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先有周末七国战争频起被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有秦国被灭,楚、汉两国纷争不断并入于汉。
而后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三国之争的魅力似乎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让人为之着迷。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关于三国题材的作品总能让一批又一批的人被吸引而来,无论是原著还是改编的影视剧,都会或多或少的让人在跟随着情节发展的同时,也会对每一个人物的性格、每一步棋的走向以及每一场战役输赢背后的分析引发各自的讨论和关注。
而其中最为出名,也是最让人深思的一场战役,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
曹袁双方的实力悬殊
说到“官渡之战”,想必大多数人都不陌生,这绝对是在三国时代最为精彩的一场对决。
东汉末年,随着黄巾起义的演变过程,各个地区的大大小小的势力也是盘根错节,互相兼并。
其中,势力较为雄厚的当数位于冀州的袁绍,河北地区粮草充足,再加上袁绍精心训练的几十万大军,让其他人不禁闻风丧胆。
而当时的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自身的兵力依旧比不上袁绍,粮草也经常短缺,以经济实力和兵马数量来看,想要攻打袁绍的地盘简直是以卵击石。
这场官渡之战的开端,似乎在冥冥之中就是注定的。
袁绍通过自己的资源和本就富足的军马实力陆陆续续兼并了许多势力,在收复公孙瓒以后,基本统一了北部地区的地盘。袁绍深知,想要完成全面的统一大业,此时自己最大的对手就是曹操,如果能将曹操这块难啃的骨头吃掉,那势必是如虎添翼,以后的成功也是一帆风顺。
所以,袁绍想起了东吴的小霸王孙策,如果能促成合作,一起攻打曹操大军,那一定稳操胜券。
可天不遂人愿,袁绍正要动身前去商议灭曹大计之时,意外得知了孙策去世的讯息,而东吴大业也全权交给了弟弟孙权来继承。
正当袁绍不知所措的时候,这边曹操早已利用天子将孙权册封为大将军,顺利拿下与东吴合作的机会。这一通迅速又连贯的行为,可算是把胸有成竹的袁绍气坏了,本来就瞧不起曹操的小人之谋,这下更加恼火,既然失去了盟友,那就靠自己。
袁绍抓紧时间回到冀州养兵、训兵、练兵,还召集了许多能人奇士来辅佐自己,很快,他带领着七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来攻打曹操,此时的曹操,并没有足够多的部队和资源,但也完全没有退缩,自己带领着仅仅只有七万的军队前去应战。
就这样,两军相遇在一个叫做官渡的地方,上演了一场七万精兵对七十万大军的震撼场面。
“官渡之战”一触即发
其实,在大战开始以前,曹操就已经猜到自己会是袁绍统一大业的版图里最重要的一枚棋子,袁绍虽然表面称兄道弟恭维自己,实则是个笑面虎,心里对自己满是鄙夷。自拉拢东吴孙权成功之后,袁绍更是对自己恨之入骨,一定会组织兵力来讨伐自己。
所以曹操在更早以前,就已经提前部署好所有防线,先是令曹仁取得河内郡,又带人攻入青州,迅速占领了齐国、北海等地区。
这样做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从东往西包围牵制住袁绍。袁绍的选择则是挥兵南下,驻扎黎阳,曹操也以黄河为界,驻扎官渡,早早布局好了一切。
面对袁绍的七十万大军,曹操丝毫不慌,他一点都不惧怕袁绍,他认为即便没有像袁绍那边一样多的士兵去攻城略地,但眼下自己用心训练出来的这七万全都是精兵,士兵们平日的训练强度和练习成果足够做到一个打十个,个个都是精锐。
只是,目前的重中之重是粮草不足的问题。
粮食和草料都不太够,撑不了多久,到时候即使是精锐部队,也没办法饿着肚子上战场,所以这场大战可不能继续这样拖下去了,如果双方一直没有进度,那么最后撑不住的只能是自己。
所以,曹操趁着还没有到弹尽粮绝的地步,对袁绍大军首先发起进攻,但这样急切的进攻,换来的后果十分惨痛。
交战后的局面并没有理想中的那么顺利,曹操刚刚率领精兵前去攻打,就被淹没在乌央乌央的七十万袁家军里,最后寡不敌众,败下阵来。
于是,曹操虽然心急如焚却万万不敢再贸然进攻,他无奈下令,让将士们全部守在自己的军营里,任凭对面怎样叫喊、辱骂,也坚决不要轻举妄动,就牢牢的守住自己营里的那一亩三分地,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养精蓄锐。
刚刚尝到一丝甜头的袁绍,为了逼迫曹操出来应战,就派人在曹操的军营前堆起了一座座土山,又命人在上方建起高台,让士兵们站立于高台之上,不断的瞄准曹操的军营方向去射箭。面对袁绍赤裸裸的挑衅,曹操马上就有了对策。
他令手下造出霹雳车用来发射石头,一颗颗石头对准袁绍搭建的高台,像连环炮弹一样不断攻击,很快就把一个个高台全部砸毁。
射箭的招数失败了,袁绍又心生一计。
他火速派手下的士兵去挖地道,想让人偷偷的从地道溜进曹操的军营,而曹操这边又一次发现了猫腻,赶忙让人挖了一条又长又深的沟,从而一举端掉了袁绍的地道。
就这样,袁绍一连两个主意都被曹操逐一瓦解。
袁绍刚愎自用酿成大祸
可就算有效阻止了袁绍的计划,就这么死等也不是个好办法。
因为军营中粮草所剩无几,曹操自己也开始急躁起来,如果要继续和袁绍对抗到底,那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赶紧派人从许昌快马加鞭的运粮食过来。
于是,曹操派遣一名传信兵去给许昌送信,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传信兵刚走到半路,就被一个人发现并且抓走了。
此人名叫许攸,他的身份很特殊,既是袁绍旗下效力的谋士又是曹操年少时的好友。
许攸从拦下来的传信兵那里搜出了准备送往许昌的书信,他从信中得知,此时的曹操已经弹尽粮绝,急于从老巢调运粮草。现在正是两军交战之时,这是极为重要的情报,所以许攸赶忙将此事报告给了袁绍。
得知此消息的袁绍却十分不以为然,对于许攸提供的情报,袁绍提出了深深的质疑。他认为,曹操这个人十分的狡猾,这件事说不定就是他设置的陷阱,专门等着我们往里面跳。
许攸则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觉得这是一个大好机会,因为曹操的兵几乎全都守在这里了,肯定顾不上他的老巢许昌,如果此时利用这个机会趁机将许昌攻下来,然后再打回官渡,到时候曹操就完全没有了退路。
他在这里干耗着,也没有粮食来支撑兵马,许昌也被拿下,曹操进退两难一定会被降服。而面对许攸的一片忠心,袁绍竟把怀疑的目光转到了他身上。
袁绍表示,听说曹操是许攸的好友,两人认识多年,许攸现在急于出谋划策是不是在为了曹操做事呢?
对于这些突如其来的质疑,许攸的心瞬间凉了。自己满腔热血,一心一意在帮袁绍谋划,没想到连一丝信任都没有得到。于是他一气之下连夜离开,直接前往了曹操的军营。
此刻正在为粮草之事发愁的曹操听说许攸来了,连忙跑出去迎接,两人交谈甚欢。当曹操得知许攸曾经建议袁绍派兵去打许昌,他不由得后背发凉,惊叹许攸的主意会让他输得很惨,也对许攸表达了自己的敬佩和爱才之情。
许攸觉得自己的才华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也很是欣喜,决定要帮着这位老友取得此战的胜利。
于是,许攸向曹操透露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秘密,那就是,袁绍把全部的粮草都囤放在了一个叫乌巢的地方,但这么重要的东西这个草包却只派了一个不成器的酒鬼将军独自在那里看守。
所以,他建议曹操可以偷偷烧掉他的粮仓,这样没粮食吃,不知所措的就是袁绍了。
于是,曹操立刻肯定了许攸的计谋,连夜制定了作战方案,他先让几个部下带着士兵们分别守在军营里面和左右两边,如果袁绍派兵过来,就马上包围他们。接下来,曹操精心挑选了五千人马,准备偷偷的去袭击乌巢。
火烧乌巢大获全胜
出发之前,曹操还让士兵们都打扮成袁军的模样,每个人都要带上一把木柴,悄悄从小路赶往乌巢。正如许攸所说,看守粮仓的是个酒鬼今天又是喝的烂醉,呼呼大睡。
看到此景,曹操暗自得意,即刻下令让士兵们齐刷刷的擦亮火柴,扔向粮仓,瞬间火光连天。
发现自己的粮仓被烧了,袁绍心里乱作一团。平日养尊处优的军营里的谋士们也急得上蹿下跳。有人建议袁绍发兵去乌巢救粮仓,有人却认为曹操带人去烧粮仓了,现在应该趁曹军外出的机会攻下曹营。
袁绍此刻早已昏厥,内心极度恐慌,面对这些建议,他最后决定让两名大将带兵去攻打曹营,然后只分了一小拨人马去救粮仓。
可让袁绍更加意想不到的是,曹军此时正敞开大门等待他们的到来。
袁绍的两位大将带兵前来,曹军立马从早已埋伏好的位置一起冲了过来,打了袁军一个措手不及。
此时烧完粮草的曹操也赶了回来,趁着胜利的兴奋感还在,立马带着将士们乘胜追击一举拿下袁绍的大本营。就这样,这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曹操全面获胜。
有很多人认为,在官渡之战的前期,袁绍确实在军事部署上犯下了错误,分兵进攻曹操,让曹操抓住机会率领精兵将其逐个击破,导致袁绍士气受挫从而连连失败。
但其实,袁绍的家底还是非常殷实的,损失这点兵马根本伤不到什么元气。
而反观曹操,才是真的势单力薄,在袁绍第一次集中兵力对曹操发起时,曹操就小败了。
而且袁绍也并非是草包,他也一直在派人去截取曹操的粮草,所以曹操才会反反复复的被粮草的问题困扰,其实这场战役如果能继续拖下去曹军必败无疑。
可惜曹操手下有能人,袁绍手下有叛徒。
许攸无疑是官渡之战中的决定性人物。
可是他的叛变,也是和袁绍自己的刚愎自用的原因分不开的,可以看到官渡之战中很多原本袁绍阵营的人最后也都都投降了曹操,说明袁绍真的没有做到爱惜人才,千里马始终要寻一个伯乐,如果不懂欣赏,那么就算资产再雄厚,名气再大,千里马也是要跑的。
也有人说,官渡之败的根本原因是败在了袁绍的命数,战败后袁绍的病逝加上他没有给后代留下经营的规矩和方法,也没有做好传位的准备才是真正导致袁氏一族失败的真正原因。
“袁绍多活十年必胜曹操”之类的话,其实是没有什么根据的。
官渡之战,就算袁绍换一个方法去打,最后也未必能取得胜利。因为与其说曹操和袁绍两人谁的实力更强,策略更多,不如说两者之间谁的人性缺点更多。
其实袁绍跟刘备的结局倒是出奇相似,都是根正苗红的人,最后输在心理素质差上,因为承受不了结果而病逝。但如果坚持下去,重整旗鼓,依然还是可以东山再起的。
如果换做是曹操,被偷了家,烧了粮,可能依旧不会放弃重新开始的机会。袁绍势大,能力也出众,但相比之下,他的心态和眼光都比曹操差一大截。
官渡之战失败后,袁绍的势力其实仍然要强过曹操,却因为自己的心态问题久久不能释怀,在病逝后,身边也没有留下真正能辅佐儿子的人才。
而曹操在三国之争里面临的失败次数更多,但他每次都能站起来,凝结士气,总结经验,也正是这种性格的人最后往往可以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