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和东汉合称为汉朝,是中国的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西汉时期,汉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但在末年因外戚专权和宦官干政导致政治腐败,最终被新朝所取代。不久后,刘秀在绿林军的支持下建立了东汉,他致力于恢复汉朝的繁荣,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西汉的皇帝
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衎。
西汉初期,由于长期的内战,国家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国力明显衰弱。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例子,那就是“天子不能具钧驷”。插图显示,即便是皇帝也难以找到四匹相同颜色的马来拉车,而丞相和将军们只能乘坐牛车。刘邦在巡视时,路过一个仅有五千户人家的小镇——曲逆(今河北省顺平县东南),他曾感慨,走过了这么多地方,只有曲逆和洛阳还算得上繁华。
汉文帝继位时,距离秦末的战乱结束已经过去了22年。尽管在此期间,汉高帝和吕后都努力治国,力图恢复国家的经济,但实际情况仍不容乐观。经济状况依旧萧条,国力也显得相当羸弱。
汉文帝刘恒的个人档案:
姓名:刘恒
出生日期:前202年
去世日期:前157年6月
年号:无
在位时间:前180年~前157年
庙号:太宗
父亲:刘邦
母亲:薄姬
生平经历和成就:
刘恒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第四子,也是汉朝的第五位皇帝。他的母亲是薄姬。
在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他被封为代王。在高祖死后,由于吕后专权,刘恒在政治上保持低调,并在封地居住。
吕后死后,元老勋臣们平定“诸吕之乱”,把刘恒推上皇帝宝座。
刘恒在位期间,执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农业,多次诫百官守令劝课农桑,减轻田租、赋役和刑狱。同时取消过关用传(符证)制度,方便行旅往来和商品流通,并弛山泽之禁,促进盐铁业发展。此外,他采纳贾谊、晁错等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和削藩的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以巩固中央集权。
刘恒以仁孝之名闻名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刘恒于后元七年(前157年)元月去世于未央宫,葬于霸陵。他的谥号为孝文皇帝。刘恒是一位备受史家赞誉的皇帝,他的励精图治的行为、宽仁节俭的美德和爱民重农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文帝刘恒与弟弟(刘长)
他们是汉高帝刘邦仅存于世的两个儿子。刘长因其皇帝弟弟的身份,常常表现出骄纵、跋扈的个性。汉文帝对其非常优容,但这使得刘长的气焰越来越嚣张。他不仅经常违反朝廷法令,甚至亲手打死了曾任左丞相的辟阳侯审食其,却未受到任何处罚。这使得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太子刘启以及满朝大臣都对他心生畏惧。
回到淮南国后,刘长的行为更加放肆,他完全模仿皇帝的做派,出入时要求仪仗队前导,发布命令时自称“制”,甚至废除了汉朝的法律,自己制订了本国的法律。他多次给汉文帝上书,言辞桀骜不驯,其行为已经与谋反无异。
汉文帝对此再也不能容忍,于是请舅舅薄昭写信给刘长,举了周公诛杀管叔以稳定周朝和自己诛杀济北王以稳定汉室的例子,希望刘长能尽快谢罪以求宽恕。一向傲慢的刘长哪能接受这样的警告?他立刻勾结了棘蒲侯柴武的太子、闽越国和匈奴,计划发动谋反。但很快,事情败露,刘长被逮捕并被押送至长安。
按照法律,刘长应当被处以“弃市”的极刑。汉文帝念及兄弟情深,不忍心杀害自己唯一的亲弟弟。他决定法外开恩,将刘长和他的子女、妻妾一起流放到严道邛邮。这是一个非常边远的地方,地方官为他们在那里盖了房子,并保证他们每天有肉五斤、酒二斗的供应。
对于刘长的谋反同党,汉文帝采取了严厉的惩罚措施,所有从犯都被处死。主犯刘长却因是皇弟而幸免于一死。刘长被关在一辆辎车里,沿途各县像接力一样依次将他押送到遥远的流放地。在到达雍县时,人们发现刘长已经绝食而死。这个消息传到汉文帝耳中,他深感忧虑。他担心自己会因此背上杀害弟弟的恶名,于是将责任推给了沿途各县负责打开辎车并侍奉刘长饮食的相关人员,将他们全部诛杀。
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汉文帝决定以列侯的礼仪安葬刘长,并封他的四个还未成年的儿子为侯。几年后,
民间流传着一首民歌:“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这首民歌表达了对兄弟相残的悲愤与感慨。
汉文帝听到这首歌后,意识到民间舆论的重要性。他担心人们会认为他是贪图淮南国的地盘而杀害了刘长,为了挽回自己的声誉,他决定做出补偿。他将刘长的陵园改为诸侯王的规格,并将淮南国故地封给了刘长尚在世的三个儿子,分别封为淮南王、衡山王和庐江王。
汉文帝是一位值得称赞的君主,他有许多优秀品质和政策
提倡节俭:汉文帝以身作则,提倡节俭之风,他的宫室、衣饰、饮食等都十分简朴,为百官和百姓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汉文帝以生活节俭著称,他始终认为国家的财富应当用在刀刃上,而不是轻易浪费。正因如此,国家的财政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充盈。
有一次,有人提议建造一座露台,以供皇帝休闲观赏。汉文帝并未轻易采纳,而是召集工匠进行预算。工匠们仔细核算后,告诉汉文帝建造露台需要一百金。汉文帝听后,沉思片刻,说道:“需要这么多吗?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也不过一百金。我住在先帝的宫里已经觉得很满足了,何必再造露台呢?”
为了给天下人树立一个节俭的榜样,汉文帝从自身做起。他穿的衣物都是用黑色厚布制成的,不仅耐用,而且非常朴素。他最宠爱的夫人也效仿他,穿着十分朴素,衣服下摆从不拖到地上。宫女们更是以他为榜样,衣着简单大方。
汉文帝对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关怀,他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保障他们的生活。
汉文帝颁发诏书,对各地的鳏夫、寡妇、孤儿、独居老人等生活困难的人们给予救助。对于80岁以上的老人,汉文帝下令每月发放米一石(大约120斤),肉二十斤,酒五斗。对于90岁以上的老人,除了以上的福利,还发放帛、棉絮等物品。
汉文帝还规定,家中有80岁以上的老人,子孙可以享受减赋税待遇。对于家中有90岁以上的老人,家中还可以有一个儿子不用服徭役。这些政策旨在减轻家庭的负担,让老人得到更好的照顾。
在汉文帝的治理下,基层人群中的弱势群体,尤其是老人和幼童,也得到了关注。汉文帝时期实行了“受鬻法”,即官府向特定人群发放现成的食物,以确保他们的温饱。这一政策对于基层的老人和幼童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福利。
减轻刑罚:汉文帝主张德治,认为刑罚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因此他减轻了刑罚,改革了司法制度,提高了司法公正。
在过去的岁月里,百姓们鲜少谈论政治,更不用说对皇帝提出批评了。汉文帝却与众不同。他下令鼓励百姓提出意见和建议,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上书或当面规劝皇帝。
对于这些上书和建议,汉文帝总是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待。他说:“如果奏章中的建议可行,我们就采纳;如果不可行,就暂时搁置。这有什么不好呢?”因此,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上书皇帝,而汉文帝也会在路上停下车来亲自接收奏章。
汉文帝的开明政策使得朝廷与百姓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顺畅。他尊重并采纳民意,真正做到了与民同在,与民同心。
缇萦上书给汉文帝的故事:
她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曾是太仓县令,他为官清廉,深受齐地百姓的爱戴。然这会儿他却因莫须有的罪名触犯了法律,将要遭受肉刑的严惩。我深感痛心,不仅为了父亲的命运,更是为了那些同样面临肉刑痛苦的人们。
肉刑,对于一个人来说,无疑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砍去双足,便意味着终身的残疾;割去鼻子,则再也无法恢复原状。这样的惩罚,不仅对身体造成创伤,更让心灵承受无尽的痛苦。即使有人日后想要改过自新,也因为身体的残缺而困难重重。
在此我恳求皇上能够宽宏大量,怜悯我父亲的遭遇。我愿为此献身,将自己卖给官府为奴婢,以此换取父亲的自由。我深知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但我愿意为了父亲,为了那些同样遭受不公的人们,勇敢地走下去。希望皇上能够体察我的一片孝心,给予我父亲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汉文帝不仅对小姑娘缇萦的孝心深感同情,而且对过去的肉刑制度产生了深深的质疑。他深知,惩罚的目的不仅在于惩治罪行,更在于教育和改造。他召集大臣们,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一个人犯了罪,理应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是无可争议的。然而,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惩罚,而忽略了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现在肉刑过于严酷,摧毁了犯人的身体和尊严,这并不能促使他们向善。我决定废除肉刑,你们来探讨一个更为合理的替代方案吧。”
大臣们经过商议,提出了三条替代肉刑的办法:
一是将脸上刺字的肉刑改为苦役;
二是将割鼻子的肉刑改为打三百板子;
三是将砍足的肉刑改为打五百板子。
汉文帝审慎地考虑后,同意了这些建议,并颁布了诏书,正式废除了残忍的肉刑制度。
缇萦小姑娘的勇敢举动不仅拯救了自己的父亲,更为天下人做了一件大好事。
汉文帝的这一改革减轻了刑罚的严酷性,有些人担心这会导致犯罪率上升。事实却恰恰相反,犯罪的人数开始显著减少。据说在改革后的第一年,全国重大的犯罪案件仅有四百件。这是因为汉文帝推行的一系列减轻人民负担、促进社会公正的政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重视教育:汉文帝非常重视教育,设立了太学,并下令让百官及百姓子弟入学接受教育,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
发展经济:汉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和商业发展的政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减免了农民的税赋和徭役,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公元前167年,汉文帝做出了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决定。他宣布免除该年的天下田赋,理由是农业作为国家的根本,其从业者应当得到特殊的关照。他认为,从事农业的人与从事商业的人同样需要纳税,这种做法本末不分。因此,这一举措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全面免除农业税的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与现代社会不同,当时的农业税是政府的主要税收来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田赋,人头税也是当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口赋和算赋。口赋针对的是七岁至十四岁的儿童,每人每年需缴纳20钱;而算赋则适用于十五岁至五十六岁的成年人,每人每年需缴纳120钱。汉文帝为了减轻民众的负担,一度将算赋减少至40钱。
汉文帝的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他的深思熟虑,更展现了他对农业和农民的深厚关怀。通过减免田赋和调整人头税,他成功地减轻了民众的经济负担,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推动了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推行“均田制”:汉文帝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和生产积极性。
加强对外交流:汉文帝时期,中国与南越、西域等地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各方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提拔贤能:汉文帝重视人才,提拔了许多有才能的人,让他们在朝廷和地方担任要职,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汉的皇帝
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汉殇帝刘隆、汉安帝刘祜、汉顺帝刘保、汉冲帝刘炳、汉质帝刘缵、汉桓帝刘志、汉灵帝刘宏、汉献帝刘协。
公元25年至220年的中华大地上,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无数引人入胜的故事。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社会动荡不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刘秀挺身而出,起兵反抗,最终统一全国,建立了东汉政权。
东汉又被称为后汉,定都洛阳。
自光武中兴至汉献帝被废,这个朝代共历14位皇帝,享国196年。令人惊讶的是,其中未满16岁即位的皇帝竟多达9人,占总数的四分之三。自和帝以下,皇帝均为幼年即位,这成为了东汉政治的另一大怪象。
王莽的个人档案:
姓名:王莽
出生日期:约公元前45年
去世日期:公元23年
主要成就:建立新朝,实施改制
生平经历:
王莽是西汉末年的重要政治人物,他通过各种手段在朝中攀升至高位,最终在公元8年自立为帝,建立了新朝。他执政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土地国有化、平均分配耕地、实行专卖制度等,这些改革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动荡和不满。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解决社会矛盾,反而加剧了经济崩溃和社会动荡。最终,新朝在公元23年被推翻,王莽死于乱军之中。
尽管王莽在位时间不长,但他的政治生涯和改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一个有远见而无私的社会改革者,但同时也是一个性格狂躁、轻于改作、所用非人的人物。他的失败也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教训,提醒人们改革必须基于实际情况和历史条件,不能盲目追求理想化的目标。
王莽:在成帝时期,王家势力如日中天,先后有九人被封为侯爵。
王莽的曾祖父是汉武帝时期镇压农民起义的得力干将。他的姑妈是汉元帝的皇后,而汉成帝的生母也是王家的亲戚。在成帝时期,王家势力如日中天,先后有九人被封为侯爵。王莽的四个伯父和叔叔相继担任大司马,掌握了大权。地方上的高级官员也大多是王家的人。这样,王家在20多年的时间里形成了一个凌驾于皇室之上的强大政治集团。
王家利用手中的权力和地位,获取了大量的封地和私人田产。他们拥有成百上千的奴隶,并与大商人和高利贷者勾结,共同剥削广大劳动人民。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王莽接替了他的叔父,成为大司马。然而,在第二年,成帝去世后,他的侄子刘欣(哀帝)继位,王莽一度失势。
不过,公元前1年,哀帝去世后,王莽东山再起,与他的姑妈联手立了一个年仅9岁的皇族成员为皇帝(即平帝),从而重新掌握了实际政权。他积极任命亲信担任重要官职,同时又大封西汉的宗室和功臣的后代,以争取上层豪强的支持。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王莽还大力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他扩建了太学,修建了上万间学舍,并在各郡、县设立学校。他还征集了数千名通晓天文、军事、医学等各种知识的儒生到首都,以争取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支持。
为了欺骗和蒙蔽人民,王莽还玩弄了一些手段。例如,公元2年发生旱灾时,他“慷慨解囊”,捐出100万钱和30顷田地来“救济”灾民。这些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
在朝堂之上,文武百官们争相成为开国元勋,为自己谋求更高的权位。王莽也深知,作为一个假皇帝,他的权力是有局限的,无法真正统治整个天下。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投机取巧之人开始散布谣言,声称“天帝的命令”要让王莽成为真命天子。更有甚者,竟然发现了所谓的“汉高祖让位给王莽”的铜箱,这些证据似乎在为王莽称帝提供了“天意”。
一生以谦让著称的王莽,此时却不再推辞。他明白,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也是他实现自己野心的绝佳时机。于是,在公元9年的正月,王莽正式将汉朝改为“新”朝,自称为“新皇帝”,并将孺子婴废为定安公。
西汉从汉高祖到汉平帝,历经十二位皇帝,享国二百一十四年。然而,这一切都在王莽称帝的那一刻画上了句号。西汉的辉煌历史就此结束,一个新的王朝“新”朝取而代之。
尽管王莽篡位成功,建立了新朝,但他的统治并未能长久。他的野心和独裁统治最终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不满。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每一个王朝的兴衰都成为了永恒的传说。
刘秀的个人档案:
姓名:刘秀
出生日期:前5年1月15日
出生地: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
在位时间:23年-57年在位
年号:建武
庙号:世祖
谥号:光武皇帝
主要成就:建立东汉,统一中国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他早年入太学学习,后在宛城起兵反莽,成为义军首领。昆阳之战中,刘秀立下大功,逐渐在义军中崭露头角。他拒绝听从更始政权的调动,在河北地区扩充实力,被称为“铜马帝”。
公元25年,刘秀在鄗称帝,重建汉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在位期间,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改革监察制度,提高刺举之吏的权限和地位。同时,他也采取措施来安定民生,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他下令恢复三十税一的旧制,并且罢郡国都尉官,停止地方兵的都试,一度废除更役制度。此外,他还鼓励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刘秀还大力推行文化教育政策,推崇儒学,设立太学和郡国学,建立以经学为主要内容的选官制度,使得儒学成为了当时的显学。此外,他还注重选拔人才,通过察举、征辟等方式选拔有才能的人进入官场。
黄巾之乱爆发
184年,黄巾之乱爆发,标志着东汉的衰落。而在190年,董卓之乱使得皇帝大权旁落。此后,朝堂成为皇帝、宦官、外戚三方角逐的场所,国家分崩离析。
东汉初期,得益于光武帝刘秀的开明政策,国家呈现出新的生机。刘秀以身作则,倡导勤俭,并将重心放在农业发展上。他的继任者刘庄基本上沿用了刘秀的治国策略,使中国再次出现了繁荣的景象。这一时期的繁荣被称为“光武中兴”,为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汉的政治生活充满了谜团和变数。外戚和宦官干政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朝政的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室的威严逐渐减弱,国家的权力结构逐渐失衡。尽管有短暂的繁荣,但东汉终究未能摆脱衰败的命运。
东汉末年,国家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困苦。灵帝刘宏沉溺于个人享乐,贪官污吏横行霸道,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黄巾起义。这场起义给东汉政权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其迅速走向衰落和瓦解。
尽管东汉末年动荡不安,但科学技术在这个时期仍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宦官蔡伦发明了造纸术,这是“四大发明”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世界上第一架观测地震的地动仪也在这个时期诞生。
东汉时期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马援用马革裹尸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忠诚与英勇;班超投笔从戎,展现了他的智勇双全;董宣的忠诚耿直赢得了人们的尊敬;而王充则以唯物主义观点挑战了当时的传统观念。
东汉时期的历史堪称丰富多彩,波澜壮阔。这个时期的社会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各种思潮、文化、艺术和科技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政治舞台上也是风云变幻,权力的争夺、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