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
(光绪三十四年)
,农历10月21日,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初冬的寒气笼罩着光绪皇帝的寝殿,殿外池子里的枯莲低垂着,透出一股肃杀之气。
这一天,侍女太监们像消失了一样,整个殿内出奇的安静,年仅38岁的光绪皇帝在忧愤与不甘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等到近侍们发现时,气息已绝,身体已至冰凉,
年轻皇帝的暴毙给行将就木的清王朝蒙上了一层阴霾与晦气。
光绪帝
光绪驾崩的消息传到皇宫里,国不可一日无主,奄奄一息的慈禧太后颁布懿旨,立溥仪入承大统,次日,慈禧太后去世。
最高统治者异位,历来都充满了血腥与阴谋,而随着封建王朝势力崩塌,短短两日之内,这个末代皇朝就完成了权力交接。
此时,紫禁城外,民主思想浸入,各地义士揭竿而起;紫禁城内,朝廷腐朽的封建等级制度犹存。
溥仪小皇帝的登基大典,大行皇帝和太后的葬礼,让负责承办皇室礼仪的礼部应接不暇,其中,最让他们焦头烂额的是光绪皇帝的身后事。
按照皇家制度,自西汉霸陵开始,便有
“新帝继位之初就相度吉地”
的传统,而光绪在位34年,却未能遵循祖制卜择陵寝,这是什么原因呢?
光绪皇帝正值壮年,对于他的去世,出乎了世人的意料,包括他自己。
据说他曾经在日记中记载说自己虽然已经病重,但一定活过慈禧太后,等太后去世、他掌权后会惩办破坏变法的袁世凯。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听后,以为这个不孝子诅咒自己,怒气难咽,安排人毒死了光绪;也有说是袁世凯知道自己深受光绪厌恶,倘若他真的掌握实权,自己一定会在劫难逃,故赶在慈禧太后去世前毒杀了光绪皇帝。
关于凶手是谁,传言难辨真假,但根据后世的检测,
确认他就是因砒霜中毒身亡,故称他的亡故多用“暴毙”二字,让人措手不及。
另外,就是因为光绪皇帝虽贵为皇帝,但一直没有实权,因此,他在身前并未修建陵寝。
10月24日,光绪皇帝去世三天后,他的亲弟弟摄政王载沣以新皇帝溥仪的名义下旨,由陈璧、溥伦带人去东、西二陵查勘,以兴建光绪陵墓。
1909年,
陵寝工程修建到一半时,光绪皇帝的出殡葬礼才得以举行。
光绪帝葬礼实拍
皇帝的葬礼有严格的规章制度,长眠的灵柩华丽庞大,抬棺人数众多彰显身份。光绪皇帝仍按照传统礼仪送葬队伍中,前有
64人
执幡队高举旗伞开路,后有
1628人
的仪仗队,手拿各种纸扎、法器和冥器,随后便是有
128人
的抬棺队伍,最后是运送陪葬品的马队。
送葬队伍从紫禁城出发到清西陵,路程长达200多英里。有洋人将当时的葬礼场景拍了照片,得益于那个时代西方的先进技术,后世可以通过老照片再现当年的盛况。
照片中,送葬队伍周围围满了围观的百姓,人山人海,有人挤不进去,趴在墙头观看。
光绪帝葬礼实拍
朝廷规定,棺椁所经之地,百姓都必须下跪以示庄重肃穆与敬重感,
但照片中可以看到很多人都在东张西望、交头接耳,甚至有些百姓半蹲或者站着观看。
如果这是清朝鼎盛时期的皇帝,肯定没有人敢有如此明目张胆的行为,因为戒备森严的官兵会以“大不敬”的罪对他们论处。
然而现在,皇权没落,对百姓来说,逝者仅是一个“皇帝”的代号,没有丝毫权威,即使是有很多百姓自愿下跪,也是因受到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奴役,麻木顺从的表现。
光绪帝葬礼实拍
在场的官兵和大臣们也没有任何悲伤神态,表情麻木,眼神冷漠呆滞,机械般地维护着现场的秩序,还有零散的洋人站在百姓群中,或端着相机拍照,或抱臂观看,完全一副看热闹的状态。
一张张模糊陈旧的老照片,却清晰再现了当时那个千疮百孔的国家状态:在苟延残喘的封建制度下,新与旧、中与外、反抗与顺从的共存与对抗。
而光绪皇帝正好处在这个时代,回看他短暂的一生,深处在家国漩涡中,
权力旁落、亲情隔绝、爱情凋零、自由丧失
,难逃“末世君王多悲凉”的厄运。
光绪帝葬礼实拍
懵懂之间登上皇位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同治皇帝驾崩,因同治皇帝无后嗣且为咸丰独子,这预示着咸丰一脉绝嗣。
危急时刻,皇帝驾崩后两个小时后,养心殿西暖阁召开了为同治立嗣、选立新君的大会,参加会议的以大行皇帝的父辈为主,有
恭亲王奕?、惇亲王奕誴、醇亲王奕譞、同治生母慈禧太后
等人。
会上主要分两个观点,一是立同治皇帝的同辈族兄弟,即“载”字辈,二是立他的子侄辈,即“溥”字辈,最终在慈禧太后的力争之下,会议决定拥立奕譞之子载湉为新君。
关于皇室权力斗争的戏码在历史上层出不穷,常有
兄弟、父子、夫妻、外戚、重臣
之间刀兵相见、血溅深宫,然而当“帝位”从天而降,落到自家孩子头上时,醇亲王当场老泪纵横、哭倒在地,众人上去搀扶,谁也拉不起哭成一滩烂泥的老亲王。
醇亲王
他知道自己与儿子从此被一道宫门阻隔,而风雨飘摇中的朝廷注定是困住儿子的枷锁。
此时年仅四岁的载湉,正在府中奶妈的怀抱中玩乐,浑然不知自己的命运已在西暖阁中被改写,即将挑起整个社稷重担。
第二天凌晨,由父亲醇亲王亲自护送,在文武百官的跪迎下,载湉乘坐的轿子穿过紫禁城的一众正门,进入皇城,随着他的前进,身后的宫门一道道被关闭,预示着载湉无忧无虑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当日他便以咸丰皇帝继子的身份继承皇位,年号光绪。
次日,奉慈安与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并赋予她们颁发政令的权利,即“懿旨”,与皇帝的“谕旨”同权,根据她们居住的宫殿,俗称“东太后”与“西太后”。
慈禧太后
按常规,同治皇帝无子,继位者应从他的下一辈近支宗室中挑选,然而慈禧太后力排众议执意选择了同治的同辈兄弟,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个原因是,
如果选择同治的下一辈,那么她就是太皇太后,而不是皇太后。
两个称呼差一个字,隔着一辈,但权势以及与新皇帝的关系却要淡薄很多,“养母”总比“同族奶奶”要更亲近,而且太皇太后不能垂帘听政。
二是因为载湉出生贵胄,他的父亲是道光帝第七子,是慈禧的丈夫——
咸丰皇帝的亲弟弟
,他的母亲是慈禧的亲妹妹叶赫那拉氏,身上流着爱新觉罗和叶赫那拉氏的血,从父族还是母族关系上,与慈禧太后关系最为亲近。
三是因为他年纪小,一张白纸,可以随意涂染。
慈禧太后
载湉入宫之时,慈禧太后刚刚丧子,有了这个幼童作伴,多多少少可以弥补和转移她的思子之情,而且,这毕竟是自己的亲侄子,慈禧对他的饮食起居进行了悉心照料,她曾向下属朝臣们说:
“载湉常卧我寝榻上,时其寒暖,加减衣衿。我日书方纸课皇帝识字,口授读四书诗经,我爱怜惟恐不至。”
清朝规定,皇子在虚岁6岁时开始读书,于是在光绪二年,慈禧太后安排了内阁学士翁同龢和侍郎夏同善为师傅,教导他识文习字。
熟悉清朝历史的都知道,皇子读书的时间为“卯入申出”,即从早晨5点到下午3点,这就要求皇子们需要在凌晨4点就起床,所以,一天要花11小时在读书上。
上书房的规矩十分严苛,读书要正襟危坐,夏天再热不许扇扇子;午饭时,侍从们把饭食提到上书房,皇子们必须等老师动筷之后再开始吃饭,吃完之后,片刻不停便继续上课。
光绪帝
上课有严格的时间表,没有特殊原因,不得请假旷课;上课期间,皇子们不能嬉戏打闹,太监侍女们不能大声说话、走路声要轻。
每日凌晨,天还未亮,光绪皇帝小小的身影在宫女太监们的陪伴下,由一盏灯笼引路,从养心殿步行到毓庆宫读书,无论酷暑寒冬,风雨无阻。
他很用功,慈禧曾夸赞他十分喜爱读书,而且善于把书本上的知识与为君之道结合起来,有学以致用的才能。
现如今6岁的小孩不喜欢读书,而光绪皇帝每日最自在的时光就是在毓庆宫读书的时间,因为读书后要去上朝,他听不懂面前乌压压的朝臣们所奏的内容,背后帘子里又有两双眼睛时刻盯着他,腹背受压,倍感压抑。
朝会结束后,诺大的皇宫里,没有同龄玩伴,没有亲人在身边,幼年的光绪非常孤独。
他从未真正体会到过亲情的温暖,即使有机会和父亲敦亲王见面,两人之间也不能谈及父子之情,只有君臣,
父亲还要给他下跪,称呼他为“皇上”
。
光绪帝读书像
为了保护光绪和自己的王府,政治经验丰富的醇亲王严令自己的其他几个儿子要与光绪保持距离,以免被人诟病外戚贪权,惹祸上身,这对光绪皇帝来说十分残忍。
才智难抒的亲政之路
在宫中度过了十余年的光阴,光绪终于迎来了自己的亲政。
十八岁那年,亲政大典举行当日,凌晨4点他就收拾妥当,在群臣护卫的拥护下向大清朝列祖列宗行大礼,然后到慈宁宫向慈禧太后行礼。
之后在太和殿接受王公贵族、文武百官的朝贺,并昭告天下正式亲政。
站在权力的最高处,这个年轻的皇帝内心充满壮志凌云,雄心勃勃的他以为自己可以开始主宰自己的王朝,发誓一定要做一个有为明君。
然而,彼时的世界,弱肉强食,西方列强野心勃勃,环伺世界,四处侵略,闭关锁国、贫穷落后的清政府早已被野心狼盯上。
光绪亲政后的第五年,日本蓄意挑起甲午战争,面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朝野上下群情激昂,他毅然决定对日宣战,并多次下“谕旨”阻止慈禧太后挪用军费修建颐和园,以筹集海军军饷,而他的“谕旨”在慈禧太后的“懿旨”面前毫无威力,军费欠缺,武器落后,导致中方海军损失殆尽。
战后,在日方的步步紧逼之下,光绪皇帝无奈同意了丧权辱国的
《马关条约》
,之后马太效应开始缚上清廷,光绪二十二年,沙俄诱订
《中俄密约》
,攫取中东铁路权,将侵略势力伸入东北三省,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族危亡之际,北京千余学子聚集在紫禁城外,以维新派康有为、谭嗣同为首,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诉了即将亡国灭种的严峻国情,并提出了变法主张。
光绪帝与梁启超、康有为
但朝廷内目光短浅的顽固派,竭力阻挠学子上书,导致这份陈情书最终也没有呈到皇帝面前。
上书失败后,维新派为了宣传变法学说,
办新学、创立报刊、学会
,民间掀起了变法图强的政治舆论热潮。
为了拯救身陷泥淖的王朝,光绪皇帝受到日本明治维新和沙俄彼得大帝政改的启发,决定变法图强。
光绪二十四年,他任用维新派康有为、谭嗣同,
学习西方改革政治、教育,发展农、工、商业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听到先进的变法理念,光绪帝如获至宝,仿佛找到了富国强兵的密码,一道道政令在他的御笔朱批下从紫禁城发布出来。
然而变法触动到了守旧派的利益,步履维艰,连连有人上书慈禧太后诛杀康有为等人,太后也屡屡阻拦变法方案的落地,与光绪皇帝明面上唱起了反调。
维新派成员毕永年向皇帝提出软禁太后,以保证变法顺利实施,光绪命令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带兵勤王,将慈禧太后困在颐和园。
未料袁世凯将此密令传给了慈禧近臣荣禄,慈禧获悉后连夜起驾从颐和园赶回皇宫,直接闯入光绪的寝宫兴师问罪。
面对来势汹汹的太后,光绪才知道自己的计划失败,猝不及防地变故犹如当头一棒。
慈禧太后盛怒之下,下令让光绪帝搬出养心殿、移居瀛台,由贴身太监严密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她以皇帝的名义发出“谕旨”称皇帝生病,由自己临朝训政
两年之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沦陷,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从西安返回后,他仍被囚禁在瀛台。
光绪皇帝满腹的救国之志,找不到用武之地,而身陷瀛台难以逃脱,身心均被囚禁,他整日郁郁寡欢,身体每况愈下,最后英年早逝。
被棒打鸳鸯的爱情
历史课本中的画像上,光绪帝帅气英伟,珍妃眉目如画,堪称郎才女貌般的绝配,而现实中两人的悲情爱情故事,令人扼腕叹息。
自古有成家立业之说,光绪亲政后,他的婚姻大事也被提上日程。虽说成婚是皇帝的私事,但皇室家事即国事,皇后的人选与前朝与后宫息息相关,往往是权力制衡下的成果。
年轻光绪皇帝正处于对爱情渴望的年纪,他十分盼望着有一个可心的女子红袖添香,为自己的深宫生活增加色彩。
他在一众秀女中,一眼就看上了侍郎长叙的女儿,即以后的珍妃,但被慈禧制止,强迫其选择自己的内侄女叶赫那拉氏为后,光绪皇帝势单力薄,无奈之下只能顺从。
光绪帝皇后,左为瑾妃,右为珍妃
他自己中意的女子只能被册封为珍嫔。
叶赫那拉氏比光绪大3岁,相貌平平,性格沉闷,而且她是慈禧太后强行婚配而成,光绪帝对她没有半分好感。按照祖制举行完新婚典礼,尽完应尽的义务之后,皇帝便不想再召见这位新皇后。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珍嫔,她相貌端庄,聪慧伶俐,出生于一个开明进步的家庭,既接受过传统文化熏陶,又接触过西方的进步文明思想。
珍嫔年仅13岁,性格开朗,志趣广泛,天真活泼,她的出现犹如一缕阳光穿透了紫禁城上空密布的阴云,打破了光绪皇帝死寂沉闷的生活,让他对未来充满希望,燃起了生活热情。
两个热恋中的男女,时常结伴在御花园赏花赏月,吟诗作对,欢声笑语回荡在紫禁城,让这座死气沉沉的宫殿充满了生气。
珍妃
在慈禧六十岁大寿时,珍嫔承恩被册封为妃。
深宫多怨妇,怨妇多是非。这对璧人的恩爱让受到冷落的宫妃们怨声载道,她们跑到慈禧太后面前搬弄是非,指责珍妃是祸水。
起初还未引起多大风浪,慈禧也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尤其赞赏她写得一手好字,还找来才女缪嘉惠教她画画,
曾经多次让珍妃代笔书写赏赐给大臣们的墨宝。
珍妃纯真浪漫的天性也未意识到后宫中的人心险恶,她照样享受着与皇帝的爱情,完全没有察觉到大祸即将临头。
她爱穿男装,爱照相,命太监在东华门外开了一间照相馆,自己经常易装前去,慈禧知道后认为这有辱皇室颜面,命人查封了照相馆。
光绪帝和珍妃
珍妃不服气顶撞了慈禧,被剥去外衣杖打,并逐渐受到慈禧太后的冷落。
维新变法实施后,珍妃作为皇帝最亲近的人,为了支持他的雄心,不免在他身旁说出鼓励之语言,传到慈禧耳中就是珍妃干预朝政,
这犯了“后宫干政”的大忌
。
光绪被囚瀛台后,这对苦命鸳鸯被拆散,珍妃被幽禁在钟粹宫后的北三所,一对有情人相隔不远,但却再无相见之日。
后来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在西行之前命太监秘密将珍妃投入宁寿宫的井中溺亡,一代红颜香消玉殒。
光绪帝知道后,痛彻心扉,本来压抑的心情,雪上加霜,病情急转直下,苦捱不久,也追随爱人而去。
“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一个时代生病了,靠一个人的力量去拯救,太薄弱了,哪怕他是皇帝,没有铁血手腕,没有绝对权力,没有强大团队,就无法改天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