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底蕴深厚且悠久的国度,其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辉煌功绩不可忽视。每当提及我国古代的辉煌成就,每个中国人都会为之自豪。然而,对于历史了解有限的人们,往往会因为近代清朝昏庸及列强侵略而对中国抱有偏见,给予其封闭、傲慢的反面形象。再加上一些政治因素,西方影视中塑造的中国角色常常是眯眯眼、留长辫、长胡子的清朝形象,如傅满洲、龙女等。
在这些形象的影响下,一些中国人或许误以为古代中国与世界缺乏交流,真正的首次接触是在列强的枪炮下。
然而,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怎么可能是一个不开化的民族呢?
实际上,在文明诞生之初,我们就与西方多个国家展开了多次交流。而俄罗斯,作为中国的邻国,自然也是一个频繁收到中国来信的国家,其历史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俄罗斯与中国的交往与位于地中海等地的西方国家截然不同,俄罗斯的文明更偏向游牧民族。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俄罗斯在历史上屡次受到匈奴、鞑靼等胡人的侵扰,甚至一度陷入向他们屈服的地步。
而南部胡人也逐渐与俄罗斯人融合,形成了当今多民族共存的俄罗斯,这一点在现代俄罗斯的人口构成中可见一斑。
虽然俄罗斯是中国的邻居,但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在西汉时期就与罗马等国开始了通商。
据记载,中国的丝绸因此流入了罗马帝国,甚至在一次观看戏剧的场合,罗马执政官凯撒身穿中国丝绸制成的袍子,开始了达官贵人们穿着中国丝绸的风潮。反观我们的邻国俄罗斯,直到明朝时期才与之有了第一次正式交往。在明神宗万历年间,俄国使团穿越蒙古,抵达明朝北方重镇宣府,然后一路南下至北京。
这并非俄国的心血来潮,而是出于其已积攒了不小实力,想要满足自身开疆拓土野心的需要。因此,俄国人特地来中国探听一下这个国家的虚实。不过,中国之行却让俄国人意识到了中国的强大。北京城不仅富庶繁华,而且整洁有序,道路两侧的各式店铺、收留孤儿和老人的育幼堂等社会制度令俄国人赞叹不已。
不仅如此,北京城的城防也让俄国人留下深刻印象,城墙上有规律的角楼,每个垛口都配有大炮,城墙外围还有护城河。俄国人的笔记中详细记录了这次对中国的探访,北京城的情况从风土人情到军事防御,无一不映射出一个强大帝国的形象。
当然,这种举动也引起了明朝大臣们的怀疑,他们上书万历皇帝。然而,作为天朝上国,我们并没有直接下令驱赶俄国使团,而是隆重地招待了他们。万历皇帝在看到俄国使团递交沙皇信件后,亲自回了一封信,其中有一句“尔为大国,而中国亦不小也”。
这句话意味着如果俄国愿意友好交往,中国自然欢迎;如果俄国心存不法之念,中国也绝不畏惧。这封不卑不亢的回信被俄国使者带回,但可惜当时俄国条件落后,未能理解中文,因此回信的事宜搁浅。尽管如此,中国之行让俄国认识到了中国的实力,俄国沙皇认为攻打中国绝非易事,于是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念头。
时至今日,已经步入现代化的俄罗斯在面对这个曾经的邻国时,相对较为客观地看待中国。与一些不承认中国辉煌的国家不同,俄罗斯教科书中对中国的评价更加贴近历史。书中不仅承认了中国这个古老文明对整个亚洲的影响,而且对中国文明给予了独特的解读。
俄罗斯认为,中华文明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其和谐一致性。在没有宗教加持的情况下,中国实现了多元文化的统一。与同时期四分五裂、教皇集权的欧洲不同,外来宗教没有使得中国沦为政教合一的局面。在中国及整个东亚地区,始终奉行“皇权至上”,并成功将佛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融入本土文化,最终形成了具有儒家思想的“汉化宗教”,并影响了其他国家。
在俄罗斯历史书中,中国最受称赞的制度之一就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诞生打破了门阀士族对政治和社会地位的垄断,使得许多有能力的寒门学子能够通过考试实现自己的抱负。
这一制度也催生了流传至今的经典语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与欧洲至今依然讲究家族与血统的体制不同,科举制度的实施打破了阶级固化,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
回顾我们过去对于自己国家历史的评价,往往是站在自身的角度来看待整个局势。
然而,如今看到了从其他角度对中国过去的评价,这无疑是一种新颖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格局。尽管曾经因为满清的闭关锁国导致在科技和制度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但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人民重新唤起了骨子里的骄傲,挺起了曾经被打断的脊梁,迈向光辉的未来。
结语:
尽管如今我们仍然会听到一些崇洋媚外的言辞,这也反映了尽管国力已强,但精神文明仍存在自卑心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人民的努力,相信我们最终会摆脱这种自我贬低的心态,重新对中国身份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