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沈战役里,发生了很多“连小说都不敢这样写”的真实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讲述其中的一个传奇故事。
这个传奇故事的主角叫黄达宣——东北野战军第2纵第6师第16团尖刀连连长。他是江苏泗沭人,1925年出生,1943年10月参加新四军。由于作战勇敢,冲锋在前,黄达宣成长很快,在参军入伍5年后,已经由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东北野战军的尖刀连连长。
事情,得从辽沈战役的最后一役——沈阳战役说起。
一
1948年11月1日,东北野战军集中优势兵力,对东北地区最大的重工业城市沈阳发起总攻。当时,沈阳是国军位于东北地区的最后一个据点,东北“剿总”司令官卫立煌等人仓皇逃走,剩下的官兵全无斗志。
黄达宣率部突入沈阳城后,在城内穿插搜索,寻找“漏网之鱼”。我们不得不说,黄达宣的运气真好。当他来到世合公银行时,发现并俘获了两名国军“大人物”,分别是第8兵团司令官兼第53军军长周福成、东北“剿总”司令部总参议苏炳文。
这下子不得了,黄达宣立了大功,还得到了上级的表彰。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当黄达宣命令周福成、苏炳文放下武器时,周福成神色沮丧地表示:“我叫周福成……我的部队正和你们三纵队联系起义。”黄达宣后来谈到这件事时说:“我只是觉得有些好笑,都什么时候了,还联系投诚,你还是先当俘虏吧”
二
黄达宣不光是俘虏了周福成、苏炳文两位“大人物”,还俘虏了不少国军普通士兵。
我军俘虏政策是明确的、一以贯之的。早在红军时期开始,我军就出台了如何对待被俘敌军官兵的政策:只要敌军官兵放下武器,一律宽待,不杀不辱,不没收私人财物,对受伤者给予治疗,并妥善处理死亡战俘的遗体和遗物。如果俘虏愿意留在解放军中,表示欢迎;如果俘虏想回家,也发放路费和路条,允许自行离开。
在经过简要地解释俘虏政策后,被黄达宣俘虏的国军官兵自觉站成了两队:一队留下,一队回家。
其实,对于愿意留下了的国军官兵,我军也会进行选择。那种身体素质太差、病恹恹有气无力的“老兵油子”,基本上是要打发他们回家,免得影响部队战斗力。同时,又要尽量选择年轻力壮的国军官兵留下来,补充到部队里去,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所以,黄达宣来到两队被俘国军官兵队伍,再次进行甄别,希望能发现一些好苗子。
三
黄达宣看了一阵,突然眼前一亮:在自愿回家的队伍里,有一名高大的国军士兵,明显是当兵的好料子。黄达宣当即将他拉出来,拉到留下参加解放军的队伍行列里。
可是,等黄达宣离开一会儿,再回来时,这名高个子国军士兵又站到自愿回家的队伍里。黄达宣觉得很奇怪,问他是怎么回事儿。国军士兵说:“现在东北都解放了,我还当兵干啥?不如回家种地呢。”
黄达宣和和气气地与他攀谈了一阵,得知他叫徐惠滋,是山东蓬莱人,在国军里是一名机枪手。听到这里,黄达宣乐了。在辽沈战役里,黄达宣的连队缴获了许多机枪,正差机枪手。于是,黄达宣就耐心地跟他解释,说虽然东北地区解放了,但关内的老百姓还没有解放,还眼巴巴地等着我们呢。
在黄达宣的再三劝说下,徐惠滋终于答应留下来,成为黄达宣尖刀连的一名机枪手。
四
“部队是座大熔炉,进来一身铁,出去满身钢。”许多国军官兵加入解放军队伍后,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徐惠滋也不例外。他随着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2纵参加了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等。由于作战勇敢,他多次立功,还从一名士兵升为连副指导员。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徐惠滋又随志愿军第39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从第一至第五次战役,以及1951年夏至1952年的多次阵地防御作战,徐惠滋几乎无役不予,为保家卫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回国后,徐惠滋的职务不断升迁,升为第39军下面的一个师长。1983年,徐惠滋更是升为第39军的军长。这时候,黄达宣是第39军的副军长。这就是说,黄达宣当年俘虏来的国军小兵,现在成了自己的上级。
徐惠滋、黄达宣关系非常好,偶尔还开玩笑地谈起以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