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显
《史记》讲的王翦灭楚的故事,其实蕴含了深刻的政治或军事理论,但很少人能读通个中的深意。
故事是这样的:秦始皇灭掉了韩、魏、赵、燕四国,打败了楚国几次,因而有意灭掉楚国。
他问青年将军李信,需要调动多少军队,李信说:“不过用二十万人。”再问老将军王翦,后者说:“非六十万人不可。”
结果秦始皇任用了李信。
李攻破了楚国首都,但被楚国的散兵游勇打得七零八落,落荒而逃。
秦始皇迫不得已,调动了60万人给王翦。
楚军数次挑战,王不肯接战
。过了一段时间,终于出战,大败楚军。
这场战争打了1年多,终于把楚国灭掉,其地成了秦国的郡县。
第一个问题:李信也是名将,曾率兵擒获燕雄子丹。为什么他会作出20万人可灭楚国的错误判断?
事实是,这判断并非全错,皆因他的确凭着20万人,攻陷了楚国首都。然而,只是被楚国其余的军队所打倒。
正解是:
秦国在先前灭掉的四个国家,都是中央集权、制度化了的军政体系,只要把首都攻占,打掉了主力部队,便可以灭掉该国。
可是,楚国却是有名的蛮夷之国,说穿了,只是高级一点的部落联盟,国家存在着各自领兵的贵族、军阀,分处于全国不同的地方,因此,秦国需要用更大的军事力量,方能灭掉楚国。
套之于今日的国际政治,利比亚、阿富汗等等,就是军阀割据的国家,因此破掉了首都,也无法令其臣服,只有用上压倒性的兵力,兼且长期驻军,方能有效统治这些国家。
美国在阿富汗败走,而当年亦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秦国亦是被陈胜、项羽、刘邦等人所灭。
以英国在1898年的绝对性兵力,碰上了香港新界的乡民,也被打得头疼,可知军队最怕的,就是“入村”。
另一个例子就是中国共产党,中日战争时,日军非但无法歼灭,反而令到共军越打越多,从战前的几万人,打到战后的过百万人。
至于其他五国则是编户齐民,打掉了首都,地方官员与人民乖乖听话,
这好比二战时只要日本投降,整个日本也全无反抗,被美国统治。
司马迁在《史记》说,王翦等到士兵在嬉戏玩乐时,方才出击,和楚军决战。这完全违反了兵法,相信司马迁也是不明所以,乱说一通。
我估计,
这时楚国的军人质素和后勤力量比不上秦国,时间久了,无论是军人士气,以及粮食之类的后勤,都会出现问题。
另一个原因是,王翦希望与楚国的主力决战,别要像上次李信般,打闪电战,反而无法全歼敌方军队。
因此王翦等待对方地方军队完全到齐集结,方才打一场全面战争。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