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把这个金烟盒还给老邓!”
1974年冬,彭德怀的身体已是强弩之末,11月29日,他带着满心伤痕离开了这个世界。临终前,彭德怀特地叮嘱前妻浦安修这句话。
老邓是谁?这个金烟盒有什么意义?
一、彭邓情
在共产党中,姓邓的除了邓小平,应该就属邓华最出名,这个金烟盒的主人就是他。
1956年,邓华到南斯拉夫访问,那里的领导送给他一个纯金烟盒,贵重又精致。
都说“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回国后见到彭德怀,邓华迫不及待地把这个金烟盒作为礼物送给他,彭德怀十分珍惜,他珍惜的不是物,而是金烟盒背后沉甸甸的友情。
彭德怀和邓华真正建立友谊是在抗美援朝时期,他们是公认的“黄金搭档”,两人有着过命的交情,这份情谊延续到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哪怕中间有15年都没见面。
都说“患难见真情”,彭、邓的友谊不仅在于血与火的战场,更在于失意时的不离不弃。
1959年起,彭德怀进入人生的黑暗期,大多数曾经的战友对他避之不及,邓华因为和彭德怀的感情好,也受到一些牵连,被调往成都。彭德怀觉得是自己害了好朋友,心中过意不去。
1965年,因为工作调动,彭德怀有了去成都的机会,当时他心里想:终于可以见邓华了。
彭德怀打听到,邓华住在童子街29号,离自己住的地方不远。他心中激动不已,立马拿出成都地图,戴上老花镜,寻找童子街的位置。
找到位置后,彭德怀满怀期待地对旁边的警卫参谋景希珍说:“天一黑,我们就去邓华家。”
二、两次特殊的“会面”
天黑后,天上下起蒙蒙细雨,景希珍担心彭德怀的身体,于是问道:“彭总,外面下雨了,您还去不去?”
彭德怀毫不犹豫地说:“去!别说下雨了,就是天上下刀子也要去!”
虽然外面天气寒冷,但是彭德怀的心热热的,因为很快就能见到老战友了。
走了大概半个小时,他们拐进一个大院,景希珍指着一座小楼,说:“邓司令就住在那儿。”
彭德怀顺着景希珍指的方向望过去,那个房间里亮着灯,可以看到有人走动的身影。
彭德怀看着那个身影,眼睛一亮,激动地说:“是他!是他!这个背影我一眼就认出来了!”
往事历历在目,热泪忍不住涌上眼眶,彭德怀有些着急地向前走了几步,但他很快又停住了。
跟在后面的景希珍见彭老总不走了,问道:“彭总,怎么了?不进去吗?”
彭德怀难过地摇摇头:“不,我在这看看就好,我们就不进去了。”
景希珍不解道:“您为了见邓司令准备了那么多,怎么能不去看看他呢?”
彭德怀忍住眼泪,哽咽道:“我是多么想见他一面啊!但那又能如何?不过是给他添麻烦罢了。”
景希珍突然为彭老总感到难过,两人就这样淋着蒙蒙细雨,在黑暗中看着邓华家的那扇窗户,彭老总早已泪流满面,直到那盏灯熄灭,他仍不愿离去。
彭德怀不知道的是,在此之前,邓华也曾打听过他的住处,并在他家门口“散步”,想来个偶遇,因为他们不方便见面。可惜两人没能遇上,这一错过,就是余生。
三、一个特殊的金烟盒
在成都的“见面”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见面,到临终之时,彭德怀和邓华已经15年没有见过面了,但他们仍在对方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关心着对方,这份情谊丝毫未减。
1974年11月,彭德怀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临终前,他把前妻浦安修叫到跟前,说:“拜托你一件事,等我死后,把这个金烟盒还给邓华。”
说着,彭德怀将手伸过去,手心躺着一个精美的金烟盒,它已经陪伴彭老总18年了。如今,他没有能力再保存这个金烟盒,希望邓华能继续保存下去。
当邓华收到这个金烟盒时,瞬间泪崩。
彭德怀还的哪里是一个金烟盒,他分明是在告诉邓华:“老朋友,我一直记着你。”
在彭德怀的追悼大会上,邓华泪流满面,他再也见不到这个曾经的挚友了,而支撑邓华的一个信念就是:要还彭德怀一个死后的清白。
所以晚年时期,邓华拖着年迈的身躯,义无反顾地为彭德怀奔波着。
1980年,邓华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前,他的床头只放了一个东西,那就是彭德怀还给他的金烟盒。
一个小小的金烟盒承载着彭邓两人永不磨灭的深厚情谊,是他们友谊的见证。两人临终前都惦念着彼此,终于可以在天堂重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