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海帆
(51)、唐家(4):兴旺数代的江南大家族
也不知从何时开始,总有人担心中国传统文化会消亡,因此特别“着急上火”,常常将“保护”、“传承”、“发扬”、“振兴”等词汇与之相关联,其实,从广义而言,每一个中国人所思所想和行为方式就是中国文化最为鲜活的体现,比如强烈的“家乡观念”就是传统核心观念之一,无论历朝历代和何种异域文化“入侵”,根本就无须担心这种观念的消亡,因为只要是个中国人,他的血液中都含着“家乡观念”的基因,即使“全身换血”也改变不了。
“家乡观念”包含不忘先祖、乡土情怀、口音口味、血亲姻亲等丰富内涵。离乡在外的普通人都有“常回家看看”的念头和叶落归根的情结,而在外打拼、功成名就的人,就有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回乡省亲、反哺家乡的愿望,前香港财政司、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就是后者,他本是江苏无锡羊尖严家桥人。
驰骋于香港政商界多年的唐英年担任过很多职务,在这些职务中,有数个和家乡江苏无锡、常州有关,他是香港江苏社团总会会长,也是“君远教育基金”的理事长,无锡江南大学的“君远书院”、无锡机电学院、常州荆川小学等沪宁一线的多所大中小学的教育事业都和“君远教育基金”有着紧密的联系,“君远”就是爱国工商人士、“纺织大王”、慈善家唐君远,也是唐英年的祖父。
唐家也是大家族,大家族都有“家传”,除了家风、家训、家教,家族经营的实业或手艺也是家传的重要部分,不过很少有大家族像唐家一样,一两百年都主要“传”一项事业,这就是与“穿”有关的纺织和布匹生意。
唐英年是唐家记谱上的“二十一世”,往上数五世即“十六世”唐懋勋祖,唐家就经营着“唐氏长布庄”,这时他因躲避太平天国战乱,刚从常州迁家至无锡东北靠近张家港的羊尖镇严家桥。
唐家人称唐懋勋“景溪公”,景溪公生了八个儿子,虽然这些儿子和后代也经营米行、面粉厂、砖瓦厂、电灯厂等多种生意,但缫丝、印染、面纱、布匹等这些与纺织相关的行业却是唐家经营的“主旋律”,所以,唐家几乎每一代都会出一位或数位“纺织大王”。
前文所说荣德生的亲家唐纪云(荣德生三女婿的岳父)也是无锡纺织业巨子,不过他被后人记住更多的是他在1918年会同母校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无锡同学会创办了无锡辅仁中学,他曾担任过该校第三任校长,而且直到1952年,他仍是校董,现在无锡辅仁高级中学内的“纪云
亭
”就是为了纪念他而修建的。
唐纪云是唐家“十八世”,是唐英年的“叔祖爷爷”,他是家里的第六个儿子,他大哥唐保谦是“景溪公”六子唐洪培这一支中的“领军人物”,也是民国时期无锡鼎鼎有名的庆丰纺织厂的主要发起人。
即使到今天,很多著名的民营企业家都是“活到老干到老”,没有退休一说。1951年,新中国第一部《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男性到60岁退休,可在此之前的1926年,60岁的唐保谦就决定“退休”,将自己的企业交给次子唐星海(唐炳源),并嘱咐六弟唐纪云辅之,结果,庆丰纺织厂在唐星海手中“升级换代”,从技术、设备、管理等方面都步入了现代企业的行列,至抗战之前,庆丰已拥有纱锭6万多枚,线锭1000多枚、织机725台,发电装机容量达6600千瓦,成为无锡七大纺织企业之一。
长辈打下事业根基,子女海外求学回来用所学让祖业紧跟时代潮流以保证家业能“可持续发展”,这几乎是民国时期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模式。唐星海也是这样,他以清华学堂“庚款”留学美国先主修纺织工程,再去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管理,当他兄长唐肇农突然意外离世的时候,他放弃了攻读硕士学位的机会,回国继承了家族的产业。
唐星海“高学历、高颜值”,“找对象”的水平也很“高”,他是自由恋爱,在一场舞会中他邂逅了一个叫温金(景)美的女孩,这个女孩后来成了他的妻子。实际上,温金美的父亲温秉忠是“宋氏三姐妹”和宋子文兄弟的“三姨夫”,所以,唐星海也随着妻子有了一群地位、名声、财富都非常显赫的表兄表姐,这样,因为唐星海的婚姻,唐家的事业也增添了新鲜而且重要的人脉资源。
唐星海几个儿子的名字都是“马”字旁,即骥千、骏千、骅千、骝千,有如此家庭背景和家族人脉,唐家的“四匹骏马”个个占据着“起跑线”的“C”位且“不用扬鞭自奋蹄”,于是,“驷马”便让唐家从无锡、上海奔向香港和海外,也让唐星海的后人如繁星般遍布四海。
在1947年国共内战渐入白热之际,极富商业头脑的唐星海果断将资金、技术和设备几乎全部南迁香港,很快他的南海纱厂就让香港的纺织业上了一个台阶。没多久,长子唐骥千带着美国麻省理工学士学位和哈佛的工行管理硕士学位来到香港,继承和发展父亲的事业,成为香港新的“纺织和制衣大王”,1984年,唐骥千成为香港总商会首任华人主席。
同年,唐骥千与堂兄唐翔千(唐英年之父)率领香港实业家访京团在人民大会堂受到邓小平的亲切接见。2014年,唐骥千在美国去世,享年89岁(一说87岁)。
“唐家小弟”唐骝千比唐骥千小了13、4岁,走的也是民族资本家族“先实业,再金融”的路子。他出生于1938年,在父亲和大哥正在香港打拼的时候,他已经在美国留学,所以,他说话以英语为主,西方思维也更西式。
唐骝千拥有美国马塞诸塞州安多弗菲利普斯学院、耶鲁大学和哈佛商学院的学位文凭,所做的事业更具国际化,当然其中也不可缺少地有许多“中国元素”。
1990年,唐骝千与建筑大师贝聿铭(见《民国的近亲和远亲》之十六:贝家)、马友友等人合作成立了美国顶级华人精英组织“百人会”,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理念努力扩大华人在美的影响力;
2013年,唐骝千以其父母的名义在普林斯顿大学创办第一个唐氏中华人文研究中心,专门对新石器时期到唐代的艺术与考古进行研究。
当然,作为美籍华人,唐骝千在美国顶级的艺术收藏空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留下自己的印记,他于2021年12月向博物馆捐赠创下1.25亿美金的纪录,这笔钱用于该博物馆翻新收藏现代和当代艺术作品的空间,为此,大都会表示这个空间将以唐骝千和妻子徐心眉的名字命名。
唐骝千兄弟姐妹的表姨、表舅是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及宋子文三兄弟,她们的母亲倪桂珍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后人,而比唐骝千小了33岁的妻子徐心眉也是徐光启的后人,她是美籍考古与历史学者,也是唐骝千的第二任妻子。
唐骝千和第一任妻子杨思恩于1960年结婚,两人共同生活了32年,直到1992年杨思恩因病去世。唐骝千和杨思恩结婚时,他的“岳父”还健在,岳父是民国著名的外交家顾维钧(见《民国的近亲和远亲》之三十六:顾家(2)),顾维钧是杨思恩的继父,她的母亲是民国的“长寿名媛”严幼韵(见《民国的近亲和远亲》之三十七:严家)。
唐家在海外、香港开枝散叶,无论是唐星海一辈还是“骏马”兄弟和他们的后代在实业、金融、教育、文化都“高举高打”,令人瞩目,不过,“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他们的根在无锡严家桥、石皮巷等地,如今这些地方仍然充满市井气息,所以,唐家人无论走得多远,只要回到无锡都会去这些祖屋所在地走一走,看一看,而在他们回来的时候,常有一位前新华社著名记者跟在左右拍照,他叫唐师曾,虽然他出生于1961年,但他却和比他年纪长一辈的唐骥千、唐骝千等“称兄道弟”,因为唐师曾也出自无锡唐家而且在族谱上唐师曾和唐骥千是同辈。
家家有族谱,族谱上的“世系列”清晰地记录着家族血脉的延续和传承,在唐家“十七世”往下就是“十八世”,“十八世”中唐洪培是唐星海的爷爷,而唐俊培(或唐爵培)则有个孙女唐须嫈,唐须嫈嫁给无锡人杨荫杭,生了个女儿,她和唐骥千、唐骝千、唐翔千等同辈,是表亲兄弟姐妹关系,她叫杨绛,先生叫钱钟书。
于是,《民国的近亲和远亲》中也有了无锡杨家和钱家的身影。
(本文根据相关资料编,若信息有误,欢迎留言指正,照片来自网络,若有异议,即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