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岳飞作为抗金名将,他“尽忠报国”的故事传承至今,但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这样一位英雄最终却是含冤而死。
岳飞被奸臣陷害,含冤入狱,在临行前都不知道自己究竟犯了怎样的错,于是在行刑前大喊一声:
“我没罪”。
却不料行刑的狱卒非但没有对眼前的这位抗金英雄心生敬佩,而是一声冷笑说道:
“迎二圣,就是罪。”
于是手起刀落,岳飞这位一代尽忠报国的良将就此陨落,那么岳飞是否含冤而死?还是真如狱卒所说的那般?
一、强大的“岳家军”
岳飞出生于北宋崇宁二年,少年时期的岳飞为人厚道,也不愿多言,有一种高尚的气节在身上,对兵法非常感兴趣,后来拜在周侗的门下。
跟随周侗学习骑射,练就了左右开弓的本领,这个时候的周侗已经进入暮年,在岳飞学成不久后,周侗就病故了,但是每逢初一、十五,他都会去祭奠自己的这位恩师。
随后岳飞又拜入陈广的门下,学习刀法和枪法,他的武艺大涨,一时间一个县里面都没有他的对手,而且岳飞天生就有一股神力,还不到二十岁就能拉动三百宋斤重的弓箭,令当时的人赞叹道:
“是个奇人。”
后来岳飞在河北真定府县参军,经过军队中的选拔,成为一名分队长,这一年岳飞刚满二十岁,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
但是岳飞的军旅生涯也并非就是一帆风顺的,在北宋末年,金兵大举进攻,而此时岳飞的父亲不幸去世,所以他不得不离开了军队,为父亲奔丧。
岳飞并没有眼前的事情就放弃了军旅梦,他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可以拿起武器重新回到战场上的机会。
直到赵构成立了大元帅府,岳飞也找到了他的出路,再次回到战场上的他屡建奇功,很快就在众将士中脱颖而出,并且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岳家军”。
这支军队同样也是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存在,在南宋的军队中更是首屈一指,不仅鼓舞了南宋军队的士气,同时也极大地损耗了金军的有生力量。
在金军看来,是一支劲敌,这是因为岳飞在治军方面非常的严格,在教导下属上也是要求部下要有坚定的信念,只有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才知道自己是在为国而战。
在战场上才能为国家尽忠职守,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岳飞的统兵作战能力,以及他对国家的忠诚都得到了南宋朝廷的认可。
于是岳飞所带领的岳家军也成为了南宋军队中一支强装劲旅,不仅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也同样是为南宋王朝赢得了荣耀。
然而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有像岳飞这种舍身报国的人,就有一些投机取巧,唯利是图,甚至是卖国求荣的人。
在那些人眼中,岳飞的态度就是太过耿直、刚硬,不肯妥协的顽固派,所以这也就导致岳飞和那些权臣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最终也导致了他悲惨的命运。
二、抗金名将
岳飞带领岳家军在河北打败了金兵,并且先后收复了颖昌、蔡州等地,扭转了战场上不利的局势,此时的岳飞势在必得,试图一鼓作气将金人赶出中原。
虽然岳飞此时怀有一腔报国之志,热血沸腾,但是此时的南宋朝廷却腐败不堪,有秦桧这种奸佞小人掌握大权。
同时他也十分担心岳飞会因为打退金兵,立下战功盖过他的功劳,于是就开始陷害岳飞,让其退兵。
同样害怕岳飞功高盖主的还有皇帝赵构,怕岳飞会生二心,所以对岳飞更加忌惮,便开始密谋削弱岳飞的势力,并妄图将其铲除。
从此后,在岳飞北伐期间,就开始对岳飞进行打压和限制,不仅拒绝为北伐军提供军粮和支援,还故意将岳飞调到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的战场上。
从这点上来看,就可以看出南宋朝廷内部已经非常的腐败,他们只知道个人的安危和利益,殊不知正是岳飞带领岳家军在前线抗金,才有他们如今的安稳和太平。
岳飞这个时候心中只装有大义,正是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对于朝中的尔虞我诈、人心险恶了解的并不多,这也为他最终悲惨的命运奠下了基调。
绍兴十年,此时岳飞带领岳家军北伐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一直打到了郾城,然而这里距离两宋皇帝被囚禁的地方只有百里。
这个时候的岳飞可以说是立下了赫赫战功,若是此时坐在皇位之上的是一代明君,会为岳飞这种尽忠报国的良将加官进爵吧。
但显然,事实上赵构并没有这种想法,连下12道金牌,让岳飞速速班师回朝,接到圣诏的岳飞并不清楚其中缘由,但还是必须得回去。
三、欲加之罪
殊不知在岳飞回去的路上,早有人在路途中埋伏,虽然中了埋伏的岳飞早已感觉事情有些不对劲,但是还是赶回了京师。
然而刚到京师的岳飞,没有接到因为立下战功而受到的奖赏,反而是被秦桧等人扣上了一个“叛国”的帽子,一瞬间从一个尽忠报国的将领变成了一个“卖国贼”。
这天大的冤屈就落在了岳飞身上,真是应了那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便因为这“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抓进了牢狱之中。
此举不仅震惊朝野,文武百官更是纷纷为岳飞求情鸣冤,岳飞的儿子也为他的事情相继奔走,四处求情。
但秦桧就是想要置岳飞于死地,而且他手中也握着很大的权力,为了让岳飞承认他“叛国”,在狱中被刑讯逼供,获得他“谋反的证据”。
岳飞直到在行刑前都在喊着
:“我没罪”,
甚至就连岳飞刚进入监狱的时候狱卒对他都是十分客气,然而在行刑前却对他冷笑着说了六个字
:“迎二圣,就是罪”。
这六个字,让岳飞哑口无言,这个时候岳飞可能才知道,秦桧就是想用“莫须有”的罪名让他死,但真正让他死的则是坐在皇位上的赵构。
若是岳飞当初在北伐再往前打百里,是否就是将困在那里的两位宋朝皇帝救回来了,那么又置赵构于何地?
直到这一刻,岳飞可能才明白,让他死的其实一直都是赵构,哑口无言也只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结语
岳飞尽忠报国肯定是别无二心,但是岳飞此举就已经引起了坐在皇位之上赵构的怀疑,君臣若不是一条心,那么肯定是会出事的,况且还有秦桧这种小人在其中挑拨。
赵构怕岳飞功高盖主,就会诛杀功臣,同样也害怕岳飞有所察觉,起兵造反,将岳飞抓入牢中,杀之而后快,赵构才不会感到危险。
岳飞蒙冤入狱,但好在终得平反,但岳飞却并不会因为被平反而活过来,失去了一代忠臣良将,是南宋最大的损失,但岳飞的尽忠报国的精神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