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中悬璧,授权读史发布。百年东吴连载38
在刘备以凭吊曹操为由跟曹丕取得联系后,经过大半年的拉锯,双方终于达成了秘密协议。刘备在黄初二年(221)四月年称帝,完成了自己的一桩大事。七月份,刘备完成了立皇后、太子以及给其余诸子封王的一系列事宜,正式出兵东征,夷陵之战拉开了三国后期格局的序幕。
尽管内部反对声音众多,刘备却始终坚持己见,让这位征战一生的马上皇帝忍气吞声,那是万万做不到的。三国早期的英雄豪杰大多已经去世,刘备作为几乎硕果仅存的老兵,他是不会甘于失败而去安度晚年的,他希望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为自己辛苦建立起的基业再拼搏一次。然而,他没想到自己的谢幕演出竟如此凄凉。老兵的时代终将结束,后起之秀们即将撑起三国时代的新局面。
由于东吴使者诸葛瑾缺乏诚意,导致刘备更加愤怒,于是他继续挥师东进,誓要夺回荆州。面对刘备逼人的攻势,孙权深知以自己的军事能力没有必胜的把握,按照以往经验,还是坐镇后方并委托军事才能过硬的大将在前线指挥更稳妥。吕蒙去世前推荐的人选是朱然,虽然朱治是江东丹阳人,但他跟随孙坚东征西讨,属于江北武人集团。吕蒙的推荐似乎合理,但陆逊在夺取荆州一战中表现亮眼,丰富的实战经验使他成为更合适的人选。最后,朱然仅继承了吕蒙手下少量军队,就像当初鲁肃接替周瑜一样。
一场势均力敌的巅峰对决变成了一面倒,这并非偶然。孙子兵法指出,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战争需周密规划,“先胜而后求战”胜过“先战而后求胜”。刘备的急躁导致了未战先败。孙子兵法还提到五点因素评估胜算: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识众寡之用、上下同欲、以虞待不虞、将能而君不御。刘备在这五点上均处于下风。
东吴精准部署,为战争做了周详准备。夺取荆州后,孙权设固陵郡,加强前线防御。陆逊在夺取荆州一战中表现亮眼,实战经验丰富,成为指挥官再合适不过。刘备则在称帝后匆忙出兵,连兵力集结都仓促。张飞遭刺杀加剧了混乱,刘备未能及时退兵。东吴的水军优势和长期作战能力成为制胜要素。战争前的准备不足,导致刘备失败。
东吴明智地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指挥官,设固陵郡提前布局。刘备则在内部分歧、兵力集结、指挥才能等方面表现不佳。这场战争注定是一场庙算上的失败。刘备时代结束,三国时代由后起之秀掌舵,刘备成为陆逊战功的背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