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家族: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发展时间跨越两千年多年,兴盛八百余年。其成员曾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文臣武将中都不乏他们的身影。
这就是著名的河东裴氏。
而裴氏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频频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里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最终成长为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家族之一,和其对家训的重视和传承,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天下无二,望世家族。
河东裴氏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一个颇负盛名的世家大族。其发迹于闻喜县裴柏村,位于今山西省境内。因这一带地处黄河以东,所以古代也将此地称之为河东。
在中国的历史中,从来都不缺乏显赫的世家大族。他们活跃于朝堂之上,在权势极盛之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可谓风光无两。
而这种得意却并不长久,这些世族往往随着皇权的更替而兴衰。旧人倒台、新人崛起,一个世族在几代人之间便湮没无闻。
河东裴氏却和一般的世家大族不太一样,跨越千年的发展史,不得不让人感叹其生命力之顽强。
河东裴氏起于春秋,绵延于两汉,兴于南北朝,鼎盛于隋唐,在多个朝代中,都有着名垂史书之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在中国历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河东裴氏的发源地裴柏村,现今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天下无二裴”这五个字。
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所有姓裴的人往上追溯,都能找到同一个祖先,裴姓之人皆同祖同宗。二是指裴氏族人两千年的发展史、八百年的兴盛史,没有第二个家族可以相提并论,可谓是“天下无二”。
如今的裴柏村,在历史的变革中,已不复往日的辉煌。但村中的裴氏碑馆,仍然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
行走于碑林之间,我们仍然能窥见裴氏风采的遗存。碑文中对历代裴氏名人的记录,不仅让人感慨:代有能人出的河东裴氏,无愧于“天下无二”的称号。
人才辈出,历史奇观。
孟子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说君子留下的祖业,最多历经五代,就会衰败断绝。这一论断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并不缺乏案例佐证,而河东裴氏却并不走寻常路。
河东裴氏绵延两千年、兴盛八百年,期间人才辈出,不乏名垂青史者。这一成就再无第二个家族能够达成、超越,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奇观。
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其他官吏数千人,郡守以下不计其数。可谓将相接武,代有伟人。
在欧阳修编纂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裴姓宰相世系首列第一。而在历代正史中,单独立传的裴氏家族人物大约有105人,加上载列史册者,共计600余人。
河东裴氏名声之显,历史地位之重,世所罕见。
第一位被史官立传的裴氏族人,是三国时期的裴潜。
魏明帝时,裴潜出任尚书令。汉末三国时期,因宰相一职一度被取消,尚书令则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统领百官。所以裴潜也是河东裴氏族史里,第一位成为宰相的人。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裴潜,并未因一时的权势而自骄,而是专注于对后代的培养。其后人也不负所望,不仅裴潜的儿子、孙子入朝为相,其侄子、侄孙也均位至宰相。
期间不过四五十年的光景,祖孙三代,五人入相。世族裴氏,三代而成。
一般的世族,能够荣耀至此,往往也就预示着衰败的来临。而正如前文所言,河东裴氏的野心并不局限于此。
这对裴氏而言,不过是一个兴盛的起点罢了。直到三百多年后的隋唐,河东裴氏才迎来了真正的顶峰。
在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都能看见裴氏族人活跃的身影。唐朝许多著名的官员、学者皆出自河东裴氏,甚至有人戏言为“无裴不唐”。如开国功臣裴寂,四朝为相、促成元和中兴的裴度,以及以山水田园诗著称的大诗人裴迪等。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来到裴柏村时,看见碑文上记载的裴氏功绩后,也不免感叹道:“观裴氏之兴,唐存亡之亦略可见矣。”
在唐朝289年的历史中,河东裴氏一共出了17位丞相,可谓是风头无两,独占鳌头。
直至五代以后,裴氏家族才开始走向没落,但仍时有能人出现。而河东裴氏之所以能够兴盛八百年,和其对家训的传承、重视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经久兴隆,家训为基。
追溯裴氏家族兴盛的原因,大思想家顾炎武总结了三条:联姻、世袭、自强不息。
联姻和世袭无疑是形成世家大族的重要条件,但裴氏家族并不同于一般的世族,其绵延两千年的发展史,必然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河东裴氏之所以能够经久兴隆,除去联姻和世袭外,提倡自强不息的家训、家风更为关键,这也是裴氏有别于其他世族的重要标志。
裴氏家训共有12条,按类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要求族人注重修身、恭亲礼让,是对其人格的要求。第二部分要求族人戒贪戒淫、敬祖敬亲,是对其行为的规范。
因其家训的严格要求,从小生活在提倡道德、注重修身的家风之中,裴氏族人自然耳濡目染,严于律己。
南北朝时的高官裴侠就是一个例子,身居高位却两袖清风,始终不忘初心,将清廉二字刻在心底。
皇帝对裴侠亦是赞赏有加,曾在朝堂之上对其他官员说道:“你们中有谁自认能与裴侠比肩,就站到他身边去。”一时竟无人敢为,裴侠也因此得了个“独立使君”的美名。
裴氏家训的核心是“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这也是裴氏家风的主要特征。
将“重教”放在首位,可以看出裴氏对教育的重视。
这一风尚流传至今。来到裴柏村便能看到,几乎每家每户的门楼上,都写着“耕读传家”这四个大字。
裴氏虽为世族,受祖上荫蔽,却从不敢轻视教育的重要性,推崇“自立求功者荣,因袭获爵者耻”的观点。
唐朝名相裴炎的故事,便完美体现了裴氏重教的家风。
裴炎从小就勤奋好学,即使是休假的时候,其他同学们都出去玩耍了,他依旧坚持留在学校,钻研学问。
后朝廷欲征辟裴炎入朝为官,裴炎却自知学业尚未完成,知识尚不精通,毅然拒绝了这一人人趋之若鹜的大好机会,留在弘文馆苦学十年。功夫不负有心人,裴炎也最终学业有成,一举高中,官至宰相。
类似的重教重学、自强不息的故事,在裴氏子弟中并不罕见。唐宣宗朝的名相裴休,也流传着一段勤学的佳话。
裴休少年时和裴俦、裴俅一同求学,共读于济源别墅。裴休谨遵“读书明理”的家训,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勤学好问。而他的兄弟裴俦、裴俅两人,却难改少年心性,耽于玩乐,不思进取。
一次邻居送来鹿肉,裴休怕美味扰乱心志,阻碍读书,因此拒绝食用。在裴休日复一日的影响下,裴俦、裴俅两人也最终改掉了坏习惯,开始奋发向上。最终兄弟三人均登第,裴休也官至宰相。
至宋代,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发迹于山西的裴氏家族,一度呈低迷之势。尽管如此,裴氏考取进士者仍有几十人之多。
裴氏人才的涌现,并不随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改变。这和其家族对好学之风的传承,对严明家训的尊崇有着莫大的关系。
世事变迁,岁月的长河奔涌向前,必将冲塌曾经的玉楼金殿、歌台舞榭。而那些金银珠宝、美衣华服,也终究会化为一捧黄土。唯有精神的传承无法断绝,能够带来永恒的力量。
自强不息、修身重教的家训,才是裴氏真正的传世财富,也是裴氏经久兴隆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