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利玛窦在南京度元宵——观焰火盛会看万盏灯笼让他感慨良多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一,明万历二十七年,利玛窦第三次来到南京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8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明人绘新年元宵景图卷
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做皇帝,把元宵节一下延长为十日,即初八至十七,十八落灯。食品也由食豆粥,改为品尝元宵(汤圆)。元宵数夜,宫内燃放爆仗。
明代后期,秦淮灯彩的制作技艺逾趋精巧,在品种样式上也有较大发展。直到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南京元宵灯习俗逐渐冷清,呈现衰退的景况。
1599年也就是明神宗万历27年,这1年2月6日利玛窦第三次进入南京城。
二,南京礼部尚书邀请利玛窦共度元宵
利玛窦等人在位于旧城中心、内桥东南不远的承恩寺落了脚,几天之后就去拜访王忠铭。
王弘诲,字绍传,号忠铭,海南定安人,是明代名臣、教育家。历任庶吉士、翰林院检讨、编修、会试同考官、国子临祭酒、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在文学上卓成一家。
王忠铭和利玛窦是老朋友,万历十九年,王弘诲第一次告老回乡,途中识得“泰西儒士”利玛窦,二人相谈甚欢,结下深厚的友情。
不久,尚书大人便身着盛装官服,以全副的传统礼仪前来回访,并邀请利玛窦到其府第住几天,一起度元宵、看灯火。
于是利玛窦在礼部尚书王忠铭的热情邀请下,赴尚书府度过了他在中国的一个特殊节日。
只见府墙外千百盏彩鸾灯高悬,澄澈如昼,里头水榭戏台传出的演剧声戏腔高亢,锣鼓喧天,热闹非常。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尚书大人对利玛窦介绍说“每逢正月十五,圣上赐节假给我们这些朝廷大臣,谕令礼部‘百官朝参不奏事,五城兵马弛夜禁,听军民张灯饮酒为乐’。”
三,绚烂多彩的烟花让利玛窦赞叹不已
这一次这个元宵节利玛窦第一次领略了隆重的焰火盛会,令利玛窦对明末焰火表演印象深刻。
绚烂多彩的烟花让利玛窦赞叹不已,这是他在欧洲没有看到的奇特景象,他惊讶于火药竟能以如此神奇多样的形状与颜色发射到天空中爆炸。
传教士汤执中描绘的清朝人放烟花
只听万声爆竹作响,如同雷电轰鸣于空中,震撼整片天际,就在经久不散之间,又有一柱焰光冲天而上,达穹苍之顶后,如天女散花般撒落下片片金叶屑来,漫空飞舞,令人目不暇接。
传教士汤执中描绘的清朝人放烟花的情景——他后来系统的把中国人的烟花介绍到西方
对于精彩的焰火施放利玛窦叹道:“一个月的工夫耗费的硝石、火药,比欧洲连续作战两三年还要多。”
四,精巧的灯笼展示利玛窦也由衷欣赏
明代是秦淮灯彩得到最大发展的时期。朱元璋为营造盛世图景,竭力提倡元宵灯节这一盛事。
明朝洪武五年元宵节,更是在秦淮河上燃放万盏水灯,城楼灯火延绵,烟花纷呈闪耀,鼓乐通宵达旦。
明清时代的南京城乡,社庙设桥灯、塔灯,到处灯火辉煌。孩子们扮演着戏文里的角色,围绕通明的纸灯载歌载舞。
利玛窦对南京数不胜数、让人眼花缭乱的灯笼十分好奇。
他看到人们都会上街购买制作灯笼的纸板、竹子与蜡烛,并制作出奇形怪状的灯笼。当元宵夜来临时,人们便会将灯笼悬挂在大街小巷和自己房屋之上。
男女老少纷纷出游观灯,很多人提着绘有戏曲人物的纸灯,纷纷前往庙观看演出。戏文在舞台上演唱,也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回应,一直欢闹到深夜才会散去。
后来他在自己的游记中着重指出:“这种特殊的表演,在公众庆典中是相当普通的,其中并没有附与任何迷信的成分。”
五,元宵节广泛交友,为传教事业奠定基础
一些高级官员前来拜访,其中有刑部尚书赵参鲁、刑部侍郎王樵、户部尚书张孟男、礼部侍郎叶向高、国子监郭正域、翰林院杨道宾等人。
明 佚名《上元灯彩图》局部
利玛窦在南京他还结识了李心斋、焦竑、祝世禄、李贽等著名学者。并重新翻刻《万国舆地图》、与著名僧人三淮论道等活动,利玛窦在南京的声望日益高涨。
1600年徐光启进京参加会试路过南京,两人第一次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