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对于称呼的方式历来很有讲究。姓名除姓、名外,还有文字、数字、昵称等多种形式。如李白,字太白、青莲居士,也尊称李十二。在古代社会,同辈或长辈用言语或昵称来表示尊重,而自己则用名字来表示谦卑。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诸葛亮的小号是孔明,小号是卧龙。他被称为“孔明”或“卧龙老师”,但别人却谦称他为“亮”。
除了文字、昵称之外,古人在人际交往中还喜欢用“官称”、“地王”作为称谓。比如,杜甫曾任左士仪,故称“杜士仪”;后任巡检工部员,故又尊称“杜工部”,并将其诗文集命名为“杜工部”。类似的例子还有王安石,人称“王临川”,他的诗文集名为《临川老师文集》。
到了唐代,流行了一种独特的称呼方式,那就是等级。这种调用方法并不新鲜。家里的兄弟姐妹也有相似的名字,如阿大、阿二、阿三。然而,到了唐代,这种方法不仅仅局限于家庭,而是成为一种社会潮流。
杜甫《江南李桂年》中“齐王府中常见,数度闻崔九堂”中的“崔九”与排名相称,指的是崔地(崔成),唐玄宗李隆基的近臣。 )。高适的《告别董大》中,“别愁前路无朋友,天下无人知你”,就是盛唐著名路德演奏家董廷兰。
这种称呼方式不仅限于男性,唐代女性也使用这种称呼方式。杜甫《观公孙夫人弟子舞剑器》中提到“李十二娘”“见林英李十二娘舞剑”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一般来说,唐人按等级可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姓氏与排名相称,如“崔九”、“董大”等,这种方式多用于亲密朋友之间。第二种是用姓氏加排名,然后加上词语来表示关系或性别,如“公孙阿姨”、“李十二娘”等。这种方式比较庄重、礼貌,适合各种场合。三是按姓氏和官衔加排名,如“杜二十一”、“杜工部”等,这种方式比较高贵,适合高官或文人。
需要注意的是,排名有大小之分,主要是根据同曾祖父的兄弟排名,分男女,根据年龄。唐代,人们主要按照年龄来排行,即把同辈的人分为男性和女性。
这种按等级排列的习俗盛行于唐代,对后世产生了影响。例如,在宋代文坛,刘墉被称为“刘启”,欧阳修被称为“欧阳九”,苏东坡被称为“苏二”等。
在我看来,这种古代的称呼方式不仅体现了社交场合的尊重和善意,也体现了古代文人之间的交往方式。这种文化传统虽然在近代已经褪色,但在历史上留下了丰富的人际交往方式,值得我们思考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