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旗号挑起了“靖难之役”,成为明朝历史上的一段激动人心的篇章。建文帝启用李景隆统领北伐大军,但由于洪武时期功臣的清洗,明朝内部武将相形见绌,面对燕王朱棣的强大势力,显得力不从心。朱棣仅用四年就成功消灭了明军主力,攻占应天府,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登基为永乐大帝。
在朱棣夺位后,寻找建文帝成为朝廷的首要任务。这时,三保太监郑和成为历史舞台上的重要人物。朱棣派遣亲信进行全国搜寻,为了确保搜寻者的忠诚,永乐帝修改了宦官不能干政的规定,设立了以太监主导的特务机构——东厂。郑和,曾是燕王府太监总管,成为东厂厂公,展现出非凡的文武才能。
公元1405年,郑和被任命为西洋正使太监,率领船队出使海外。此次航海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调查建文帝下落,二是显露大明国威,扬名海外。郑和之所以成为西洋正使太监,除了其出色的军事和外交能力,还因为他的宗教背景,既是回民又改信佛教,有助于开展外交活动。
然而,首次西洋之旅并不顺利。在途经爪哇国时,爪哇内战使得郑和船队遭受了误伤。郑和决定通过谈判解决,展现出其外交智慧。在爪哇国之后,郑和船队来到马六甲海峡处的三佛齐王国旧港。这里,郑和面临了对付猖獗海盗陈祖义的困境。郑和采取谈判方式,试图纳入陈祖义的海盗为大明的一部分。然而,陈祖义在郑和巧妙计谋下被歼灭,海上丝绸之路再次畅通。
七次西洋之旅,郑和带回了大量的珍宝和各地宗教经典,传播了大明国威。然而,这也为大明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引起了朝中各路重臣的不满。随着明成祖去世,明宣宗继位,北方瓦剌民族南下袭扰,大明的战略重心由开拓转向戍边,航海运动被叫停,海禁政策实施。这对中国航海事业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先进的航海技术在世界舞台上失去了竞争力。
郑和七次西洋之旅,虽然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声望,但也促成了海禁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错失了继续探索海洋的机会。这一决策在后来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遗憾,尤其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航海业蓬勃发展的时期,中国却因海禁而放弃了对海洋的争夺。这一时期的海禁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安全,稳定了财政情况,但也让世界第一大国失去了对海洋的控制权,为后来的殖民运动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