧。

【内容简介】

清政府为何允许曾国藩等人组建私人地方武装?清政府朝中有哪些高官亲贵明里暗里帮助湘军?湘军与太平军之间发生过哪些战斗?天京之围是如何形成的?

湘军和太平天国是晚清大变局中的两个重要角色,二者的对抗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从田家镇之战到武昌之战,从三河之战到九江之战,从安庆之战到天京之战,湘军与太平军展开了数次战斗,以天京被围,太平军失败告终。清廷侥幸渡劫,又延续了数十年的封建统治。太平天国运动给了昏暗的统治者一个响亮的耳光,促使摇摇欲坠的清政府走向变革之路。

湘军和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立宪新政等共同构成了晚清大变局历史的丰富内容。本书从湘军崛起的视角观察晚清大变局,围绕湘军与太平军之间的数次战斗来布局谋篇,清晰勾勒了湘军从组建到攻克南京的发展过程,深刻分析了湘军与太平军攻与防的得失,深入解读了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李续宾等晚清军政名人在大变局中的选择与行动,是一部翔实的湘军崛起史,也是一部晚清军政史。

【作者简介】谭伯牛

近代史学者,致力于研究清史,尤长于太平天国史、湘军史及曾国藩研究。著有《战天京》《湘军崛起》《天下残局》《近代史的明媚与深沉》《毕竟战功谁第一》等多部畅销作品。

【目录】

第一章 湘军出师//001

第二章 左宗棠参戎幕府//073

第三章 攻占武昌//129

第四章 攻占九江//197

第五章 四路进军//285

第六章 祁门之劫//315

第七章 安庆之战//361

第八章 天京之围//393

第九章 湘军的遗产//499

附 录 湘军人物补考//515

【精彩书摘】要不要去北京勤王

在祁门危急的这段时间内,不止军事上的困难,还有另外一件事情,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也在这期间发生,北京那边的情况十分危急,所以北京当时向曾国藩、胡林翼求援,要求他们勤王,派出军队去北京,还点名要鲍超率人到北方。鲍超过去由谁指挥呢?由胜保。前面介绍过,胜保跟湘军的关系,简直是恶劣。他根本瞧不起湘军的人,他对官文的态度已经很不好了,对胡林翼、曾国藩,他根本不放在眼里,要是鲍超调到他的麾下,由他指挥,用胡林翼的话说,这叫送羊入虎口,鲍超一定会被他折磨至死。这是很有可能的,所以接到这道命令,曾、胡都很紧张,很为难。北京被英法联军攻击,皇帝处于危险之中,作为大臣,不要说有没有诏旨,应该是一听到这种情况,就全力赴急,要派军队去勤王。可是实际情况呢,曾国藩自己还被太平军围在祁门,要让鲍超立即北上,说不定勤不了王,自己先被别人擒住了。就在这种两难之中,还是要作出一个决定,而且不能拖,救急如救火,那边都开战了。最后曾国藩和胡林翼两人通信十几次,胡林翼说,还是我带队上去,我去了之后让李续宜替着我,要不李续宜去,我给他做后勤。这边曾国藩说,那还是我去,我带着鲍超去。

胡林翼说要自己去,也是言不由衷。这时陈玉成正在进攻安徽、湖北边境,联合了捻军,气势汹汹。胡林翼孤身一人,驻守太湖,也是自身难保,幸亏李续宜能来回救援一下。曾国藩这边如上所述,情形更危急。这两人不管是谁,其实都抽不开身去北京,可北京偏偏下圣旨让他们火速去勤王。对两个人来说,都是一种煎熬。那十几封信里面,每一封都有很多忠心耿耿的话,都说得很漂亮很悲壮。譬如,他们两人都说过,勤王只问怎么去,不应该问当不当去。你只讨论谁去的问题,而不是问是不是应该去、能不能去。去了能成功是好的,不能成功也是要去做的。就是说勤王这种事情,不要问成败利钝、生死存亡,你就要去做。

两个人互相拍胸脯,互相写信,可是没办法,他们实在抽不开身。幸亏战争结束得快,很快就签订了《北京条约》,交战双方停战。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临结束之前,其实又有一道新的诏旨下来,不必去勤王了。让湘军从江西、皖南这种地方派一支军队上北京,路程也太远了,而且就派几千人,也不一定有多大的作用,毕竟在北京周边,有僧格林沁、胜保上十万的大军,都挡不住英法的军队。等到不必勤王的诏旨一下,曾国藩、胡林翼这才真正地松了一口气。这个事情对他们精神上造成的困惑和压力,应该远远大于实际战争中被太平军围困所带来的困惑与压力。

最后,鲍超将曾国藩解救了出来。虽然被解救出来了,但是曾国藩在一段时间内仍然不愿意离开祁门。

这又引出一番曾国藩跟其他人的书信往来,大家都劝他,你往江西退一退,或者你移到长江边上的东流,不要再待在祁门了,很危险。曾国荃、胡林翼、左宗棠,几乎所有的人都劝他。曾国藩说不行,我是两江总督,我应该往东边去,把我的辖地一片一片解放出来,我怎么能往后退呢。你让我退到江西,这怎么行呢?皇帝让我往东边去,我还能走着走着往后面退吗?让我到东流,那个地方临着长江,我又不是一定要作战,临着长江就好逃命,对不对?那人家会笑话我。反正他就把这些理由一一反驳,纯粹是犟劲上来了。这些反驳的理由,没什么道理。他的一名幕客欧阳兆熊就跟他讲,你不要再说什么两江总督就该在哪儿,就该往前,就该怎么样,现在两江总督的驻地,已经被太平军占领很多年了,两江总督的办公地点也移了很多次了,以前两江总督何桂清常驻苏州,后来又说要去常州,办公地点移来移去。你是两江总督,你的地点也应该移来移去,你所到之处就是两江总督的办公地点,就是你的督署。你在祁门,那两江总督的督署就在祁门,你去东流,督署就在东流。没人说你到了祁门,督署就永远在祁门。你现在纯粹是跟大家较劲,你觉得你在祁门被围了,面子上过不去,因为你对形势、对地理的判断错了,所以就想向大家表示我不怕死。但是你一个总督光不怕死有什么用呢?现在最紧急的问题,是长江北岸的情况那么危险,安庆之围会不会因此动摇,能不能围下去。你要跟胡林翼两人合作,把这个事情做好,所以你到东流,离水近一点,不管是粮食接济,还是跟长江对岸通信,都要方便很多。比起你在祁门,不可同日而语。

欧阳兆熊这个人是曾国藩很好的朋友,曾国藩年轻时上京赶考,有一次差点病死在客栈里,就是欧阳兆熊精心照料曾国藩,给他配药,给他瞧病,才让曾国藩缓过来,可以说对他有救命之恩。这会儿欧阳兆熊就是以朋友身份——虽然惯称欧阳兆熊是他的幕客,但欧阳兆熊自己总是说,我不是曾国藩的幕客,我也不领工资,我就是他的朋友,到他的营中去看一看他。而我要是做了他的幕客,或者他手下的委员,那我说话就不自由了——把曾国藩狠狠地驳斥了一通。最后曾国藩想了想,再这样耗下去也没意思,所以他同意移营到了东流。

此外,关于曾国藩、胡林翼是否应该派兵勤王的问题,有一种仅供参考的说法。曾国藩找了李鸿章,说北京来了一道诏旨,让我派鲍超去勤王,怎么办?李鸿章说,根据我的观察,与英法的战争延续时间不会太长,没多久就会结束,犯不上派兵过去,敷衍一下就行了。曾国藩、胡林翼就听了他的这番话,敷衍皇帝,实际上没有派兵,最后的事态发展,果如李鸿章所料,很快《北京条约》签订,北京的中外战争就结束了。

这个说法在事实上是靠不住的。我们知道,李元度在徽州失守,那是八月份的事情,然后他在外面躲避了十几天,回到大营,曾国藩把他骂了一通,非常气愤。但是李元度还不服气,为自己辩解,不承认错误,曾国藩更加生气,他要写一封奏折,参劾李元度,措辞很严厉,真要把这份奏折写出去的话,李元度将有性命之忧。当时为曾国藩起草奏折的第一支笔就是李鸿章,李鸿章和李元度的关系还可以,但是也没好到一见李元度有什么问题,李鸿章就要拼身家性命去保护他的程度。可在这个事情上,李鸿章突然发飙,他说这个奏折我不能写,你这样对待李元度不公平。曾国藩觉得,犯不上这样啊,李元度这个事情我们都看见了,他自己不懂兵法,“浪战”,然后徽州失守,导致全局被动,现在还不认错,不处罚他怎么行呢。李鸿章也讲不出很好的反驳理由,但他就是说我不起草。曾国藩也生气了:那你不写,我自己写。李鸿章这时又加一句,那你真要写我就走了。曾国藩也实在受不了了,跟他讲了句,“听君之便”,你爱走不走。李鸿章就在这种情况下,离开了祁门,回到了南昌。

在他走了之后,北京要求调鲍超的命令才过来,也就是说,曾国藩再要找人商量如何应付北京勤王的诏旨,他不会找李鸿章商量了。所以说,前面讲李鸿章给他出什么主意之类的,在时间上,不符合实际的情况。另外一点,以李鸿章当时的素养,对于中外战争,对于恭亲王在北京如何周旋,对于英国人法国人在外交上的一些技巧,并没有很深刻的认识。尽管李鸿章在未来是搞洋务的大佬,但是那时的李鸿章,对此还是没有什么认识的。他对洋务的认识,要等到离开曾国藩、率领一支军队去上海,创建淮军,在上海与英国的军人、外交家有了接触之后,才渐渐地培养起来。这也有证据,他刚到上海,跟曾国藩通信,曾国藩曾经问他,现在到了上海华洋杂处,跟这些洋人交往的时候,你有什么对策。李鸿章回信说,没有什么,我就跟他们打痞子腔。这是李鸿章自己讲的。当时曾国藩就严厉地批评了他。这时李鸿章已经去了上海,是初期他对外国人的见解。这也可以用来说明,他在祁门,在江西这一段时间,不可能有那么准确的预测。也就是说李鸿章劝曾国藩、胡林翼敷衍去北京勤王的号召,是不太可能的。

*以上内容摘自《天京之围》

*本文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中... 对于一个人成大事而言,智商和情商哪个更重要?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而言,有能力和会混人脉哪个更重要? 能游...
原创 三... #头条中国史# 风云跌宕的三国历史,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精彩绝伦的故事,也留下各种阴谋论,马超在蜀汉不受...
原创 一... “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自古以来,那些为官清廉的人都在史书上留下了好声名,而那些酷爱敛财...
原创 慈... 有一深夜,她召一名男子入宫,事后还对男子许诺高官厚禄,但是被男子义正严词的拒绝,男子还发誓永不入宫。...
原创 中... 我们一直被称为热爱和平的民族,但是在历史发展和融合的过程中,往往有很多元素被融进了中华民族的血液,比...
原创 6... 如果把花花公子、军事家、政治家放在民国时期,那完全不是事,但是把这三个身份放在一起,那就完全不一样,...
从九龙九凤冠看明代顶级高奢 如果你在逛国家博物馆时,发现人群突然排起了长队,那一定是在围观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冠!以此为设计灵感的...
原创 三...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三国可以说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每个诸侯都是在力求人才,武将就不用说了,多得数不胜数,...
原创 最...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民族融合不断进行着,汉人“胡化”和胡人“汉化”的现象都时有发生,但由于中原文明...
孙中山先生与江门五邑人的交往 今天,3月12日,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孙中山(1866—1925)先生逝世100周年。孙中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