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22日
,
傅作义
带领20余万国民党军撤离北平,从此与
蒋介石
一刀两断,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阵营,听候
毛主席
的差遣。
这是蒋介石的咎由自取,也是他众叛亲离,人心涣散的必然结果。
1949年1月31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不用一兵一卒解放北平
,让这座历史名城免遭战火的荼毒,保存了文化的风韵,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充盈了新一批的火种。
这是毛主席意料之中的结果,但是蒋介石却大发雷霆,茶饭不思,在心中
滋生了暗杀“叛徒”傅作义的歹念
。
但却已是南柯一梦,登峰难忘其极。
因为
傅作义成为了毛主席眼中的“红人”
,不仅对其昔日“围剿”红军战士的行为既往不咎,甚至还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赋予了傅作义水利部长的重担。
所谓“物物相换”,作为重用的“回礼”,傅作义也献给了毛主席一批武器和电台。
面对国民党通信的重要物件,面对昔日的国民党高级领导人,毛主席为何选择拒收?他又是为何对“弃暗投明”的国民党将领傅作义此般信任?
新中国领导人中的“国民党”
1949年10月1日
,是中华民族的荣耀时刻,那一天,全世界的目光都齐聚在北京天安门。
夺目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的城楼之上,
耀眼的红色让人生畏,也让人生安。
但对于参加开国盛典的傅作义而言,他的心中却又多了一丝
愧疚
。
因为他想到了革命烈士的鲜血,因为
他曾在1949年北平解放的前夕,意欲调集国民党十万大军,偷袭西柏坡,置共产党于死地。
一念之差,傅作义内心的善念战胜了受人蛊惑的贼心,最终做出了毛主席意料之中的决定:“投降”。
而这一切,还要从全面内战爆发开始说起。
1945年,蒋介石三封电报纷至沓来,邀请毛主席远赴重庆共商国家大计,当然这只是道貌岸然蒋介石的表面之词,其
真实的豺狼之心本是想借此把发动内战的罪名推责到毛主席的身上,自己尽收渔翁之利。
但毛主席一眼就识破了蒋介石“假合谈,真内战”的阴谋,以退为进,最终促成1945年10月10日
《双十协定》
的签订,在中国的国土之上停却了国民党的炮火。
可这只是暂时的,因为自始至终,国民党谈判的初心都与“和”字背道而驰,
蒋介石所求的也一直都是“围剿”所有的共党人士,坐稳中国唯一的执政权。
《双十协定》是中国共产党的恪守,但却是蒋介石的肆意妄为,在1946年的6月26日的时候,蒋介石不顾全国民众的反对,悍然撕毁停战协定。
纷飞的战火在华夏大地上再度轰炸,但是心急如焚却力所有极的蒋介石却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以惨败为自己的荒唐行径买单。
1946年9月16日,中央军委发布了作战指示,打下了一场漂亮的胜利,削弱了国民党全面进攻的势头,增长了我军的威风及胜利的希望。
毛主席本以为退一步是海阔天空,但是蒋介石公然撕毁协定的行径却让
毛主席看清了蒋介石杀戮成性,权欲熏天的不可更改之面。
只要国民党还在,只要蒋介石还握有实权,那么中国的百姓就不可能会有安生,中国纷飞的炮火也永远只会是片刻的停歇。
与其一再忍让,不如奋发自救,更何况,共产党也有一搏的实力。
于是在全面内战的此消彼长之后,1948年的秋天,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到了夺取胜利的关键阶段。
“报仇”的时候到了。
为了加快解放的步伐,党中央和毛主席当机立断,决定在东北展开与国民党的战力对决。
战争的爆发本不是中国共产党的本意,因为有战争的地方就会有伤亡的发生,但是为了痛击敌军,夺得革命胜利,减免更多的人员伤亡,让中国的黎民百姓过上平稳安定的生活,中国共产党却不得不这样做。
于是,
1948年9月12日
,辽沈战役爆发了。
11月2日,东北野战军解放了沈阳、营口,在歼敌近10万人的同时,实现了东北的全境解放。
1948年11月6日至22日,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中围歼
黄百韬
的10万兵团,并在1949年的1月10日,用胜利为淮海战役画上了尾端。
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大受创伤,但是在淮海战役结束之前的12月5日,平津战役也吹响了战斗的号角。
1949年1月14日,淮海战役已是胜利结束,解放军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对天津发起总攻,全歼13万国民党守敌。
北平成了三大战役的最后一战,但是解放军部队却不费一兵一卒就在1月31日实现了北平的解放,其中的大功臣便是傅作义。
国民党中的“出头鸟”
“绝不贪污腐化、绝不吸食鸦片烟和赌博、绝不蒙上欺下、绝不接受人民下级的馈赠......”
这是傅作义在1942年5月2日的国民党内部立下的铁规,但却和多数人印象之中的国民党不一样。
因为在老百姓的心中,国民党始终是端着架子的高高在上,
他们军队纪律松弛,他们官官相护在百姓间强取豪夺
,在国民党的心中,自己的性命具有极强的优越性,而普通的百姓却是草菅,可以任凭为所欲为。
如是这样,傅作义和国民党的追求是背道而驰,却与中国共产党的所愿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点,慧眼识人的毛主席早已得知。
1936年的时候,傅作义在国民党内部担任的职位是绥远省主席,日本关东军参谋长
板垣征四郎
意欲用6000万大洋收买傅作义,让其答应“独立”。
这是日本关东军越界对中国领土的馋涎和僭越,他们自负地以为傅作义会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置国家领土完整于不顾。
但是他们心中所打的如意算盘却是大错特错。
“绥远是中国的领土,休说6000万,就是6万万,也休想占领我国一寸领土”
,日方参谋吃了个闭门羹,傅作义的心中也窝了一团火。
因为泱泱华夏,
万顷公里的中国领土,一寸都不能少,一厘都不能让。
这是傅作义的心中所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的作为,毛主席知道这件事情之后,觉得傅作义是一个思想清明的可塑之才。
于是在1936年8月14日的时候,毛主席托人给傅作义捎去了自己的一封亲笔信:“先生北方领袖,亟望互派代表,为救亡图存而努力”。
面对毛主席抛来的橄榄枝,傅作义的心里闪过犹豫
,但是本着在其职,忠其袖的原则,傅作义并未予以毛主席回应。
但是在傅作义的心中,依旧对中国共产党怀有热忱和向往,因此在1937年,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之后,傅作义便在名正言顺的情况之下和中国共产党合作探索抗日救国之道。
周总理和彭老总
都曾是傅作义的座上宾,1938年的时候,傅作义也常和八路军往来。
交往的次数越来越多,傅作义心中对中国共产党的赞赏也就越来越高,他觉得共产主义道路好似本应是自己最为正确的选择,但是他却迟迟没有采取行动,而是继续坚守自己对国民党的忠贞,他只希望国共合作可以一直维持。
但傅作义这么想,蒋介石却并不这么认为。
对于蒋介石而言,
多数人只是他的一步棋,是他的“走腿”。
身为一枚棋子,就应该乖巧地对蒋介石唯命是从,但是蒋介石却在傅作义的言行所举之上,看到了“反叛之心”,这让小肚鸡肠的蒋介石如何接受?
于是很快,傅作义就收到了蒋介石的一封电报,
讽刺其为“七路半”
。
彼时的傅作义虽对中国共产党颇为赞赏,但是却没有做出僭越的举动,直至平津战役的势如破竹。
私藏的最后一张底牌
国民党的败退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了将人员的损伤降至最低,傅作义在1949年的1月下定决心顺应历史潮流,站在国家和民族大义的角度,接受了合谈的条件,
率领华北二十余万国民党官兵开城投降,使得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北平和平解放是国民的心之所向,但却是蒋介石的意料之外。
因此,傅作义迈出的这一步,堪称惊险至极。
因为在1949年的北平,
蒋介石的嫡系兵力远超傅作义的十倍
,为了顺利实现北平的和平解放,聪明的傅作义选择将蒋系部队打乱,使其相互制约,最终取而代之,实现解放。
面对将功抵过的昔日对手,毛主席见到傅作义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却差点“惊掉傅作义的下巴”。
“傅将军,谢谢你,北平解放有你的功劳,你是北平人民的功臣,党和国家不会忘记你的功劳”。
毛主席的大度让傅作义受宠若惊,但是对于傅作义的夸赞,毛主席却绝对不是逢场作戏,在此后多次,毛主席就曾多次夸赞过傅作义的
“三个完整”
。
完整将国民党几十万军队交出并改为解放军,完整将北平古都交给人民,用北平解放推动了全国的解放,这是“三个完整”的内容,从字里行间,都能看出毛主席对傅作义此为的赞赏。
虽然在解放之前,傅作义做过不义的错举,但是在北平解放之后,傅作义却是将功折罪,于是毛主席和党中央不仅没有定他的罪,还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为傅作义安排了水利部长的官职。
这是傅作义的心之所愿,因为自幼在黄河边长大的他是真心想要从事一些与水利有关的工作。
傅作义出生在1895年6月27日的山西临猗,对于
黄河泛滥对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傅作义有着切身之痛。
因此在傅作义很小的时候,他的心中就萌生了兴办水利、造福百姓的宏愿,这一点,在他主政绥远期间便已是得以见证。
1931年,傅作义接任绥远省主席,上任之后,他便提出了“移边、实边、发展生产、巩固国防”的方案。
1943年的时候,傅作义提出“治军治水并重”的口号,大兴水利,指导军工修建1700里的干渠,让绥远荣获了
“塞上江南”
的美称。
1945年的夏天,傅作义又邀请了黄河水利委员测量队勘测了黄河流速、河床变迁等一系列的勘察,为世人留下了治理黄河的第一手资料。
虽然已是硕果累累,但是在荣登水利部部长一职的时候,傅作义还是在毛主席面前恪守谦卑,“在水利问题上我还是个门外汉,为了不辜负共产党和政府的信任,
光坐办公室不成,我一定会切身走进群众,了解情况
”。
毛主席相信傅作义一定会不辱所托,事实证明也却是如此。
1957年,傅作义在参加完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开工典礼之后,不顾身体不适,急忙赶赴晋南地区考察,最终因为过劳导致心脏病突发,差点殒命在工作的岗位之上。
1963年8月
,河北平原发生罕见洪水,天津或有被淹没的风险,正在住院的傅作义不顾身体危险,要求亲临抗洪第一线,并且天天给防汛指挥部了解抗洪救灾情况。
在天灾面前,傅作义忧心的不是自己,而是中国的百姓,是成千上万的同胞,甚至在1974年生命垂危之际,傅作义依旧忧心北方的旱情,时常询问旁人
“北方下雨了没有啊?”
水利部长的指责,是毛主席和党中央对傅作义的信任和支持,为了不让这份恩情受之有愧,傅作义在1950年的时候,便找上了毛主席,共享了自己“难以启齿”的小“秘密”。
“主席,我有罪,我的手里还藏有一批武器和国民党电台,我现在想要将其上交给国家,希望主席能够治我的欺瞒之罪。”
在通讯不尚便捷的时代,电台就是通讯的主要媒介。
更何况,即便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然成立,国民党败退台湾的情况之下,蒋介石的“反攻大陆”的美梦依旧不醒。
作为昔日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傅作义却私藏电台,
很难不被怀疑有“反叛”之心
,但是毛主席相信傅作义的为人,不仅没有怪罪于他,反而一笑置之,留下了一句“你自己留着用吧”。
毛主席有着识人之才,也有着“既用之便信之”之态
,因此他对傅作义选择相信,而傅作义也感慕与毛主席的重用之恩,回去之后,就将私藏的武器和电台一五一十的上交给了国家。
信任不是单向地奔赴,而是彼此双向的选择,因为关键时刻,傅作义的慷慨义举,毛主席选择既往不究,给予有才能之人重用。
而傅作义也幸不辱命,在岗位上躬身一生,直至1974年4月19日离世。
从一而终易,迷途知返难
,毛主席和傅作义都是革命的有功之臣,也是值得吾辈学习的对象。
不是所有人都具备从泥潭抽身而出奔向坦途的勇气
,希望所有人都能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之上躬身建设,为祖国更好的明天做出属于自己的功绩,不负先辈们打下的地基,也不负同胞们的所托。