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与诸葛亮的精彩故事吸引了大量读者的兴趣,但很少有人知道,虽然刘备请出了诸葛亮,却错过了另一位名人,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在三国动荡年代,为了实现自己的复兴梦,刘备先后拜访了许多隐士,包括诸葛亮。然而,有一位出身名门且才华横溢的崔州平,他的故事却未能被人们广泛知晓。
在改写三国历史中的一段际遇时,不能不提到刘备与崔州平的交集。众所周知,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但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当时还有一位被忽视的隐士,如果他能顺利被重用,或许会带来不一样的结局。
刘备在荆州的刘表家不仅没有实现大业,还时常感到被孤立,原因竟是刘表不再信任他。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刘备开始寻求智囊的帮助,他来到隆中,找到了诸葛亮。在第一次去拜访诸葛亮时,刘备碰巧遇到了一名神秘文人,即崔州平。
崔州平出席在隆中,刚好也要拜访好友诸葛亮。崔州平的言谈举止显得深藏不露,他随刘备坐在山林中,以睿智与举重若轻的言语评析天下大势。当刘备提及希望提出光复汉室时,崔州平表示此时天下大乱,或许不是出山的好时候。刘备则无心听进这些“消极”的言论,仍旧执意要诸葛亮出山辅佐他的霸业。
其实,崔州平出自我国历史名门望族博陵崔氏家族,该家族的祖先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在齐地世代为官。汉灵帝时期,作为崔氏家族的一员,崔州平的父亲崔烈通过汉灵帝的保姆程夫人交给朝廷五百万钱,得到了司徒的官职。
虽然崔州平对其父买官的行为并不认同,但他本人也因此饱读诗书,才华横溢。
而在刘备奔走求贤的那段日子,崔烈正对儿子的隐居生活很是不满。但崔州平坚定地认为,研读经书、隐于山野,才是为止乱图安的智慧之策。不过,刘备却忽视了这位文人隐士,因而错失了以崔州平为代表的北方名门望族的强大助力。
在那次拜访后,刘备决定继续寻找诸葛亮。又经过了两次苦苦等待,终于迎来了诸葛亮的出山,这段故事被称为“三顾茅庐”。刘备的大业也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慢慢展开。然而在后来的大战中,诸葛亮多次被政务所累,而刘备也未曾获得原以为能轻松到手的全力辅佐。
如果当时刘备能够多加注意,与崔州平促膝长谈,听取了崔州平的建议,没有贸然出山,而是精心准备,那么三国的历史也许将会改变。
我们虽然仰慕诸葛亮对刘备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却忽略了崔州平这样一个潜在的助力。
崔州平在刘备最终取得汉中时,已然隐居他处,而博陵崔氏家族凭借自身的雄厚实力和源远流长的底蕴,在之后的历史中依然产生出众多杰出人物,如在唐朝期间,崔氏家族竟有十六名家族成员位列宰相之位,权倾一时,不容小觑。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三国中并不缺少深水沉游的贤能者,有的因大势并未及时显露,有的虽有心却无人理解。刘备倘若当时在隆中不只是停留于寻觅传奇谋士,而是进一步将崔州平请入麾下,或许他的历史将更为宏大,诸葛亮也将在更合适的时机发挥出更大的光芒。此番推演使得我们不禁对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多了几分想象与唏嘘。
最终而言,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往往发现决定一众成败的可能只是当时细微的一个决定与错失。就刘备而言,崔州平可能正是这样一个被错失的、原本可以改变历史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